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还有后人吗?有什么依据?
原创

朱元璋还有后人吗?有什么依据?

好文

热门回答:

尤其是那些背井离乡皇室血脉。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生存在社会中间的呢?

弄巧成拙——名字成了元素周期表

每个人都有名字。它代表我们的独特性。名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符号。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古代有很多皇帝也特别看重自己血脉的取名。所以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到的取名方式。

比如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在这一方面相当讲究。在当时他规定子孙的第二个字要按照自己钦定的辈分取名。

第三个字必须是五行中的那几个字作为偏旁。或者由“金木水火土”五个。其中一个组成的字。

所以朱元璋的后代名字其实也是一个元素周期表。比如“朱公锡”或者“朱勤烷”。

农民自称朱元璋后人

2004年的时候有一个自称自己是朱元璋后代的农民。他叫王茂堂。拿出家谱来。经过专家的验证确实是朱氏血脉无疑。而他也确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根据王茂堂的描述。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就把后代都安置到凝固堡。这里十分安全。所以他们这些后人才可以在这里定居几百年。而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

因为害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直隐姓埋名生活。这也是王茂堂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真实身份的原因。之所以不姓朱。也是因为怕被当时清朝追杀。所以都改了姓。

当年朱家的血脉18代差不多有100多万个子孙。那么只有王茂堂一个脉存活下来了吗?当然不是。

朱镕基总理一脉是怎么回事

除了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外。还有一位大人物也被怀疑是朱家的血脉。那就是前总理朱镕基。

为什么要说他是朱元璋的后代子孙呢?其实从他的名字中可以看出来。他的“镕”根据朱元璋的取名规矩看。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繁衍下来的后代。

所以说他的名字是朱元璋在600年前就已经起好了的。根据推断。朱镕基应该属于第8代朱干跬的儿子朱小鲁。

在如今和平村的地方。还保留着朱氏祠堂。雕龙刻凤的整体外观。很有皇室的气魄。

对于朱家的事迹已经成为整个村庄的美闻。这位乱世的总理一出生父亲就死了。姐弟六人将这股血脉传承到如今。直到最后当上了总理。

这是朱家的荣耀。如今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这些血脉也真实的流淌在他们的身体里。

其他观点:

朱镕基总理就是直系后裔岷藩十七世孙。朱镕垂曾经出示过朱镕坚由美国寄来的族谱。“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虽然明末从武冈逃到长沙棠坡这一脉仅有几个人。但开枝散叶一直存在。地方县志中也记载过朱总理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是当时的长沙首富。同时也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朱家花园是长沙园林之首。左宗棠称赞他“君杰士也。审矣”。

清廷只是紧着重要的都杀了。即便这样。要说杀干净了。也不大可能。满清入关的时候。估计多尔衮已经累戕毛了。即便有精力。他也没能力做不到一个不留。虽然他也很想这么干。

人口普查的精确度在现代的今天都是个难题。更何况那年月。人跑了往哪儿找去。谁那么大工夫那么大本事查族谱挨个人间灭绝。吴应麒这一脉现在还活的好好的。您以为康熙帝不想杀么。

举家失踪没地方找去。以岷王一系来说。都是分开跑的。假如真分10队跑。又是兵荒马乱流民无数的年月。只要自己不说。谁认识谁是谁呀。除非像朱慈焕一样生怕别人不知道。七十多岁了还瞎吵吵。结果全家死绝。

康熙帝也没有到朱姓皇室子孙见一个杀一个的地步。朱慈烺、朱慈焕(朱三太子)这类皇室成员。那是决计活不成的。活到九十九也杀。小鱼小虾。沾亲带故的无所谓。

事实上。在康熙十二年。远的不说。北京城内也有很多王室子孙。因杨起隆响应吴三桂在北京城内起事反清。所以虽然没犯罪。但也都被清查出来流放到宁古塔。开释后在辽宁形成了两个小山村。近些年。猜测可能是清宫戏泛滥。竟然去寻根自己是哪个旗······我只能说是你们是日月火焰旗······O(∩_∩)O。后来他们才知道自己是朱明皇室子孙。

明朝政权尚存于世的时候。满清尚且不怕。会怕亡国后的几个流浪王爷么。所以也不会铆足了劲赶尽杀绝。他们所忌惮的是刻意挑起两族矛盾的实际参与者和“形象代言人”。其实挑起矛盾的。恰恰是清廷自己的特权政策。而不是“朱三太子们”。皇帝们面临两个难题。化解矛盾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办不到。封建帝王化解阶级矛盾。显然不能。太为难他了。帝王家天下。这会动摇他的统治根基。

那取缔特权阶层。或者至少不要搞民族歧视呢。也办不到。皇帝也同样有办不成的事。他不会直接撼动皇族自身利益。宗室觉罗的利益也不能动。这都是满清的统治基础。平三藩。普通百姓遭殃。清兵得胜后。要班师回朝了。见人就套。老百姓都成了私产。好好的人家。举家成了奴隶。有人上告。康熙不管。其实他也没办法。深知庄园奴隶制那套太过深入人心。一时间没办法改变。孙殿英为什么那么恨满清。他爹和满人有纠纷。当天抓大牢里就打死了。满人一点事儿没有。

就朱明皇室的后续存留来看。初期多尔衮是非常照顾的。但是以顺治三年为转折点。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个问题就颇令人玩味了。表象上来看。是王爷们违法乱纪。不知收敛。或者不感激恩养。擅作威福。什么私藏印绶。什么为保护明室不被诬陷而调查取证呀。都是借口。其实就是当时相对刚入关的状态来说。稍稍稳定。所以就开始清算。

