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2003年4月9日。美军的坦克开进了巴格达。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反复播放萨达姆雕像被破坏的电视画面。在大势已去的情势下。伊拉克驻各国及联合国的外交官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由于萨达姆政权已经事实上不存在。当天。就有一些大使开始陆续被驻在国政府驱逐。不少大使不得不发表声明。表明自己的立场。还有很多开始焚烧萨达姆政权时期的文件。
而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阿尔·杜里在经过长期的联合国舆论战之后。也不得不在与各国同行们依依惜别之后。离开了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杜里。一个萨达姆政权体系内少有的博学之才。在萨达姆政权后期成为最重要的驻外外交官。在联合国这个舞台上的2年多时间里。长期与美国政府进行艰苦的舆论战。
杜里1964年出生。在伊拉克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后在法国取得公共法博士学位。随后在母校巴格达大学当了20年的教师。在国际政治、法律等方面颇有建树。
在联合国。他为了伊拉克的利益不断与美国政府做斗争。就连那些敌视伊拉克的西方外交官们。也承认他头脑灵活、言辞犀利。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代表。能在舆论场上以小博大。为伊拉克收获了许多外交上的优势。
但战争还是毫无悬念地爆发了。当20万英美联军侵入伊拉克后。英美又在安理会发起关于对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事情。杜里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英美的行为就像是杀了人之后还要挤出几滴鳄鱼的眼泪。虚伪至极。
此言一出。各国代表哄堂大笑。虽然英美的军事力量大家敢怒不敢言。但是在外交场合。大家还是能畅所欲言。英美代表顿时显得极其尴尬。他们也只好气的拂袖而去。
在后来的十几天里时间里。杜里抓住一切机会。在电视上讲话。在报纸上写文章。为伊拉克辩护。也算是竭尽全力。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的杜里。又干回了教书育人的老本行。在巴格达大学教书。他回归了自己的平静生活。
其他观点:
还记得之前美国发动叙利亚战争时。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巴沙尔·贾法里的那张照片吗。低头沉思坐在会议桌前。
贾法里也好。杜里也好。我想那种即将亡国的无助。恐怕和当年大清覆灭之时。我国出使海外的大臣心情是一样的。
幽默的外交天才:阿尔·杜里
阿尔·杜里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外交官。200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前夕。杜里出任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2003年4月。萨达姆政权倒台。杜里被迫离开美国政府。
众所周知。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杜里在美国代表的是伊拉克。他可以说是伊拉克在当时的唯一发言人。任务十分艰巨。
在联合国的两年。杜里时刻不忘为祖国发言。与当时的布什政府可以说是一怼到底。但是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有时候的一些发言。在一些人眼里面。杜里就像是个小丑。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发动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曾在联合国会议上拿出一只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声称这就是美国必须要打伊拉克的证据。
终于。战争还是发动了。初期。杜里在联合国积极发声。努力为伊拉克争取其他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
而且他坚持声讨美国。意图让世界看清美国的嘴脸。这也使得布什政府对杜里很不爽。几次想找机会把他弄下去。但是杜里毕竟是伊拉克的发言人。就算是布什有气也得憋着。
最终当美军把炮火打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时候。也宣示着萨达姆政权彻底瓦解。就算是再会辩论的杜里。到了这个时候也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一方面是美方的压迫施压。另一方面是自己国家遭受苦难的屈辱。现在伊拉克的首都都被人攻克了。这也侧面说明了杜里的“无能”。但是他真的无能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上面的这一切使得阿尔杜里不得不离职。离开这个幕后凶手的纽约。
于是。那些尚坚持正义的国家代表和联合国官员纷纷表示愿意给予政治庇护。可是杜里拒绝了。他选择了独自回到伊拉克去陪伴自己的妻子儿女。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政府倒台。国家衰弱。身为外交人员说再多也无济于事。萨达姆可以不是个好人。但杜里绝对是个正人君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68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伊拉克,联合国,萨达姆,巴格达,自己的,美国,政权,美国政府,外交,外交官
没想到大家都对美军入侵伊拉克后,伊拉克驻联合国代表怎么样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他观点:2003年4月9日。美军的坦克开进了巴格达。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反复播放萨达姆雕像被破坏的电视画面。在大势已去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