热门回答:
有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作为战区级别的“剿总”总司令。军衔必须是陆军二级上将起。军界资历也必须足以服众。仅此两条。到解放战争时期。一大票黄埔生就全部不具备资格。唯一的特例胡宗南。也仅仅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出任的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无论是军衔和职务都处于半吊子状态。到后来也只能代理西南军政长官(跟剿总总司令平级)。
之前的文章里反复介绍过。抗战以后的“绥靖公署”都是以原来的战区为基础改制的。也就是说。绥署主任至少是抗战时期的战区司令长官级。比如胡宗南、顾祝同、刘峙、孙连仲、傅作义、薛岳等等。而1947年底出现的“剿总”。实际是等同于“行辕”(原来的行营)的级别。比绥靖公署还要高上一格。不是什么人都够条件担任的。
比如“东北剿总”就是由东北行辕改制而来。“华北剿总”是由张垣绥署和保定绥署合编而来。实际等于继承了“北平行辕”的权力。“徐州剿总”则是徐州绥署和郑州绥署的部队合编而来。而“华中剿总”的前身。其实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武汉行营”。各“剿总”司令部总揽某一战略大区的军政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只有弄懂了“剿总”的真实级别。才能明白老蒋的“选择恐惧症”。那就是在陆军二级上将和一级上将的群体中。大多数都是军阀出身的杂牌。真正属于“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实在寥寥无几。也就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等几瓣蒜。连半嫡系的卫立煌都算上。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这些都是黄埔教官的资历。至于黄埔一期毕业生。败亡大陆之前。还没有一个晋升二级上将呢。
除了剿总总司令、绥署主任外。老蒋身边还得留下一二个主要军事幕僚吧?比如“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等职务。黄埔一期生的资历和军阶暂时也不够。所以何应钦、陈诚、顾祝同等人。还不能总是外放(陈诚、顾祝同短时间主持过战区)。这就使“剿总”总司令的人选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有人会问。老蒋不是有“八大金刚”呢吗?这就是老蒋第二个“选择恐惧症”。剿总都设在主要战区。每天都要打仗。不能打仗的再嫡系也不成。所以钱大钧、蒋鼎文早早就出了局。唯一的中将陈继承既不能打军衔也不够。所以只能屈就傅作义的副总司令。其实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万般无奈之下。老蒋1948年6月仍然起用了刘峙为“徐州剿总”的总司令。
刘峙和汤恩伯都是因为之前大败。而被老蒋怒而解除军职的。前职分别是郑州绥署主任和徐州绥署副主任(兼第一兵团总司令)。但是仅仅不到一年。刘峙就被重新起用为剿总总司令、汤恩伯被起用为衢州绥署主任(后来扩编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跟剿总是同级的)。因为在这个级别的将领中。老蒋可用之人实在太少。杂牌上将倒是一大堆。问题是他敢交付兵权吗?
国民党军队还有个顽疾。那就是派系纷杂并且还得论资排辈。所以在选择战区主官人选时。还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否则的话。拥兵自重并且骄横跋扈的军头们根本不听招呼。比如东北的主力廖耀湘、华东的主力邱清泉、华中的主力宋希濂等等黄埔将领。如果派一个不相干的杂牌上将去指挥。根本就摆弄不动的。白崇禧拒接徐州剿总的其中一个因素。其实也是因为邱疯子这帮“天子门生”目中很少有人。
那就先说卫立煌。从粤军出身和军旅生涯来看。其实卫立煌不能算作杂牌。而是老蒋的半嫡系将领。所以才名列中原大战期间的所谓“五虎上将”。抗战时期当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1939年铨叙陆军二级上将。无论是级别还是军衔。都是能够满足条件的。而且卫立煌一直在中央军任职。在黄埔系军队里面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没有哪个黄埔生敢造次。一口一个“卫老总”是必须的。
同时。东北剿总的精锐部队。都属于抗战时期的远征军作战序列。比如第53军、第71军等等。卫立煌还是第53军周福成的恩人。指挥起来毫无问题。包括驻印军的新一军、新六军也脱胎于中国远征军。廖耀湘、潘裕昆、龙天武、李涛等黄埔生没有不服气的道理。陈诚离开东北前。推荐的第一人选就是卫立煌。几乎可以说是“实质名归”。所以卫立煌入主东北基本没有悬念。老蒋也不怀疑他的军事能力。担心的其实是政治立场。
