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十六国时期的汉昭武帝刘聪。有太后1人皇后8人、贵嫔1人、贵人2人。分别是太后张氏。皇后:呼延氏、张徽光、刘娥、靳月光、靳月华、樊氏、王氏、宣氏。贵嫔。刘英。贵人。张丽光、刘氏。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宣帝宇文赟。有皇后5人分别是:杨丽华、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繁炽。谢谢!
其他观点:
对历史具体人物和事件等。因为学历学业不齐等差。在计划努力进修之中。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恕以简陋回答一下。以作参考。
人类有了家室、劳动积累、约束和制度等。即人类文明社会之后(以以前原始性社会才好领会理解)。实际真实历史情况。如一个(一位)县官有一百个老婆是常有的。人家这是史实唉我们是不能篡改的。与既成既定的人类历史叫劲过意不去。豈不为愚笨乎?
古人户籍也常不标准常有时是大概意思过得去就过得去了。没法子较真儿;虽我们人类历史学是讲科学求进的。但史实史实科学认识我们是讲求发展讲求理想的。既讲历史。也尤更讲社会应进与前瞻。
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大多的古人男子常稀少。而居处(居家居室)的女性居多(包括侍女等)。此后。男子多养多娶女子女人。从人类发展学认识其中包括多生优生繁衍后人(本质上主要是这样的。如那时古男人享有女人是十分便利且自由无甚代值的。这应该知道的。)
也是想做点学问。不当不适的请谅解指正哦。
其他观点:
第一个问题:
对于平阳城来说。公元318年。无疑是一个最为血腥恐怖的年份。城内血流成河。“鬼大哭。声闻百里”(《晋书》)。其状惨不忍睹。一年内连续三次灭绝似的屠杀。也让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阴森的气息。屠杀最初源于一场阴谋。而这场阴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两个女人吹出来的枕边风。谁也不会想到。这温柔甜腻的枕边风。却有如蝴蝶效应。打破了能量平衡。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后劲。它不但吹落了一个帝国。吹灭了两个家族。还让两个新的帝国应运而生。
枕边风。指的是夫妻间女人对男人说的悄悄话。大概于床底之间说话最为隐蔽。所以叫枕边风。很形象。也很贴切。枕边风的大小。和这个男人的地位权势有关。如果是皇帝。甚至会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烽火戏诸侯。不就是褒姒给周幽王吹的枕边风嘛。最后把国家给吹没了。
除了有限的几个皇后或是皇太后。古代女人直接走上政治前台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所谓女人祸国(这话正确与否咱先不讨论)。最重要的干预形式便是枕边风。当然。枕边风有好也有坏。不能一概而论。现在一些人为了想当官。多走夫人外交路线。设法摆平当官的老婆。利用的便是女人的枕边风。
姻亲嫁娶。强强联手。也是枕边风的一种外延。古代的朝臣。要想地位稳固。多和皇帝联姻。比如当皇帝的驸马。或者当皇帝的姐夫妹夫老丈人什么的。成为外戚。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皇族系统。再当官就容易多了。汉国的中护军靳准。走的便是这样一条路线。为了当官。他设法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靳月光和靳月华。嫁给了皇帝刘聪。俩女儿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皆国色也”。很有实力。后来靳月光出轨。事发后羞愤自杀。刘聪还时常“追念其姿色”(《晋书》)。足见长相确实不一般。
那刘聪是个什么人啊。侄女侄孙女照单全收的主。“六刘之宠倾于后宫”。三辈同床。让姑女六人同事一夫。都是他干的。所以当靳准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时。他便毫不客气的“纳其二女为左右贵嫔”了。后来又立了靳月光为上皇后。靳月华为右皇后。当然刘聪不止这两个皇后。这哥们玩得比较猛。“时四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七人”(《晋书》)。有四个正的。还有七个副的。最起码也是正皇后级待遇。什么纲纪国法。到刘聪这全玩去。不过靳准作为皇帝的老丈人。也就父凭女贵的显赫起来。从而奠定了他在朝中坚实的地位基础。
但靳准真正攫取朝政大权。还是在两次吹风之后。一次是他亲自操刀上阵。另一次便是女儿的枕边风。刘聪死后。其子刘粲将老爹的宠妃樊氏、宣氏、王氏一干人等。全部接手。“晨夜蒸淫于内”。也包括被封为皇太后的靳月华。这也就种下了日后枕边风的隐患。
刘粲能当上皇帝。其实也得益于靳准。刘聪的皇位本是抢的太子刘和的。夺位后刘聪曾礼貌性的谦让刘渊的嫡子刘乂。还说“待乂年长。复子明辟”。等刘又长大了让位。所以立了刘乂为皇太弟、大单于。地位仅次于刘聪。然而这就招来刘粲的不满。而靳准又和刘乂有仇。原因也很简单。靳准的妹子本是刘乂的小妾。因为和侍从勾搭被刘乂杀了。还“屡以嘲准”。老拿这事挤兑靳准。所以“准深惭恚”(《晋书》)。不高兴归不高兴。却又敢恨不敢言。人家是皇太弟。法定继承人。惹不起。由此便埋下了日后血案的祸根。
