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胜保最大的的问题不是在于他自己为人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是在于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以辛酉政变“功臣”自居。招揽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这种做法无异于骑在慈禧的头上。拿刀子猛刺慈禧的敏感神经。若他不死。简直不是慈禧的为人风格。
《清史稿》中曾记载有人弹劾胜保:
贪污欺罔。天下共知。苗沛霖已戕官踞城。宋景诗反覆背叛。皆其养廱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
清末的贪官其实并不少。慈禧实际上都心知肚明。真正戳中胜保死穴的。就是最后那句“苗沛霖已戕官踞城。宋景诗反覆背叛。皆其养廱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
曾国藩打下南京之后。尚且裁军。以证清白。胜保比起曾国藩。可差太多了。曾国藩有兵。有权。尚且自知审视夺度。胜保却完全相反。他大肆招揽太平军降将。扩充党羽势力。并且任由甚至是包庇党羽作乱。为人又常常以有功之臣自居。这完全跟当年的年羹尧没什么区别。他想学年羹尧。他还嫩点。无论怎么去看这件事。他的人生悲剧。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所以在官方文献《清史稿》中。胜保的罪状。主要有二:
第一。嚣张跋扈。捏报战功
胜保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在铁与血中摸爬滚打起来的汉臣比。差远了。
胜保之所以能够被慈禧重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等这些汉臣在一系列的战事中。实力太过强大了。这些人党羽遍布朝廷。各个手中又有兵权。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政治权力格局。一方面慈禧要靠着这些汉臣镇压国内叛乱。一方面她又得防着这些汉臣。既用且防。这就导致慈禧必须扶持满人官员。达到与汉臣抗衡的局面。
第二。在慈禧看来。辛酉政变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慈禧能够顺利的扳倒权倾朝野的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胜保虽然谈不上功不可没。却也是有功之臣。所以慈禧最初也想着好好提拔胜保。
所以慈禧大力提拔胜保。胜保也能看的出来。这就无疑给了胜保一个错觉。自己就是两宫太后的“恩人”。
可功臣归功臣。胜保的能力实在是不可恭维。
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每战必败。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战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胜保吃了败仗后。第一反应就是捏报战功。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接二连三的败仗。并没有让胜保虚心做人。反而更加嚣张跋扈。
在清代官场。最看重的就是礼法。胜保似乎也不拿这礼法当回事。他为人傲慢无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言语行为更是跋扈专权。甚至打杀官员。这在礼法森严的晚清官场。绝对是大忌。胜保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为自己树立了很多政敌。
如果说对同僚的狂妄尚且无度。胜保似乎对皇帝和太后。似乎也没什么尊敬之意。
第二。拥兵自重。居心叵测
胜保被捕入狱时。清廷定的罪名之一就是“挟制朝廷”。
挟制朝廷。显然这个说法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西北回乱。胜保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清醒的认识。他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他张嘴就和朝廷谈条件:
“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缺乏集事。”
实缺封疆。这话已经说得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他就是想借着这个由头当封疆大吏。
除此之外。他常常在奏折中自称自己是“周亚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和朝廷谈条件。这绝对是死路一条。慈禧突然间想起来了嚣张跋扈的肃顺和雍正朝的年羹尧。她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干脆对胜保起了杀心。
除此之外。胜保纵容部下为非作歹。甚至是包庇部下。大有结党营私的迹象。
清史稿记载:苗沛霖已戕官踞城。宋景诗反覆背叛。皆其养廱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
苗沛霖出身团练。早年间曾投太平军、捻军。宋景诗更是出身白莲教。这种人本身出身就存在黑点。再加上为人反复无常。现在又包藏祸心、图谋不轨。胜保重用甚至是包庇、纵容这等人为非作歹。简直就是第二个年羹尧。
胜保的人生。完全可以诠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
其他观点:
