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推荐!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帝王们都熟知\"武功文治\"。采取明理、进取的兴文政策。甚至有的皇帝自己就是文学水平很高的行家里手。他们积极推行文化教育。使文学兴旺发达。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宋诗虽不及唐诗廓大鼎盛。但也自有其气魄。成一代之大观。如果说唐诗就像站在高处远观连绵起伏的群山。让人豁达开朗、积极向上。尽显阳刚、健壮之美;那么宋诗就好像精致的艺术品。让人深刻细腻。阴柔内敛又不失强劲。
宋诗前期是“文人政治”。“以文为诗”特点突出。长于议论;后期是“文人报国”。爱国思想迸发。慷慨豪放。宋诗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
王安石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目睹当时社会的弊病。曾上万言书。希望改革政治;曾两次为相。积极推行新法。他非常重视文学对社会的改良作用。他的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风格苍劲有力。如:《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乌江自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认为项羽在政治上的失策是失去了民心。他觉得江东的人民支持或反对是项羽取得成功的关键。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
苏轼一生多舛。他少怀凌云壮志。22岁中进士;在新旧党争中。多次被贬。曾因作诗讽刺当时新法弊端而入狱。苏轼在诗上有很高造诣。他的诗风格豪放清丽。尽变唐风。开创有宋一代的新风气。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已被选入小学必背古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很多人吟咏;但苏轼却是出人意外。从晴雨不同变化。气候条件不同的西湖面貌入笔。以西湖比西施。非常贴切。妙哉。千古绝唱!
辛弃疾能文能武。因为主战抗金。不被朝廷重用。闲居多年。晚年才被起用。不久又遭人弹劾丢官。忧愤而死。他将满腹忠愤寄于诗中。其诗悲壮愤慨、风格多变。如:《鹤鸣亭绝句》。
饱饭闲游绕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
他一生报国无门。有些不甘悲愤的心情。\"拍碎栏杆\"真情流露。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重视有才能的人。并创建了散文风格。使宋代散文发展达到又一个繁荣时期。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清新自然、沉着洗炼。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首诗写竹席的清。石榴花的红。树荫的凉。流莺啭啭。一幅夏日画卷。
其他观点:
一看到我这样字斟句酌磨磨唧唧地评价唐诗宋诗。唐诗和宋诗都急了。争抢着有话要说。我看他们说得也还中肯。就记录了下来。
唐诗洋洋得意地说:“我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等等大诗人。人才辈出。”
宋诗不慌不忙道:“我的作家名头不比你的响亮。但也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等大诗人。也是各领风骚。”
唐诗一笑说:“我的诗气韵雄浑、妙造天然。已经登峰造极。我的好诗就有四、五万首。能做的诗我都已经做完了。你超不过我了。”
宋诗昂然回答道:“我超不过你。但我也不能认输。我以你的规矩。展示自己的新面孔。奋起直追。我的诗气骨瘦劲、妙趣横生。我以文为诗。凡事不可入诗。要以人工胜天然。我努力追求诗的创新发展。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宋诗要自长精神。还在喋喋不休。
唐诗微微一笑。又说:“事实胜于雄辩。请拿出你的绝活来!”
宋诗胸有成竹。兴高采烈地说道:“您就瞧好吧您哪。我就让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南宋的陆游这三位大家各展风采。管你大饱眼福!”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诗中论点鲜明:不能对商鞅有非议。论据确凿:商鞅重诚信。一诺千金;商鞅有办法。能让改革行得通。
这首诗运用典故。借古喻今。含蓄地表明王安石自己推行新法的主张是正确、可行的。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用拟人手法写山写水。新鲜别致。意趣盎然。一个布置优雅、景色优美的农家小院。宛然如在目前。正是现代都市人非常向往的农家生活。
诗中既表达了对小院主人辛勤劳动的赞美。也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隐居时的乐观豁达。一石二鸟。妙趣天成。
王安石诗、词、文俱有上乘之作。正如欧阳修所称赞的:“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人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与弟弟苏辙唱和的诗。不见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气势。却显得飘逸流畅。后四句回忆二人曾在渑池县的僧舍投宿和路过崤山马死驴跛的故事。叙兄弟在颠沛之中的亲情。
倒是诗的前四句。用雪泥鸿爪做生动的比方。感慨人生飘零。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到最后又能留下什么呢?诗人原意是乐观的。却引起了许多后人望峰息心的感叹!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对庐山进行了横看、侧看、高看、低看、远看、近看之后。由部分而整体得出结论:不能准确地认识庐山的本来面貌。只因为自己身处其中啊!
写庐山而不具体写景。只是从观看角度生发议论。正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也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根本所在。这首诗被选入语文课本。小学生都会吟诵。但当他们长大成人。处在复繁纷扰的世事中。对这首富有哲理的诗当有更贴身的体会。
苏轼把浪漫、激情、夸张都给了词。而在诗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辩色彩。往往议论。借古借物借景发表见解。灵活多变。新鲜有趣。不可揣度。显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面貌和实力!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不逾格律的规矩一分一毫。诗中状物、写景、抒情互相交融。描绘出丰收年农家安宁、欢乐的景象和气氛。反映了农民勤劳、质朴、知足的本色品质。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欣慰、喜悦之情。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贴合诗中情景。又自然地产生哲理性。令人豁然开朗。它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往往在竭尽全力之后灰心丧气时。突然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目标实现了。
这两句诗契合了无数人的心理期望值。又符合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原理。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大量爱国诗中的两首。
诗人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时代。做梦都想着骑战马、过冰河、守边疆。但至死未见恢复中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令人恓惶落泪。心痛如割。不忍卒读。这些爱国诗。笔力苍劲悲凉。感情真挚动人。至今仍是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
宋诗刚以王安石、苏轼、陆游为代表展示了自己的成就。其间还有意无意牵扯了唐诗。唐诗听完。迫不急待地表示有话要说。宋诗担心唐诗说出不中听的话。也抢着要说话。我赶忙打个圆场:“你们也别再争了。听我做个总结。了断了头条问答提的问题引起的这段公案吧。”
于是我苦思冥想一番。总结道:“唐诗厉害。宋诗也不赖。唐诗肯定没学宋诗的。宋诗肯定是学了唐诗的。并且开辟了新的题材、创造了新的表现方法的。宋诗数量超过了唐诗。但是质量没有超过唐诗;所以宋词学了唐词并且发展到了和唐诗一样的巅峰。算是为宋诗报了仇。这就是说。唐诗和宋诗。扯平了!”
唐诗宋诗一听。不约而同哈哈大笑道:“好你个老夫子。真有和事佬的本事!我们就看在你多年寒窗苦读、评价也还算公允的份上。给你个面子:从今以后。我们唐诗宋诗握手言和。互相学习。共创中国诗在新时代的新辉煌!”
其他观点:
王安石。半山体。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特点是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多七言绝句。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梅花 / 梅
[ 宋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66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唐诗,宋诗,王安石,苏轼,的诗,诗人,项羽,爱国,这首诗,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都说唐诗宋词,那宋朝就没有诗了吗?宋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推荐!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帝王们都熟知\"武功文治\"。采取明理、进取的兴文政策。甚至有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