有着共同的敌人。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刘粲在靳准的煽动下。设计陷害刘乂谋反。为了得到口供。靳准将刘乂的亲信们“悬首高格。烧铁灼目”。搞严刑逼供。这帮人扛不住。便“自诬与乂同造逆谋”。这下铁证如山。刘聪于是废刘乂为北部王。之后刘粲又斩草除根。派靳准杀了刘乂。又坑杀刘乂的亲兵15000多人。“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街巷为之空”(《晋书》)。刘粲也就伴着刀光血影。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太子。总摄朝政。并在刘聪死后继任皇位。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平叛有功的靳准当上大司空后。仍不满足。又想除掉前面的绊脚石。于是靳准故伎重演。再次向刘粲吹风。诬陷说群臣想拥立大司马刘骥来取代他。结果这次刘粲没听(看来刘粲也不是没有一点分析能力。先前听靳准的。也是应了他自己的心思)。靳准不得不下猛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搬出来。俩女儿此时一个是皇太后。一个是皇后(此皇后并非靳月光。而是靳准的另一个女儿)。都是刘粲的床上客。很有接触领导的时间。献言献策的机会自然就多。
于是“二靳承间言之”(《晋书》)。每天在刘粲耳边唠叨。人都是这样。谁也别说谁的辨别能力有多强。拿破仑不是说过吗。真理就是谎话重复一千遍。你耳边老是听到这个人的不好。你还会认为他好呀!大脑皮层早就形成条件反射了。靳准先前利用的也就是这一点。这也就是那些整天在领导面前奏本的小人屡屡得手的不二法宝。对这种人你还真没别的办法。搁我这暴脾气。甭废话。抡起板砖拍他个半死。肯定老实。不过你说这是为民除害了吧。还要付法律责任。想想还真挺挠头的。
枕边风很是凑效。刘粲毫无悬念的中招。开始了血腥清洗。将太宰、太师、大司马、大司徒、车骑大将军、吴王齐王什么的全杀了。拌脚石没了。靳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用。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军国之事一决于准”。终于将朝政大权牢牢控制在手。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便有些蹊跷了。手握大权的靳准不久发动兵变。不但废杀刘粲。将“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于东市”。杀的一个不剩不算。还“发掘元海、聪墓。焚烧其宗庙”。当时情形可谓恐怖之极。“鬼大哭。声闻百里”(《晋书》)。熬是渗人。
靳准之乱最终被刘曜平息。流血惨案又再次上演。就像靳准杀刘氏一族一样。刘曜也是将“靳氏男女无少长皆杀之”(《晋书》)。刘渊建立的汉国。也伴随着这几次大屠杀最终趋于灭亡。取代它的是两个赵国:刘曜在长安建立前赵。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立后赵。
靳准为什么发动叛乱?目的是什么?确实很让人费解。如果单纯为了权力。当时情况已是“军国之事一决于准”。刘粲又是个整日“荒耽酒色。游宴后庭”(《晋书》)的主。基本就是个摆设。杀掉他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况且靳准还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为当时的相国刘曜和大将军石勒都领兵在外。未必会服从于他。事实上。靳准最终也是毁灭于二位之手。
若说靳准想篡位当皇帝。也有可能。但即便这样。以他两次耍阴谋升迁的事实来看。靳准应该是很讲方法很讲策略的人。做事不会太露骨。杀掉刘氏族人。这个可以理解。为的是斩草除根。但连刘家的祖坟都刨了。这就有些蹊跷了。如果不是恨到了极点。决然不会干出这等事来。而这种愤恨从哪里来?的确让人很疑惑。
第二个问题:
《史记·乐书》日:"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世间万物皆有定律。其次序皆有其缘由。大小不能乱。长幼不能倒。若颠倒次序乃天下大乱。如战国时期皇位的继承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若长幼颠倒此不是违背制度。于《三国演义》郭图曾曰:\"三子之中。谭为长。今又居外;主公若废长立幼。此乱萌也。"
至此可见自古次序皆不可颠倒。若颠倒皆遭世人反对。若角色颠倒结果会如何。世人皆知女子出嫁之前称其为小姐。出嫁后称其为夫人。儿子成家或者丈夫逝世称其为太夫人。趟若调转丈夫逝世。再称其为小姐。会如何?北周之时。隋文帝之女杨丽华。从官家小姐成为北周太子妃。后成北周皇后。
周宣帝死后杨丽华竟成"乐平公主"。本应是皇太后却成公主。此番不就成角色次序颠倒?其结果就是郁郁而死!这与周宣帝并立五位皇后有何联系。为何会发生角色颠倒之事。
宇文赟滥杀大臣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北周第四位皇帝(578—579年在位)。其父周武帝宇文邕。其母为帝太后李娥姿。于建德二年(573年)九月十九日。与杨丽华(隋国公杨坚长女)成婚。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初一日。北周武帝逝世。六月初二日。皇太子宇文赟即位。改号为大成。并册立杨丽华为皇后。
北周武帝逝世后。按照历代皇帝"登基大典"制度。应为老皇帝守孝一月。再另行择吉日登机。而宇文赟因形势所逼。在北周武帝死后第二天登基。时局动荡立即登基。本该是大义之举。可是我们都看错了。北周武帝死后十天。宇文赟便将其安葬。并立即脱掉孝服。举行登基大典大事庆祝。此乃不孝之举!