胜保力挺慈禧。慈禧也没亏待他。再次授予其钦差身份。南下剿灭“捻军”。胜保到达安徽后。原先叛降的太平天国奏王苗沛霖再次投怀送抱。并献上陈玉成作为礼物。胜保很高兴。希望陈玉成能投降。高官厚禄少不了。但被拒绝。于是胜保在河南延津县将其凌迟处死。并霸占陈玉成妻子曾氏(后胜保被抓。曾氏又被德兴阿霸占)。有了慈禧支持。胜保开始飙了。在安徽经常批评同僚。与曾国藩、官文、袁甲三、李续宜等关系非常差。此外。胜保在安徽“养寇自重”。只要愿意归降。一律保荐高官。还划出地盘给他们征税。当“土皇帝”。苗沛霖、李昭寿等劣迹斑斑之人。打着朝廷旗号为非作歹。打家劫舍。强占民女。以致民怨沸腾。胜保如此。慈禧自然恼火。后果很严重。
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慈禧将胜保调往西北剿灭起义军。胜保一到西北。又摆起官架子。处处得罪同僚;还经常无视朝廷命令。自搞一套。胜保常言。古语有云:“阃以外将军治之。非朝廷所能遥制。”“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打仗不行也就算。还想拥兵自重。自比周亚夫。真是搞笑。更狠的是。胜保从不怀疑自己实力不行。认为打败仗是因为没有实权。调动不了省内军队所致。为此。他直接向慈禧要官。而且是实名。“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不足集事。”胜保此言是想当陕甘总督之节奏。对此。慈禧非常不满。于是向将其内调回京。好好混子日就算了。可是。胜保不干。直言:“欲缚保者。可即执付‘司败’。何庸以言为饵?唯纪辛酉间事。非保则诸公何以有今日?”暗示慈禧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胜保拥兵自重。得罪同僚。又自以为是。慈禧终于决定痛下杀手。1862年底。慈禧密令多隆阿前往西北。将胜保解除兵权。押解回京。次年8月。慈禧赐予胜保三尺白绫
。命其自尽。
其他观点:
胜宝被赐死的原因其实古代大臣都犯过。比如年羹尧、再比如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李义府都是因为仗着自己有功劳开始目中无人。甚至不把主子看在眼里。胜宝之死同样如此。自恃功劳大。开始作死。
胜宝在辛酉政变中的功劳有多大
胜宝是满洲镶白旗人。瓜尔佳氏。早年间曾以内阁学士会办军务。参加围攻太平天国北伐军。因屡遭败绩。被称为\"败保\"但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胜宝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在八里桥迎战敌军。浴血奋战。还被炮弹碎片划伤了脸。
战后。胜宝给军机大臣写信说自己从军八年。虽然现在身受重伤。但是雄心未已。如果能够早日康复。发誓一定灭贼。这个时期的胜宝和当时很多贪生怕死的主和派将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英勇。
在辛酉政变的时候。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协办大学士肃顺十分嚣张。于是时任兵部侍郎的胜宝率领大军前往热河。见大军气势的肃顺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这才使得慈禧太后得以回到京城发动政变。因此可以说。胜宝在辛酉政变中的作用无比巨大。
功劳巨大之后的膨胀
辛酉政变之后。胜宝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去山东河南等地剿匪。之后还率兵前往陕西督办军务。
胜宝仗着军功。得罪曾国藩。得罪同僚都能被忍下来。但是胜宝竟然不知死活的去得罪慈禧太后。开始向太后要兵权。还说自己的命令在军中应该高于朝廷。不仅如此还主动管慈禧要官当“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不足集事”也就是说相当陕甘总督。
慈禧当年发动辛酉政变就是领略到了带兵大臣的嚣张跋扈。因此对于胜宝很是不满。但是出于胜宝当年的功劳。慈禧太后仍然是隐忍没有发作。一面下旨指责胜宝。一面让军机大臣私下写信和胜宝善良。如果胜宝同意回京当官。兵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随便他挑。
遗憾的是。嚣张的胜宝没有体会到慈溪的良苦用心。反而是一位朝廷要解除自己的兵权。然后让自己回京收拾自己呢。于是他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军机大臣曹毓瑛说
“欲缚宝者。可即执付司败(司败就是司法部门)。何庸以言为饵?唯纪辛酉间事。非宝则诸公何以有今日?”
这里面的诸公。很明显说的就是慈禧太后等辛酉事变的主张者啊。话已经说道这个份上了。慈禧太后怎么可能还留着他。
于是在1862年年底。慈禧太后密诏多隆阿率领部下前往陕西。将胜宝押送回京。1863年8月。胜宝被处死了。
结语
胜宝作为辛酉事变的主要功臣。如果安心为慈禧太后服务的话。地位必定不会低。但是就是因为他太膨胀了。膨胀到连谁是老大都分不清了。自然慈禧太后不会留他性命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25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慈禧,辛酉,朝廷,大臣,跋扈,封疆,慈禧太后,曾国藩,嚣张,同僚
没想到大家都对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并帮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有功的胜保为何被赐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胜保最大的的问题不是在于他自己为人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是在于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以辛酉政变“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