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拇指测距,有科学依据嘛?
原创

军事上的拇指测距,有科学依据嘛?

好文

热门回答:

运用的是平面几何知识中的相似三角形原理。我以前曾在炮兵指挥连测地排当兵。我们测地兵把竖拇指单眼吊线的这种方法。称为跳眼法。

为什么叫做跳眼法呢?是因为从一只眼睛“跳”到另一只眼睛。在单眼吊线的过程中。两只眼睛分别通过拇指构成了一条直线。假设左眼为A。右眼为B。拇指为O。当你闭左眼睁右眼。用右眼瞄准拇指时。形成一条直线BO。该直线必经过远处一点D;同理。当你闭右眼睁左眼。再用左眼瞄准拇指时。所形成的直线AO也一定会经过远处的一点C。如果C、D两点连线CD与两眼连线AB相互平行。则△ABO与△CDO必然构成一对相似三角形。

如果上级命令你测出由站立点到目标点F的距离。由于F点恰好位于C、D两点的连线上。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估算C、D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而估算出由站立点到目标点F的距离。假设C、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0米。则站立点到目标点F的距离=120×10=1200米。

之所以要乘以10。是因为相似三角形之间。底边高与底边长的比值相同。既然△ABO与△CDO是一对相似三角形。底边AB的高OE与底边长AB的比值。必然等于底边CD的高OF与底边长CD的比值。而底边AB的高OE。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长度。底边AB则是一个人的两眼之间距离。由于一个人的手臂长度与两眼之间距离的比值基本是恒定的。约等于10。于是。10也就成为了拇指测距推算距离的常量。

比如。一名身高170cm的成年人。其手臂长度通常为60cm。两眼间距通常为6cm;一名身高180cm的成年人。其手臂长度通常为65cm。两眼间距通常为6.5cm。可见。无论个子高矮。每个人的手臂长与两眼间距之间的比值。通常都是10。这就是拇指测距这种简易方法的数值推算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慕什塔戈。共同领略军事百科!

其他观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军战士往往能够在兵力和装备居于劣势的情势下。以少胜多。以弱克强。战胜顽敌。这不仅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更需要成熟的作战技巧与高超的战术素养。

平型关战斗中的八路军

譬如说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下。如何凭借简陋的装备用最快的速度锁定敌人的位置。并将其送上西天。就是一门看似平常而实则深奥的大学问。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献上几种我军战士常用的目测距离的量地大法。

其一。比较法。

在很多作战地域往往都会有一些呈一定规律排布的建筑物。而且这些建筑物两两之间的间距又常常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这些已知间距的长度做“尺子”。与所要测的目标距离相比较。即可测出概略距离。

徒步行军

例如。部队若在两侧有电线杆的公路上与敌军突然遭遇。且各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恒定且已知的。那么敌我双方的间距既可被这些电线杆分成几个大体相等的地段。这时再用每个地段间的已知距离乘以地段数。就可以测算出敌我间距的大致长度。当然这种方法只适合在比较平坦的地形上使用。若所测量的距离上有深谷、洼地、小河等地形时。则该方法就不灵了。

其二。能见度测距法。

这种测距方法是指根据对不同距离上的地物和目标能看到的景况来判定距离。同一物体或目标。若距离不同。看到的境况也就不同。在天公作美的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对不同距离上的目标和地物所能看到的景况分别为:

200米能大致看出敌人的模样。还能清敌人的穿戴和对方阵地铁丝网上的铁丝。

300——400米能辨别出敌军衣服的颜色是红还是绿。还能看出敌军步兵携带的武器是枪还是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之类的装备)。

500——600米能辨别出敌人的轮廓。也就是说可以大致知道敌人的胖瘦高矮。此外。还能看出敌人的胳膊和大腿此时此刻在做什么。并可看到敌方阵地上铁丝网周围的木桩。

700——800米能看出人走动或者跑步时两腿的运动。是瘸子还是正常人一眼就能分得清。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在用能见度测距法判定距离时。由于天候、目标情况、地形背景的不同。有时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差。例如。如果目标过大、位置独立、颜色过于鲜明(如白色)。在观察时则容易出现误近的情况。如若目标过小且颜色暗淡(如灰黑色)。在观察时则容易出现误远的情况。

其三。跳眼法。

经常看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我军战士在战时往往会朝敌军阵地方向竖起大拇哥。然后调整射击诸元。一炮出去。敌军灰飞烟灭。这其实是一种简单而又常用的测距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眼法。

跳眼法原理图

跳眼法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了相似三角形原理的观测方法。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上图中可知。图中的A、B 两点分别表示左、右眼。点O 表示大拇指。点D、C 分别是右、左眼看到“射击手的鼻子”的位置。由于一般的人两瞳孔间的距离是其臂长的十分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AB 的长是OB 的十分之一。在AB与DC 平行的条件下。根据“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的原理可知∠DCO=∠BAO。∠CDO=∠ABO。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原理知道三角形ABO与三角形CDO 相似。由此根据“相似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的性质。我们可以知道x=10y。所以使用“跳眼法”时。只须目测出y 的长度乘以10 便知道了x的长度。