既用且疑。这就是老蒋的无奈选择。所以先弄去范汉杰。后弄去杜聿明。分走卫立煌的兵权同时就地监视。而且历史已经证明。卫立煌也不是什么“高级卧底”。无非是不愿意打内战罢了。但无论是范汉杰、杜聿明还是郑洞国。只能当副总司令却不能任命为正职。原因之前已经说明过。这三个黄埔一期生资历不够、军衔也不够。至于黄埔六期的廖耀湘。更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然后说傅作义。组成华北剿总之一的张垣绥靖公署。就是以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改制而来的。并且在解放战争初期。绥远系部队在华北一度是比较猖狂的。那么在李宗仁北平行辕撤销后。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张垣绥署主任傅作义谁更合适成为“华北剿总”总司令?答案不言而喻。如果重新派个杂牌将领。根本指挥不动傅作义的绥远系部队。而华北的嫡系将领比如李文、侯镜如等黄埔一期生资历军衔又不足。至于陈继承前面说过了。他就是监视傅作义的。
还要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问题。在杂牌将领中。其实傅作义是比较“亲蒋”的。1935年就已经铨叙二级上将。他能够从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中独立出来发展。正是老蒋刻意拉拢和扶植的结果。抗战时期先任阎锡山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然后就改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基本脱离了晋绥军系统。再然后干脆新设第十二战区。与老东家平起平坐。没有老蒋的一路提携可能么?所以矬子里面拔大个。傅作义是主华北的最佳人选。
如果不是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攻克天津围死北平。你认为这位傅总司令会起义吗?反正我是不太信的。
最后说白崇禧。人家是从“国防部长”的位置上给踢下来的。作为北伐名将和陆军一级上将。怎么也得再给个相应的职务。而桂系军队的主力张淦兵团。就驻在华中地区。也只有白崇禧指挥得动。那么为了把桂军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把华中剿总交给白崇禧也是老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当然。肯定也不是那么放心。宋希濂兵团、黄维兵团都是钳制和监视白崇禧所用。顺便说一句。华中剿总的前身武汉行营主任。也是杂牌老将程潜。
还有一点也得了然。白崇禧虽然对老蒋有不臣之心。政治立场上可是绝对反动的。哪怕老蒋下野李宗仁上台。他仍然坚持解放军不能过江、拒绝签署和平协定。所以。老蒋的选择也不算错。
(参谋总长陈诚)
其他观点:
这个事吧。纯粹怪老蒋。因为老蒋前期为了平衡这个军阀之间的关系。把各山头的军阀进行分封的时候都给了相当高的军衔。而且。这个军衔还非常的有意思:上将军衔有名额。
从1935年的军衔铨叙情况来看。二级陆军上将的中央军嫡系将领数量就不多。一级陆军上将只有何应钦一个人。
当时老蒋给这么多派系面子。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日后挖了一个大坑。就感觉老蒋的版图其实就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各路派系各自为政。谁看谁都不爽。谁都想取代谁。这个病根从1928年就埋下了。北伐四个集团军只有第一集团军是黄埔嫡系。剩下的都是各路军阀。
所以那时候跟分封制没啥区别。只是老蒋不玩烽火戏诸侯。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1948年的时候。各大派系还是占着自己的地盘。老蒋想染指都不行。军政长官也是当初分封下来的那些人。有老油条李白。也有新贵。比如傅作义。都是位高权重之人。
在这些地方设置的剿总。想安插嫡系当实权派。没有可能性。
所以说剿总司令长官的人选。选择的空间就非常小。有些人必须选。有些人不知道该怎么选。
这里多说一句。这个军衔和职务是有对应关系的。所以。无论是从职务对应关系还是从强迫症的角度来讲。都必须是得是上将军衔的将领来担任剿匪司令部的司令长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先来列一下。
蒋军在1945年以后的军队整编情况。基本上的层级就是军委会—行营(行辕)—绥靖公署(战区)—集团军(绥靖区)这个架构。
就说这个1948年的军事架构。在之前设置的行营权力就非常的大。
比如军事委员会委北平行营主任(1946年9月1日改称国民政府北平行辕)。按着权力分属。北平行营直辖两个战区(第11、第12)、5省3市(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热河、北平、天津、青岛)。辖区内一切军、政、党的设施俱得听行营主任的命令行事。
这个职位之前是李宗仁担任。除了他这个咖位。换成任何一个黄埔系出来的将领都感觉是小学生。
而且下面的广大绥靖公署也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都是地方实力派。比如阎锡山。人家根本谁也不搭理。就自己玩自己。老蒋指挥不动也懒得用。
而在1948年。行营撤销。换成了几个剿总。实际来说就是换汤不换药。级别这么高。就必须得是相应军衔的将领来进行担任。还得是长期指挥部队的。
这个时候将军二把手何应钦已经失去了老蒋的信任。取而代之的是陈诚。所以。嫡系的一级上将何应钦直接就出局。
而其他地区的剿总就是军阀控制。比如华中和北平。这俩地方的剿总司令部长官除了白崇禧和傅作义谁都当不了。难道把陈诚或者是顾祝同换过去就能指挥吗?
