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原创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好文

热门回答:

王维的经典五绝《送别》。抓住了朋友离去后。黄昏归家时的内心感受。将朋友离别后内心的孤寂之情写的透骨深彻。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是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通释

这首《送别》。又作《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柴扉。柴门。

我在山中送完朋友。傍晚回到家中。关上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一作“年年”。作“明年”更切合诗意。王孙。此处指送别的朋友。非实指王孙贵冑。这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明年春草还会再绿。那时。你会不会归来呢?

赏析

写离别的诗。多集中于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而王维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践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运。选取了离别之后的情景作为诗的着墨点。起手便别具高格。

山中相送罢。一个罢字。说明诗人已经送完朋友了。而诗人的离愁别绪。也在这五个字中淡淡带过。仿佛离别并不那么伤感。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罢了。

日暮掩柴扉。日暮。写时间。掩柴扉。写动作。诗人的情感依然含而不露。

这一联。写离别的事实。写归家的时间。写关门的动作。都没有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内心孤寂的心情真实可感。离别是固然是黯然销魂的。然而。当你送别完朋友。黄昏之时。一个人回到家中。关上门。此时内心的孤寂之感、怅惘之情。往往会变得更加稠密。

当诗人一个人回到家中。内心的孤寂排山倒海的袭来。于是。为排遣内心的孤寂。诗人寄希望于朋友明年的归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本应该是离别时要讲的话。此时再次脱口问出。实在是此时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太过浓烈!

明·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剖析一首诗要从多个方面去解读。而最重要的要素莫过于这四个。即是格调、味道、感情和词章。其中之一若能出众。则佳作可成。

古时的交通不便。对于送别时间的选择都是精心安排过的。路途远的送别。一般都选在留宿之后的第二天上午;路途近的送别一般都是午饭后大概一个时辰之内。以免客人错过了住宿打尖的时辰。

首句的‘诗人送罢友人’和颔句的‘日暮时分掩门’之后都有留白:

第一:相送的时间是长是短?

第二:是在日暮时分‘目送友人已久’还是‘话别的依依不舍’导致了送别太晚?

第三:掩柴扉后是伤心而卧还是坐烛到天明?

显然。结合前面的小常识。我们会发现每一句后面的留白都是经过精心推敲过的。

作者在颈句和尾句使用了‘比兴’手法以制造意境、衍生意境的深度。

中国的古代文学一般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而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

春草和王孙的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因此。颈句的春草表面是来年春天的意思。实际上还寄托着凄凄的离愁别绪。而尾句的‘王孙归不归’则是直接抒情。用思念的‘虚’结合‘春草’的实。来加深这种感情的深度。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词。使用意象词制造意境、衍生意境是诗词造境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首诗的味道在前面两句的留白中。也在后两句的比兴中。双层递进。表达了友人别后的个人孤独和思念友人的感慨之情。

不过。这首诗感慨蕴涵的人生哲理、自然规律或者天地哲思比较少。不像王维其他的作品中佛理、空无的自然哲理比较深。

比如他最著名的那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如此。

这两句体现了无我的自然规律。月在松间。泉在石上。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在创作的时候都容易掺上强烈的‘自我’意识。而王维的这两句却没有一点‘我’的存在。这就是味道。

有无之味。无我之味。天地哲理。自然规律。人生感慨。宇宙大道。都可以归纳到这一要素中来。

王维这首诗的感情也是比较深的。从前两句的留白就可以看出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后面两句的盼归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念之情。

因为王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写闲情逸致的。早期的作品虽然也有描写民生疾苦和军旅生活的。但大多精于炼字炼句而拙于情感表达。

不过。王维有一首晚年作的诗感情十分真挚。让人每每读起不由心生感触。这就是他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的上两句也是赋写。大概是说‘我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唱歌...’。这两句还只是表达作者的闲情逸致。找不到共鸣之处。但是。后面两句蕴含的孤独之情却感人至深:我在深林中没人知道。也没有人惦念。因为我的志趣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知道。特地穿过密林殷殷相照。

从这两句里。我们能读到作者深深的寂寞之情。比这一首要深刻的多!

从写作手法上看。前两句作者使用了描述的赋写手法。后面两句则是比较典型的比兴手法。

从排章布局来看。前两句是流水式的一起一承。后两句是空际转身式的一转一合。在前两句作者还写到送别后掩门思人。而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就荡开眼前的景物。放开思维。联想到明年春草再绿时友人还会不会回来。这种以物寄情。以物语代替情语的手法也是‘比兴’的精髓所在。

从炼字炼句上看。‘罢’、‘掩’和最后一句的反问是作者精心推敲的。一个‘罢’表达了分别的依依不舍和留客不住的无奈取舍;一个‘掩’字仿佛让人看到夕阳下诗人的身影被掩盖在室内的幽暗中。又或者作者主动把自己掩盖在幽暗中。派生出无限遐思;而最后一个设问则更加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其他观点:

谢邀。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阅读一首诗或者一首词时。从字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云淡风轻。但是读完后又感慨无限。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你最柔软的心房。同样的。王维写的这首《山中送别》也给了我无限感慨。

在这首诗里。初读只觉得遣词造句平淡且素朴。没有繁艳辞藻的点缀。读完只觉自然素朴。表达的是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铺陈的情绪倒是恰到好处。没有用力渲染。平平淡淡的。倒是给“王孙归不归”做了铺垫。

当我反复品读、咀嚼“王孙归不归”时。我恍然觉得那些走失的朋友都是因为缘分不够。如果缘分够。或许能并肩前行。既然已经不再联系了。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偶尔会想起当初的友情岁月。可是如今。回不去了。

想到这里。心中难免惆怅。所以。这首诗看上去平淡。但是多读几遍。自然会让你想起友情上的二三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风流种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29

    两句,王孙,诗人,柴扉,之情,都是,不归,春草,友人,朋友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2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29

    王维的经典五绝《送别》。抓住了朋友离去后。黄昏归家时的内心感受。将朋友离别后内心的孤寂之情写的透骨深彻。语虽平淡。却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