由于史料语焉不详。跳眼法的具体发明者现在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该方法在红军时代既已为我军所掌握。我军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将军就是运用跳眼法的高手。赵老爷子堪称炮手中的独孤求败。他以其出神入化的操炮技术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例如在强渡大渡河之战中。赵老爷子用迫击炮摧毁了对方碉堡。弹无虚发。为后续的突击部队拔出了前进道路上的钉子。有力的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跳眼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右臂向前伸出约60厘米。竖起拇指于两眼之间。闭左眼以右眼视线通过拇指一侧对正所要观测的目标。头和手保持不动。然后再闭右眼以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所对向的与所观测目标处在同一横线上的某一物体。然后。判断出目标与该物体的间隔(米)并乘以10。即是站立点到目标的大致距离。

例如。若敌方阵地有一棵大树。通过跳眼法。闭左眼通过右眼用大拇指瞄准了敌军(树)。然后闭右眼通过左眼和大拇指看到了塔。若事先了解这棵树与同其处在同一水平横线上的一座佛塔的间隔为25米。则据此方法可判定这座房子距站立点的距离约为25×10=250(米)。

其四。声光测距法。

利用声光判定距离是我军战士在夜间必备的战术技能。众所周知。光传播速度每秒钟约为30万公里。因此在近距离内从发光到看见光亮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

而声音则是慢性子。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每秒钟约为330米。与光速相比。声速简直连慢悠悠的龟速都不如。所以。只要测出从见到光亮至听到声音的时间。即可计算出到发光点的距离。其计算方法有如下两种:

第一。用秒表计时:先将秒表指针归零。看到光亮即启动秒表。听到声音时即停止秒表。然后。将测得的时间乘以音速。即得出目标的距离。

如在发现敌军的机枪向我军阵地吐舌头后。通过计时获知从发现火光至听到发射声音的时间为2秒。则从观察位置到敌军机枪的距离为:330×2=660(米)。

第二。用数数计时:在无秒表时。可以利用数数计时的方法计时。即从看见光亮开始数数(用在3秒内从1数到10的方法)。听到声音时停止数数。然后。将数的数字乘以100(声音3秒钟的传播距离约为1000米)。既可以得到从观察位置到敌方目标的距离。

无后坐力炮射击

如在战场上发现敌军无后坐力炮向我方阵地射击。这时我方在看见敌炮开火后即开始数数。数到7时听到了敌炮的吼声。则从观察位置到敌无后坐力炮的距离约为700米。

此外还可以利用敌人的谈话声、问答口令声、构筑工事的铁锹声、射击声及吸烟的火光等判定其距离。例如。如果在我方阵地能够听见敌军的谈话声。看见敌军吸烟的火光。则我方与敌方间隔距离约为100——200米。

如果在我方阵地能够听见敌方挖工事时锹或镐与石头的撞击声。则我方与敌方间隔距离约为300——600米。如果在我方阵地能够听见敌方拉枪机和问答口令的声音。则我方与敌方的间隔距离应约为500米。

以上即为我军战士在战场上常用的估测敌我双方间距离的方法。作为战场上必备的战斗技能。上述四种测距方法是我军日常军事训练的必备科目。

在很多时候。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技巧往往可以弥补装备故障时的判断。上述测距方法即是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因观瞄设备不足而想出的“土办法”。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土办法”中所蕴藏的大智慧。使我军能够在技术装备匮乏的条件下。在战场上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他观点:

落后的。未必就是无用的。很多关键时刻。落后的偏偏可以派上大用途。拇指测距。是很多炮兵必修的基本功。虽然看起来很落后。很原始的样子。但是它是多年军事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实战性和军事技术价值。所以。炮兵暂时还不能离开这种看起来比较落后和原始的技术。拇指测距技术。之所以没有淘汰。就是因为它是很使用的。虽然现在已经发明了卫星测距。发明超声波定位。但是拇指测距还是暂时不会淘汰的。在某些艰苦的战场环境下。很可能所有的高科技设备都报废了。或者被打残了。这个时候久可以用上拇指测距技术。不要小看这种很土老冒的技术。不需要什么高科技仪器。只要一只手两根手指。就可以测量出打击对方所在地的大致距离。拇指测距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眼睛视线的偏差计算三角。用手指一侧对准打算观测的木板。对准先用右眼看手指。再用左眼看手指。会发现手指位置出现位移。在依据位移作三角计算。这个操作很简单。并不很复杂。完全就是依靠操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熟练度。一般来说。初步学习拇指测距大人。由于经验不足。会出现一些测量上的误差。这种误差是很正常的。因为所有的人大身体参数都不一样。必然。有的人的双眼之间的距离大一点。这样都会影响道实际观测操作之中的精度。但是。如果坚持练习。是可以缩小这个观测误差的。实践证明。只要训练得当。在200米内的误差可以缩小到5米。有的技术能手。甚至可以缩小到1米的误差。关键还是在于日常的训练。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难拥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55:19

    距离,角形,拇指,敌军,底边,目标,我军,右眼,左眼,间距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55:19

    没想到大家都对军事上的拇指测距,有科学依据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55:19

    运用的是平面几何知识中的相似三角形原理。我以前曾在炮兵指挥连测地排当兵。我们测地兵把竖拇指单眼吊线的这种方法。称为跳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