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要想读懂诗家语。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诗家语以及诗家语有什么特点。
这里所谓的“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通过变形处理使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独特之处。
一、诗家语的特点
此处小编总结了诗家语八大特点:顺序打乱、含蓄深远、一语多义、形象凸显、词语夸张、字词凝炼、跳跃压缩、富有乐感。
1、顺序打乱
顺序打乱指:由于声律、修辞、语言需要。古人在写诗时会改变词序语序。分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置后、介宾倒装等。具体本文后面有叙述。
2、含蓄深远
如。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的是描写江南风光。暗里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昏庸无道的奢靡生活。充分体现出该诗含蓄深远之特点。
3、一语多义
诗的多义性是指诗歌除了宣示义(见注释)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启示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如。唐.张九龄《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该诗宣示义是歌颂桔的高尚情操和对庸俗的桃李之不屑。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分明。而启示义则是以丹桔经冬不凋象征自己的坚贞的品格。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4、 形象凸显
形象性。即诗要用形象思维。要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将诗人要表达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诗人表现思想时。 往往采用具体形象而不是直接表白。如。唐.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没有一个送别时的伤感词语。但却充分表达了惜别的惆怅。
唐.贺知章 《咏柳》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没直接描述春天气候。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又暖乍寒的初春景象。
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就比直抒胸臆有力量得多。
5、词语夸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是艺术夸张。如。唐.李白《秋浦歌.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诗中有形的白发由无形的愁绪引起。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6、字句凝练
诗家语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炼字的最典型例子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个典故。故事如下: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这便是“推敲”一词的来历。由此。对古代诗人重视炼字的程度可见一斑。
7、 跳跃压缩
诗家语具有语言跳跃之特性。主要表现在省略句、倒装句和互文句等形式上。后有详述。
8、富有乐感
乐感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
押韵是一首诗能够成为诗的最基本的条件。
诗家语讲究平仄。平仄使得诗也具有音韵美。
诗家语讲节奏。其节奏表现在音节上。律句一般毎两字一节拍。每节拍依第2字平仄论平仄节。偶数字为节奏字。仄节与平节互为交替。
这些严格的声律。 旨在让诗读起来更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充分体现出诗具有乐感之特点。
诗家语之所以具备以上特点。除了自身的四要素(句式固定。平仄相对。偶句押韵。讲究对仗)以外。与诗人对其所做的变形处理密切相关。
二、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对语言做变形处理。包括词性的改变、词句顺序的改变、省略压缩等。
1、词性的改变
①形容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中。主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达的性质或状态。如。唐.柳宗元《五律.梅雨》中:
海雾连南极。江雪暗北津。
其中“暗”为形容词使动。主语“江雪”使得宾语“北津”具有“暗”的状态。
当然。也有主语省略的情况。如。元.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使动形容词为“红”、“绿”。宾语为“樱桃”、“芭蕉”。两句均没主语。但宾语同样具有使动形容词的状态。
形容词使动用法起到了使句子生动形象的作用。
②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意义和特点。如。唐.白居易《闺妇》中:
辽阳春尽无消息。
夜合花前日又西。
句二尾部“西”本为方位名词。“日又西”是太阳又西下的意思。此处“西”活用为动词。
③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字。是“看尽”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④动词使动
所谓动词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如。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宾语“叶”发出谓语“鸣”。
2、词句顺序的改变
比如倒装、超长搭配、互文句等。
①词语倒装
分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置后、介宾倒装等。如。后晋.孟宾《公子行》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青。
该例句二属于定语挪后。句中“青青”本是“麦”的定语。将定语置后突出了麦子的“青”。而且若不后置。“青青麦”就缺少诗意。
②句子的因果倒装
句子组合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因果、情感的次第等方面的逻辑规律。但在古诗词中。常常让句子反常组合。以实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唐.贺知章《咏柳》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答案。这就是一种因果倒装。
③、词语的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指词句之间的搭配关系利用了形象思维。从而获取“无理而妙”的寻常意境。
如。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一句“桃花”与“笑春风”就是超常搭配。桃花怎么会笑春风呢?
同样。清.王猷定《螺川早发》中: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诗人俯视长江。那涛涛奔流的江水。仿佛要将自己送入梦乡;划动的小船好像在拨动水中星光的倒影。词语的超常搭配。营造出了如梦似幻的美妙意境。
④互文句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
3、省略压缩
现代人要读懂古诗句。便不可不知诗句的省略压缩情况。
①省略
句子缺少了应有而未有的成分就属于成分的省略。成分的省略包括省略主、谓、宾、中心语、虚词等。现举例说明。
例一。省略主语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中:
桑柘废来A犹纳税。
田园荒后B尚征苗。
A省略主语“寡妇”。B省略主语“官府”。
例二。省状语
唐.杜牧《西江怀古》中:
上吞巴蜀A控潇湘。
怒似连山静B镜光。
A省略状语“下”。B省略动词“似”。
②压缩
格律诗中有一种句子全是名词。称之为“列锦辞格”(蒙太奇句式、名物语式、意象组合句式)。这种压缩句式。既精简了文字。又丰富了内涵。堪称诗家语一绝。如。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两句诗仅由六个名词组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用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作活灵活现;未用一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于言外。通过这几个名词的排列。勾画出一幅凄清萧索的晨景图。给人遐想无限。
以上是诗家语的变形处理。正是通过变形处理。使得诗歌更具有“含蓄深远”等一系列特点。
总之。在诗歌鉴赏中。要想读懂诗家语言。全面深刻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除了懂得格律诗的四要素、写作背景及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以外。必须弄清楚诗家语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些特点的处理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海洋里搏击畅游。成为浩瀚诗海的弄潮儿。
注释: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特点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
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其特点是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提的好。好多人不会用诗家语。所以会觉得自己作品缺少诗意。而且经常被人说成打油诗。那么什么是诗家语呢?@老街味道
简单说。诗家语就是诗人所用的不同于散文的表达方式。
一、为什么会有诗家语?