以江西为例:大明宗室大概几千人。全都聚集早省城。谁统计的呢?时任兵部尚书的“大名人”孙之獬。他的建议是。那么多宗室成员聚集在一起不是没有“危险”的。是令人担心的一股力量。建议去向三处:

循规蹈矩的宗室成员散居本省;

好生事端的令其散居江北诸省;

心生不轨之徒由镇守部队“驱镇之”

多尔衮也心生犹豫。但在转月户部再次奏请的时候做出了相应批复。削除了明藩的一些特权。对明藩政策开始收紧。比如刑责和税负方面。

后来鲁王、荆王、衡王等图谋不轨受到清洗。再过不久多尔衮清查全国明藩情况。青州有王室开始自杀。“破碗刎颈”有之。“数日不食”有之。但更多的是逃跑流落到全国各地。不知所踪。这种情况不止青州。包括河南等地除了年老体衰或者身患重病的。大多“俱逃湖广不知下落”。

这些都是见机较早的。逃过了后续的大清洗。跑的人太多太多了。清廷不可能灭干净。

为什么清算?利益呗。你老朱家的子孙霸占着最好的田地和资源。我们这些人刚入关还都穷着呢。每年的田税。吴三桂就要走一半。被迫还允许其自行制钱。财政收入是很紧张的。两白和两黄虽然当时的矛盾不可调和。但是有一点是绝对趋于一致的。那就是资源和财富必须掌握在满贵阶层手中。所以下手的时机到了。

还有一点。各地起义军、抗清势力拥立起越来越多的明藩。福建、安徽、江西、湘西地区、鄱阳湖地区到处都是。多到什么程度呢。不胜枚举。太多太多。这对清廷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清洗在所难免。

即便没造反。那么多王爷分散在全国各地。对清廷来说太过危险。这些人虽然以前也鱼肉百姓。但是对士大夫集团和反清势力来说还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就相当于在各地埋下无数个地雷。早晚有引爆的一天。哪天哪个王爷不爽了。和当朝勋贵起冲突了。直接造反又是麻烦一堆。不如早些弄些罪名出来处理掉。这恐怕就是满清朝廷当时所想所做的。

总结来说。朱明皇室肯定是没有受到彻底清洗。一般来说结果无非四个。一是重要人物铁定被杀。二是经过不同程度的打压和清洗后认清形势、低调做人。三是发配宁古塔。四是逃跑散落各省乡间。甚至还有跑到深山大林隐居的。而清洗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满清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有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不思恩养”的惩罚。当然也涉及利益再分配的问题。但这个原因相对来说较小。

其他观点: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大明朝起。到1644年灭亡。明朝共享国276年。

即使是保守估计。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记载的宗室人数是8万多人。明代徐光启根据当时明朝宗室已有的繁衍速度。总结出了规律。即30年左右增加一倍。以此推测。到1634年。明朝宗室人数大概在16万余人。到了1644年。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前十年仅增加了4万余人。朱元璋此时后裔的人数也已经多达20余万了。

朱元璋有这么多的后裔。从概率上来说。不管怎么搜捕。屠杀。也是很难被斩尽杀绝的。更不要说。还有非常多的因为没钱贿赂明朝户部官员。根本就上不了玉牒宗谱的朱元璋后裔了。虽然这一部分。被饿死了不少。

因此。朱元璋的后裔。虽然历经了李自成、张献忠和满清的数次大清洗。还是有人顽强的将血脉传承了下来。

比如。燕王朱棣一脉。燕王朱棣的儿子就分别取名朱高炽、朱高煦(繁体字是火字旁)、朱高燧、朱高燨等。

朱元璋后裔。除了一部分确信被杀。大部分都失踪。没有了记录。这一部分失踪的朱氏后人。应该是隐姓埋名。隐居山林、田园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史书上有记载。传承下来的朱元璋后人。

国姓爷郑成功占领台湾之后。一部分朱氏宗室投奔了台湾。台湾失陷后。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亡国奴。自尽殉国。朱术桂无子。经过清朝廷允许。过继了益王朱怡镐之子朱俨珍为嗣子。史书记载。朱俨珍被遣回大陆。并在1693年被清廷安置在了河南开封杞县。朱俨珍的后裔也就定居于此。

宁靖王朱术桂有了嗣子。而益王朱怡镐。应该还是有其他儿子在世的。只是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

清朝入关之后。对明宗室实行了血性的屠杀政策。直到康熙七年。即1668年。圣祖玄烨才下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阴谋、阳谋用太多。就会没人信了。朱元璋的后裔根本没几个应声的。还是安心过自己的日子。因此。康熙查访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朱元璋的后人。

一直到了雍正二年。即1724年。世宗胤禛才正式在汉八旗旗人中。查访出了一名叫做朱之琏的明朝宗室后裔。朱之琏的祖父在明朝灭亡时。投降了清朝。传到朱之琏时。已经做了三代旗人。而清朝大局已定。雍正为了收买人心。削弱反清复明的势力。加封朱之琏为世袭一等延恩侯。并正式加入了汉白旗旗籍。负责奉祀明孝陵。

上图为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照片。

这位一等延恩侯朱之琏的爵位。共传成了十二代。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在清朝灭亡后。还继续领着溥仪的俸禄。直到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之后。延恩侯朱煜勋也不知所踪。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曾温暖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47:14

    宗室,朱元璋,明朝,后裔,血脉,清廷,子孙,满清,皇室,都是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47:14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还有后人吗?有什么依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47:14

    尤其是那些背井离乡皇室血脉。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生存在社会中间的呢?弄巧成拙——名字成了元素周期表每个人都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