不可能的事。
连老蒋当时在北平拿着命令求傅作义签字傅作义都不签。更是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直接把老蒋从华中剿总调的兵直接给扣下了。俩人还在电话里隔空对骂。
这玩意还是要讲究实力。老蒋换上嫡系也指挥不动。所以这个也谈不上信任不信任。纯属就是实力和派系来讲话。
剩下的一竿子杂牌军上将。平时不倒蒋就已经太谢谢他们了。让他们再去担任“剿总”司令。老蒋晚上更睡不着了。
薛岳够能打的了吧?可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在山东兵败后就被送回去养老了。
张发奎。薛岳等人当时还在研究怎么对付老蒋。后来和四川方面搞了一个什么西南政府。研究出路。老蒋把兵权给他们。那心可就太大了。
当时除了各路杂牌军将领。离老蒋比较近的上将还有孙连仲。可是孙连仲面对解放军真的是腿都软。之前在第11战区就被解放军打的够呛。后来所幸老蒋也不用他了。人放在南京养老。
而老蒋其实在这几大剿总里面能够真正指挥的动的部队就是徐州和东北了。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么尴尬。只有两个能够指挥的剿总。还都拿不出来人。有点像在面汤里找肉片的感觉。
东北这头换上卫立煌也是无奈之举。当时陈诚去就把东北搞得鸡飞狗跳。去了又是惩治贪污又是扩军。然后四面出击去打解放军。结果伤亡惨重。
陈诚在一片怒骂声中惨淡去了台湾。
除了陈诚。嫡系还真就没人了。所以就把卫立煌给派过去了。其他嫡系还都得在国防部和徐州看场子。卫立煌和我党关系一直比较好。一是确实打不过东北野战军。二就是他不想打内战。
当时东北的主力部队主要都是远征军。而卫立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担任着中国远征军的总司令。
新一军和新六军不说。这个是驻印军。卫立煌倒是没亲自指挥过。可是在东北的71军和东北军53军是地地道道地滇西远征军部队。从这个层面上看。卫立煌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其实老蒋是把他当成救命稻草放在那里的。但是这个历史趋势。确实让人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徐州方面。真的也是没人了。只能把刘峙放出来了。猪蒋军不会打仗但是听话。再把救火队长杜聿明放上去。勉强能那么打一下。刘峙尚且还能让杜聿明有些活动空间。因为手底下那些嫡系还是能听杜聿明的。要是换上白崇禧(如果白崇禧愿意来的话)。那不得把徐州“剿总”的房顶都给掀翻了。
当时老蒋请白崇禧到徐州。白崇禧第一不想离自己的地盘太远。二就是不想和老蒋的嫡系有瓜葛。
和老蒋共事了那么久。这个里面的坑他是太知道了。
所以确实是没人能用了。可怜的老杜缺了一个肾到处跑。最后还得被老蒋遥控指挥。谁叫他官不大呢。
另外在国防部内。还得有一个听话的顾百顺陪着他下臭棋啊。
那么汤司令呢?汤司令这么忠诚的人。一是资历差点。二是得保卫老蒋的沪宁杭老巢。
所以。就特别的尴尬。
所以有个经典台词的吐槽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他观点:
蒋介石的领导生涯。存在着三大矛盾。需要他一一协调。
一是不同地域官员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军和敌方军的矛盾。三是不同党派的矛盾。
这三大矛盾导致了蒋介石每次协调时。都大费周章。一些要打。一些要拉。一个平衡不好。没有结果不说。而且会变得更糟。
如果条件完全具备。蒋介石要任命“剿匪总司令”时。首先肯定会考虑嫡系人员。
但。如果有些事情嫡系部队把握不了。那么。一定会安排非嫡系的人员。
于是。卫立煌(勉强算是嫡系)、白崇禧、傅作义纷纷成为了“剿匪总司令”。
1、“剿匪总司令”的安排。首先是要看地域
1946年内战前。虽然。蒋介石通过各种运作和努力。将华夏大体上聚拢在了一起。但有一个巨大缺陷:
曾经的地方军阀。仍然占据着熟悉的地域。蒋介石并不好控制。
比如。阎锡山的山西。傅作义在的华北。白崇禧、李宗仁控制的淮河以南。马步芳的西北。这些地方。不是派个人就能控制住的。毕竟。曾经的军阀们。在当地都是浸淫多年。直接派来一个所谓的大员担任“剿匪总司令”。一定指挥不了。
别说其他人了。就算蒋介石亲自下去。完全指挥各地的势力。都非常不易。