1、诗词短小。要求精炼
因此诗家语用字能省则省。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省略了“我看到”。
又如:佳人拾翠春相问。省略了“在”。特别注意这个春字。刚学诗的人。是不敢把春字放在这个位置的。
2、格律出现后。格律诗与古体诗也有不同
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格律出现以后。很多古体诗的表达方法为符合格律必须变化。
例如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在王勃那里变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诗家语的特点
1、顺序打乱
诗家语的叙述有跳跃性。前后时空、原因结果交错……
例如原因结果:
正常的顺序: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因 日高人渴漫思茶。所以敲门试问野人家。
原因后置语序:
扁舟一叶汀洲去。春雨桃花此处多。
因为春雨桃花此处多。所以扁舟一叶汀洲去。
又如前后时空: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含蓄深远
诗家语越是含蓄越是深远越好。
略……
3、一语多意
例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写的人可能就是写了眼前所见。但是诗的文学属性决定了。读的人一定会联想.........
4、突出形象
看一下这个著名的例子: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结语
诗家语不同散文语。格律诗也不同于古体诗。只有学会格律才会体会到古人用笔的妙处。所以如果真的喜欢写旧体诗。一定先学格律。这才是入门正途。
先简单说到这里吧。匆忙间未免有错误疏漏。过几天专门就诗家语写一篇文章。欢迎诗友们指正。
@老街味道
2018-3-18
其他观点:
诗词鉴赏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读懂诗作的意思。第二层则是读懂诗作的好处。而如何看明白一首诗写的啥。就是得知道所谓的“诗家语”是怎么一回事了。
但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古代所谓的诗家语。和现代所认知的诗家语是两个概念。诗至宋朝。诗人们便开始有意识的去总结归纳诗歌创作的经验。最开始的“诗家语”便是由王安石提出来的。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 ,闲制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扬》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建’”
王安石所谓的诗家语是指用字用语。需要适合诗歌的氛围。他认为“斜奏”偏于艳俗。而“奏赋”则中正堂皇。就比如在歌剧院听意大利歌剧是恰合时宜。而如果听着歌剧。拿着两把红扇子跳广场舞就不合时宜了。
我们现在谈的“诗家语”与古时所谈却大不一样。王安石所谓的诗家语。近乎是教人怎么用适合的字句去创作诗词。而现代的所谓“诗家语”是为了帮助你怎么去读明白一首诗歌了。周振甫先生谈及“诗家语”总结为反常、含蓄、精炼。不能说不对。但这仅仅是以现代文学素养定义的一种“古诗词语法”。但正常人都知道。靠语法学出来的语言是什么样的(比如中式英语)。
如何读懂诗家语?
由于诗歌中必须讲究一定的音乐性、格律性。所以才会出现一些看似不通顺的表达。-----但实际上他的表述方式还是建立在文言基础上。古人实际上都能看的懂。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也是能看的懂的。例如
杜甫诗: 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这句行人弓箭各在腰。意思就是行人把弓箭都别在腰上。当然。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就可能解释成“行人和弓箭都别在腰上”。但把这些名词的意思都弄懂了之后。这跟初中生语文练习题的联系上下文的组词造句有什么区别?
所以。读懂诗家语第一点就是。学会思考。
其次。诗歌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名词中是贯穿着文化积累的。很多诗词都会有用典故。用前人诗句的情况。
比如: 欧阳修《少年游》: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谢家池上。南朝诗人谢灵运有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所以这句意思就是写的类似于“池塘生春草”的景色。又有一则小故事是讲谢灵运写“池塘生春草”是梦中吟诗所得。所以第二层又有“见景吟诗”之感。;江淹浦畔。江淹又单独以《别赋》出名。而《别赋》写的是离别之赋。那后面的一句吟魄与离魂。不也就很好理解了吗?这跟初中老师教你怎么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句、写议论文用典故有何区别?
那合理引用名句、丰富论点。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看懂诗词中的“引用”‘典故’是不是同样也得有阅读积累才看的明白?
所以。诗家语正确的掌握方式便是有丰富的阅读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多看书
以上。便是读懂诗家语的正确方式。至于说须得明白什么是语法。什么是互文。什么是定语后置之类的东西。古人并不学这些东西------您学说话之前也学过现代汉语语法么?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993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动词,倒装,主语,诗歌,宾语,诗人,平仄,格律,形容词,语言
没想到大家都对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要想读懂诗家语。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诗家语以及诗家语有什么特点。这里所谓的“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