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哪些有名的书院?
原创

三国有哪些有名的书院?

好文

热门回答:

后汉三国时期并无书院这种教育组织机构。真正的教育机构有家学和私学两种。而书院正式创建于唐朝。

其他观点:

三国时期地方学校没什么特殊之处。县、郡、州至中央的太学。就这么一个系统。正常情况下每个地方都有学府。东汉三国的名士大多靠家学或自学。通过地方学校学习。并且以学术成名人物很少。若东汉末年诸侯陶谦。通过个人努力考上诸生。又被举为茂才(秀才)。姜维好读郑学。一路走向了州从事。那时郑玄早就死了。姜维自当是在地方学习了郑学。

地方学校跟东汉的孝廉制度或有一定关系。郡国向朝廷举荐的人才需要考察品行和才识。地方政府对当地有才识的学生自当有所管理。所谓的地方学府有的受到太守重点支持。有些是地方名士个人讲学。官府没有反对也没有什么支持。学问足够出众。名气足够大。会得到举荐去做官。也有名士不做官后跑去教学。如虞翻被孙权安排到交州后。仍在在交州开办私学。弟子有数百人之多。正是今有朱一旦非洲警告。古有吴大帝交州旅游。

办私学的名家还有马融、郑玄、卢植等大名人。就不一一详说了。只要师傅名气大。不走官学渠道也有出路。

“单骑逼退孙权十万大军”的刘馥进入合肥后。其中一件功绩就是聚集有文化的诸生。重建学校。目的是恢复经历诸侯混战以来。地方政府的正常秩序。扬州的首府合肥在刘馥数年经营下恢复秩序。战备充足。即便在刘馥死后。孙权十万大军围攻合肥三个多月也无法将其攻下。故有刘亡灵单骑逼退孙权一说。

故刘馥这所学校可以叫做“合肥学府”或“亡灵学府”。

杜甫的祖先、名将杜预的爷爷杜畿上任河东太守后。着手恢复河东郡秩序。各种行政工作都亲力亲为。政绩考核常为天下之最。其中工作之一是杜畿重新开设学宫。还亲自拿着书卷给人讲课。河东郡儒学大兴。培养的儒士极多。荀彧的别传描述杜畿简傲少文。学术水平应该不高。主要是给地方人打打基础。普及知识。说来这杜畿不仅跟戏志才、郭嘉并列。孙子杜预博览群书。综合成绩超强。人称“武库”。

河东名儒乐详是杜畿学宫的教授之一。担任的官职是郡文学祭酒。后来被举荐为太学博士。而且还是魏国博士里水平极高一位。他的弟子有数千人之多。我怀疑西晋寒门名士乐广可能跟乐详有些关系。但两人不是同一户籍。像“名满京城”毌丘俭、“地图专家”裴秀、“诗人”杜挚这样的河东名士也没明确记载有在郡里读书。这种学校对本有学家的士族而言是否有太大影响。不太好说。

故杜畿这所学校可以叫做“河东学宫”。

孙权的堂兄孙瑜礼待济阴人马普。让马普教授庐江郡的将领、官吏子弟数百人读书。正式设立官学。还设有食堂。待遇极好。但需要官僚子弟才可以去上学。孙瑜本人也是一位读书爱好者。由于孙瑜手下以江西人居多。故可称为“江西学府”或“庐江学府”。曹操亦曾设立教师。教授亡去将领、官员的子弟。

吴郡才子顾邵与诸葛瑾、张承、步骘合称五君。顾邵的名号是虚心的长者。他出任豫章太守。会考察小吏才能。令优秀者入学进修。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风气。南北朝的怪谈小说《殷芸小说》描述了顾邵【崇学校。禁淫祀。风化大行。历毁诸庙。】的故事。顾邵毁坏鬼神庙宇。破除封建迷信。推广知识教育。遭到了鬼怪上门威胁。经过长期骚扰。顾邵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也没不肯为那鬼怪修复庙宇。遂病重而死。

顾邵这所学校可以叫做“豫章书...”或“长...学府”。

魏国名将王基出镇荆州。把江夏郡的治府推进到前线夏口一带。并对当地进行发展。为伐吴进行长久的战备工作。其中一个项目就是修建学校。

故这所学校可以叫做“王基学府”或“魏国武汉学府”

灭吴名将王濬担任广汉太守时。有叫李毅的担任学校的主事。或者说是校长(古代时负责地方学校的官员属于小吏。地位不高)。王濬作为郡领导。来到学校视察。得知学校学生有八百多人。学有所成者只有百人。教育效果不达标。李毅用孔子弟子三千。学而有名者只有七十二人进行反驳。得到了王濬的重用。在王濬伐吴时担任参军。李毅的爷爷李朝当年正是随刘备伐吴后大败。病逝于永安。

故广汉郡这所学校可以叫做“武侯学府”(王濬谥为武侯)或“李毅吧”。

类似以上这些都是有记载他们修办学校。类似司马朗、张既、贾逵、郑浑等著名地方官员。当然都曾进行过发展地方学校的工作。只是史上没有详细描述他们这方面政绩。在那个文化普及低下的年代。地方学校主要还是确保一些基层人员的文化水平。至少能读懂公文。承担起地方文书往来的工作。