自古以来形势所逼。要立刻登基的皇帝不足为奇。但大事庆祝者史前无一。乾隆帝继位也是在先帝死后第三天继位。即位后阶下三鸣鞭。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就完成登基大典。宇文赟与乾隆对比差异太大了。所以说宇文赟不孝是实至名归的。不孝之人亦不会有道德人伦之识。
《周书·卷十二·列传第四》记载:"寻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时人知其冤酷。咸云伴宪死也。"宇文赟因自己皇叔声望比自己高。就把自己皇叔陷害死。这是何等的荒唐之举。还以同谋罪杀死大将军安邑公王兴、独孤熊、豆卢等大臣。宇文宪、安邑公王兴等人之死。让北周朝政发生变化。
当时北周朝政以宇文家为主。其大臣为辅助。而宇文宪一死。让朝中宇文一党衰落。导致朝政政权变得极其微妙。周宣帝宇文赟为了制衡朝政几位权力较大的大臣。竟然想出并立五后。以此制衡各方势力。让他们相互弑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分化朝堂政权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记载:"高祖位望益隆。……帝有四幸姬。……诸家争宠。数相毁谮。"古代皇帝娶大臣之女。都是为了相互制衡政权。这实属正常之事。但历代帝王都有按后宫妃嫔等级及前朝外戚贡献来划分其地位高低。但周宣帝开创"五后并立"就是千古奇文。十六国时期汉赵皇帝刘聪曾"三后并立"。
其结果是纵欲过度病逝。刘聪因贪图享乐而"三后并立"。而周宣帝宇文赟亦是如此。而他还想一箭双雕。即想享乐亦想制衡分化各自权力。可是杨皇后没有因此而中招。《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记载:周杨后性柔婉。……咸爱而仰之。杨皇后的贤淑让周宣帝宇文赟的计谋失败。
从而导致周宣帝更加丧失良知。《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记载:帝每愤怒。谓后曰:“必族灭尔家!”任凭谁面对这样的亲戚都会有所介怀。
杨父取而代之
《周书.卷七.帝纪第七》记载:"乙未。帝不豫。还宫。……是日。帝崩于天德殿。时年二十二。……葬定陵。周宣帝死后杨丽华被尊为皇太后。按古代制度这本该如此。可出人意外的就是《周书·卷九·列传第一》记载:"帝崩。……后初虽不预谋。……及行禅代。愤惋逾甚。"
杨丽华的父亲杨坚。当时的隋国公杨坚意图篡夺北周天下。杨丽华知道并对杨坚冷言相劝。可是任凭谁走到这个位置都会这样做。更何况现在的政权不稳。内忧外患。新帝年幼。内有宗室俯视眈眈。外有领国窥视。所以杨坚最后决定取而代之。《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记载:"开皇元年二月甲子。……大赦。改元。
杨坚继位为帝。杨丽华的身份就处于尴尬的状态。该是父称其为皇太后。还是女儿呢?犹豫多年终有结果。《周书·卷九·列传第一》记载:开皇六年。封后为乐平公主。如此结果真的让人意外。杨丽华会成乐平公主大概是隋文帝对女儿的愧疚吧。而杨丽华把江山让给父亲。也是她本性所致。才让自己处于这个尴尬的地位。
而杨丽华对父亲隋文帝是有怨恨的。《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记载:敏假一品羽仪。……公主谓敏曰:“……汝慎无谢。”如此理直气壮的命令!让自己的女婿向皇帝要柱国之职。还不用谢皇帝。要是你是杨丽华。或许你也会如此!
结语
中国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日:\"莽、坚之女。皆节妇也。为其父者。亦少愧哉!\"这或许是对杨丽华和杨坚二人关系最为贴切的评价!也是对杨丽华一生品行的最好评价。她这一生从太子妃到皇后。从皇后到太皇后。本该是世间女子所羡慕的。但是她皇后不是唯一的。太后也不是人生尽头。
一生柔婉不忌即让她安渡后宫妃嫔相争相杀。同时也给她带来难以述说的委屈。若能强势一点。或许就没有隋朝的出现。杨丽华的柔婉同时也成就了隋朝的建立。或许历史总归如此。总需有人牺牲。我们看见一个王朝的崛起。也看见它背后牺牲的人。只能说杨丽华是牺牲。她不算无故。因她有过改写的机会。只是她的认知让她停滞不前而已!纵看她的一生。可悲可叹可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490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晋书,皇后,北周,宇文,枕边,皇帝,朝政,皇太后,死后,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1.汉赵皇帝刘聪是不是有十一个皇后?2.北周周宣帝是不是有五个皇后?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十六国时期的汉昭武帝刘聪。有太后1人皇后8人、贵嫔1人、贵人2人。分别是太后张氏。皇后:呼延氏、张徽光、刘娥、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