所以。安排“剿总”时。首先是按照“谁的区域谁负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增加。
于是。我们看到了。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是在自己熟悉并基本掌控的华北区域。
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这也曾经是桂系打过的地盘。熟悉。
而刘峙成了“徐州剿总”。这里离南京近。况且。刘峙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这区域他熟。
而卫立煌成了“东北剿总”。这不是卫立煌曾经的地盘。但早先的东北军早就撤到了关内。抗战时期。这里是日本人的地盘。因此。卫立煌带着中央军(大部分是中央军)。在这里担任“剿总”。完全能说得过去。
这样说吧。白崇禧、傅作义、刘峙、卫立煌四人。位置如果放乱。基本就会出大问题了。
白崇禧和傅作义。放到东北、徐州担任剿总。都不容易玩转。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央军为主的。而刘峙和卫立煌放到华北、华中。也难以有成就。
那么。如果卫立煌和刘峙位置颠倒一下。能稳住吗?
表面上能稳住。实际上。刘峙的军事能力不够。常常不服众。如果不是杜聿明撑着。刘峙早就啥也不是了。所以。刘峙去了东北的话。有点难。
而卫立煌其实只算半个嫡系。此人不愿意打内战。后来。因为不听蒋介石的胡乱指挥。几乎被杜聿明等将领架空了。
卫立煌的能力。可以担任东北剿总。也可担任徐州剿总。毕竟。这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名声颇佳。
一句话。剿总不是谁都可以当的。而且不同区域的剿总。得需要不同的人。
2、其次:当“剿总”资历要够
当剿总。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看资历。
剿总的基本配置是:陆军二级上将以上。
不符合这个。基本上是当不了剿总的。因为资历不够。
国民党军队里面。山头林立。情况非常复杂。大的方面有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是嫡系。地方军是后娘养的。
中央军里又有不同层级。一是黄埔系。就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的年轻将军们。二是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
黄埔系也好。还有玩党派的CC系。都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要么是天子门生。要么是侄子类的人物。
而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的人物。大多都是和蒋介石一辈的。这些人在蒋介石初掌权时。给了不少的帮助。或者担任黄埔军校内的教职老师。或者担任东征、北伐的主要将领。像何应钦、顾祝同等人都是如此。
为了平衡各党派的力量。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蒋介石早期授衔时。黄埔系实在是没有高阶军衔。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二十多年中。只有一次集中授衔。那是1935年4月初。后来就是追加的零散授衔。
(1)1935年集中授衔的国民党一、二级上将
二级上将20名:白崇禧、顾祝同、刘峙、傅作义、于学忠、宋哲元、龙云、蒋鼎文、刘镇华、陈调元、刘湘、万福麟、韩复渠、何成浚、朱绍良、何键、商震、徐永昌、杨虎城、徐源泉。
一级上将9名:主要是各地军阀和绝对的国民党大佬。有李宗仁、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朱培德、陈绍宽、唐生智、何应钦、陈济棠九个人。
(2)1935年以后。国民党陆续授予的一级、二级上将
1935年后陆续晋升的二级上将:
杨爱源(1935年12月)、
程潜(1936年1月)、
李烈均(1936年12月)、
陈诚(1939年5月)、
卫立煌(1939年5月)、
薛岳(1944年2月)、
张治中(1945年10月)、
张发奎(1945年10月)、
余汉谋(1946年6月)。