像诸葛亮、陆逊、司马懿这种都是有学家底子。再外出游学与名士交流的人物。他们跟地方学校出来的寻常学生比起来。恐怕是大学和小学的差距。

当然。三国时期也有“地方大学”。比较著名的是刘表在荆州开设官方学校。吸引许多读书人来读书。这些人都有一定知识基础。彼此间交流、学习。算是强于寻常地方学校的一所大学了。

《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往来荆州学术圈的有司马徽、宋忠、傅巽、刘叡、王粲、刘廙、韩嵩、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诸葛亮、庞统、向朗、尹、潘濬、赵戬、士孙萌。但具体有谁专门进过刘表所办的学校就不太好考究。像这种学术圈子。曹操和孙权那边也都有。

所谓的皇家书院就是太学与东观。不过这是两个机构。东观侧重管理书籍。太学侧重于教授。只不过官员通常都是一伙人。东汉中期还设立了秘书监来管理图书。这个建制延续到了魏国。而魏国不再有东观。

东汉末年的东观名人有卢植、蔡邕、杨彪。承担着东观里藏书、校订、教学等工作。这些人本身也大有名气。弟子众多。若吴相顾雍是蔡邕的弟子。蜀主刘备是卢植的弟子。魏司徒王朗是杨彪父亲杨赐的弟子。此前的东观名人还有“文学模仿大师”扬雄、“《汉书》作者”班固、“大发明家”张衡、“大儒”马融。

曹魏自建国以来。太学一直在发展。魏明帝曹叡之时。太学生数量已经增至千余。依照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职位。但是由于长期战乱破坏了学术环境。初始教学质量并不太好。《三国志王朗传》引注《魏略》有详细记载:“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又虽有精者。而台阁举格太高。加不念统其大义。而问字指墨法点注之间。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馀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沈陨。乃至於此。是以私心常区区贵乎数公者。各处荒乱之际。而能守志弥敦者也。”

但“王元姬的父亲”王肃此举似乎是为了垄断教育话语权。借用权势大力家学发展成“王学”。成为了魏晋之际的官学。意图压倒东汉末年以来流行的郑学。西晋还设立有博士专门研究王学。由于王司徒父子又是兰陵侯。我们可以叫这门学术叫“兰陵王学”。

至末年时曾有太学生三千请求司马昭让“卧龙”嵇康到太学教书。魏末时太学规模已经很庞大。然不久后魏国灭亡。

蜀汉亦有太学、东观。但由于蜀地学术发展不突出。太学似乎没什么可道之处。陈寿记载的蜀地学者多是私学大佬。他的师傅谯周从典学、劝学、太子家令等职位出身。属于官学教师了。《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出任东观秘书郎。这也是他撰史的基础。此前提到司马徽的学生尹默就是蜀汉著名的学官。曾教授过刘禅。所以刘禅是司马徽的徒孙。

孙权那边也设立学官。建国后有东观。相关记载亦并不多。吴国末年。吴后主孙皓曾经答复东观令华覈请辞:“以东观儒林之府。当讲校文艺。处定疑难。汉时皆名学硕儒乃任其职。乞更选英贤。闻之。以卿研精坟典。博览多闻。可谓悦礼乐敦诗书者也。”

从孙皓的描述就能看出东观的作用。但随着知识份子士族化。读书是出仕的渠道。又有多少人愿意把学问传授给外人呢?各大家族垄断知识才是常态。能教授高等教育的当然都是贵族子弟居多。

吴国还有大儒程秉是郑玄的学生。后他担任太子太傅。教授孙权之子孙登学问。“孟尝君”的后代薛综由于家学过硬。三代人都负责过太子的教育。有个中亚移民来的和尚康僧会还曾是孙权的博士。这是早期外国教师。

但似乎东吴的官职都被世家子弟所垄断。寻常人读书相对没什么出路的样子。至吴国末年。甚至有教育荒废的趋势。于是吴景帝孙休又再重振教育。设立了许多博士。若《吴书》的作者韦昭就是孙休的博士。有个说法南京大学最早始于孙休设立的国家学校。所以韦昭应该是南京大学最早的教授之一。

那时候像有些人想象中有一处神秘学校。教授了一大群治国安邦的人才。这是不存在的。有通过家学走向政治的是权贵子弟。能够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也是那帮人居多。更因为士族的崛起。垄断知识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科举制诞生。学校发展才逐渐走向平民化。但垄断教育资源仍是不变的走向。

其他观点: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衡阳石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心太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58:35

    太学,学校,魏国,地方,学府,河东,弟子,司马,孙权,东观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58:3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国有哪些有名的书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58:35

    后汉三国时期并无书院这种教育组织机构。真正的教育机构有家学和私学两种。而书院正式创建于唐朝。其他观点:三国时期地方学校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