1947年2月。晋升三名二级上将。有熊式辉、邓锡侯、陈仪。
1947年11月。晋升两名二级上将。有邹作华、孔庚。
陆续追授和晋升的一级上将:
从1935年以后到1949年间。追授了5位一级上将。这都是死后追授的。有宋哲元、刘湘、曹锟、吴佩孚、陈调元。
晋升为一级上将的有:程潜(1939)、白崇禧(1945)、陈诚(1947)。
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在的那些陆军一级上将。担任剿总的资历绝对是够的。能不能玩得转。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三大战役前夕。这一级上将里。蒋介石的纯粹嫡系只有两个人:陈诚、何应钦。而何应钦。有时还和蒋介石唱唱反调。
除此之外。陈绍宽、朱培德去世了。阎锡山、冯玉祥都成预备役了。张学良被剥夺上将军衔了。唐生智离开了。陈济棠不在军队里了。对于李宗仁。蒋介石是不想用。李宗仁也不听话。
地方军阀里。只有白崇禧能用。虽然此人和蒋介石也常常唱反调。好在都有长期共同的目标:解放军。
那么二级上将里。抛去那些不能打的。就剩下顾祝同、薛岳、卫立煌、刘峙、张治中、张发奎、傅作义、余汉谋等几人了。
这其中。顾祝同是国防部参谋总长。肯定不会出去带兵。水平也一般。
薛岳。在抗战时期表现抢眼。在内战中表现一般。蒋介石对其有质疑。对于和薛岳关系非常好的广东老乡张发奎。蒋介石也是不敢用。
另外。张治中是偏左的。谁敢用?
数来数去。就剩下卫立煌、刘峙、傅作义几人了。
于是乎。傅作义成了“华北剿匪总司令”。刘峙成了“徐州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成了“东北剿总”。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用黄埔系的呢?
蒋介石担心资历不够。太过年轻。调动不了军队。如果指挥不当。资历不够。各地方军队。甚至中央军队可能会纷纷起义。
那时候的蒋介石是极其缺乏安全感的。地方系的将军不敢多用。黄埔系的将领太年轻。担心服不了众。
万般无奈之际。只能用一部分地方系的将军。再用一些嫡系的将军。
有人在后面问道:为何要用刘峙这个“飞将军”?(也有绰号猪将军)
蒋介石无奈地回答到:陈诚去了台湾。蒋鼎文日嫖夜赌。顾祝同一打仗就成了顾粥筒。卫立煌仿佛被人拔去了虎牙。除了这个听话的刘峙。还有谁可用?
无人可用。就随便找一个人用。这是何其大错?当时。黄埔系的将领们普遍四十左右了。也是年富力强。怎么就服不了众?还是培养不够。
解放军里的粟裕、林帅哪个都不大。但不是照样带领大军团作战?
对于关键的徐州剿总的使用人选。邱清泉战后说(也有人说不是出自邱清泉之口):要么派一只虎来守大门。再不济也要派一只狗来守。派头猪来。算啥事?
这虎大概率指的就是薛岳。是中央军里的。也是名声在外。而狗。指的最大可能就是顾祝同。因为忠诚。猪。当然指的就是刘峙了。
这话说明什么?
蒋介石已经如惊弓之鸟了。缺乏安全感。看谁都有起义的面相。看谁都像是捣乱的样子。于是放了个最听话却能力不够的刘峙。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开头的题目“为何要用地方系的将军当剿总、要用并不非常忠诚的卫立煌当剿总?”
一是。为了好管理。按照地域来安排。防止指挥出问题。
二是。蒋介石考虑太多。按照资历来排。陆军二级上将以上才有资格担任剿总。而嫡系里面。这样能打且军衔到位的人才数量有限。
所以。经过两方面的综合考虑。蒋介石得出了四大剿总的人选:
华中剿总白崇禧。徐州剿总刘峙。东北剿总卫立煌。华北剿总傅作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021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上将,嫡系,蒋介石,总司令,徐州,都是,军衔,战区,卫立煌,华北
没想到大家都对蒋介石不信任白崇禧、卫立煌、傅作义,为何还能成为剿匪总司令部的总司令?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有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作为战区级别的“剿总”总司令。军衔必须是陆军二级上将起。军界资历也必须足以服众。仅此两条。到解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