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原创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好文

热门回答:

楚塞江郎现在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只所以“不反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唯一远在汉中握有部分兵权的夏侯霸因畏惧不敢与司马懿对抗。而只身蹿逃蜀汉;二是曹爽所属嫡系被尽数清除灭绝;三是忠于曹魏的曹芳嫡系势力亦被清除殆尽。所以。“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并非是“不反抗”。而是实在已无力反抗!况且。在司马懿父子的手中。所谓的“曹氏宗亲”也根本不可能会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性!

下面结合事件的经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样说的原因及理由:

高平陵之变能够成功、曹爽及其嫡系被尽数灭杀、小皇帝曹芳手中的政权旁落、司马家得势掌控曹魏朝廷等。这一系列政治、军事颠覆篡权行动的突然爆发。其实与早年曹丕对于宗亲势力的扼杀、打压及曹爽把持朝政期间的昏庸愚昧、肆意妄行等等。都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因果联系的!

文帝曹丕即位之后。为最大限度地减小近支宗亲篡位夺权、独揽国政等可能性。采取了一系列的雷霆霹雳手段。对近支血缘宗亲(主要为曹操诸子系统及其亲侄子系统)尤其是曹植、曹彰等宗亲体系。大肆进行了狠厉扼杀、打压甚至变相清除。致使绝大多数近支宗亲未能从“受禅代汉”之中分沾到一点一滴曹魏皇族的雨露。反而有不少人死于曹丕的迫害。更多的宗亲则是四散流落。沦为常人。所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是根本不会有任何“曹氏宗亲”之概念的。因为从曹丕开始。从来就没有哪个曹家皇帝把他们视为“宗亲”过啊!换句话说。这些人说不定正天天盼着曹丕的子孙们遭报应呢!

同时。为了拉拢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曹丕在政治上独创推行了“九九中正制”这种官僚选拔制度。使得居高位为官员者几乎无一个寒门子弟。最终造成了世家大族拉帮结党、尾大不掉。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资治通鉴》记载:“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这也就是说。大将军曹爽掌控权柄时的上述一系列昏庸愚昧、肆意妄为的混蛋行径。已经从根本上触动到了原本为世家大族们所属的奶酪。损伤到了他们的利益。不仅使得其个人及曹魏小朝廷与世族豪门之间关系十分紧张。更是约等于变相逼迫他们转而支持司马懿。所以曹爽之事败身亡也就自然而然地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绝对不难理解了。

其实在曹丕后期及曹睿时代。曹魏集团的中坚势力就已经大多归于以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派系了。他们不仅掌握着曹魏国家官僚的源头、为官的通道。经营着国家绝大多数的税源。而且还掌握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兵权。曹丕执政末期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这些苗头。但是因其是突然重病。实在已经来不及采取稳妥手段慢慢怀柔处理。所以只能当机立断地将曹爽等宗亲势力委以重任、授以要职。企图用以限制、对抗世家大族势力对曹魏朝廷的挤压和操控。只是待其下手时其实为时已晚。世族势力已成气候。所以曹魏宗亲势力的最终覆灭。曹丕肯定也难脱干系。也是客观应负一定责任的。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幼帝曹芳予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迁官太傅;曹爽及其心腹何晏等控制了朝廷的全部运作。权倾朝野。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被架空。不得不采取装病手段半隐居以避锋芒。据《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载:“及爽秉政。乃复进叙。引为心腹。”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坟之机。悍然起兵发动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这也就是说。截止高平陵之变发生前。以曹芳、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的实力。其实是要远远强大于司马氏所代表的氏族势力的。可令人无法理解、更难以接受的是。因为高平陵之变系由司马懿父子果断趁着曹爽曹芳二人不在帝都洛阳的有利时机。伙同其他大臣乘虚而发迅疾控制了洛阳。而当时仍握有大把机会可以犀利反击司马氏的曹氏两兄弟。竟然会盲目相信司马懿的鬼话屁承诺。傻儿巴唧地选择屈服投降。终于导致自此以后曹魏大权尽落司马一家。

高平陵政变之后。曹氏家族的整体情况发生了惊天巨变。已不得不直接面对如下状况:

1·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宗亲已经凋零殆尽。明显式微。在当时的曹氏宗亲势力集团当中。曹爽遭族诛。由其所培植起来的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及桓范等大批党羽均惨遭屠戳。至此。曹爽一系宗亲势力遭到灭绝性打击。其中包括原大将军、大司农等朝廷高官、核心骨干成员们全部被连根拔起。一网打尽。愚见以为:其实在事变当时。曹爽若真能采取桓范之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再广招天下兵马勤王以征司马懿。说不定曹家还真能与其有一战之力。天下实未必无可灭司马氏之臣。尚未可知。可据《资治通鉴》载。当曹爽闻听桓范的苦谏良言之时。竟然会做出“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这样的无耻投降决定。其之昏聩该杀、懦弱无能等窝囊本性。于此则尽数暴露无余!而其最终身首异处、毁家灭族。更在情理之中。丝毫不值得怜悯与同情!

2·当时曹魏宗亲之中除大将军曹爽之外的第二号代表人物。就是率数万精锐之师驻守雍州、时任讨蜀护军将军的夏侯霸。 据《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载:“霸。正始中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素为曹爽所厚。”三国之夏侯家与曹氏本就一直是亲如一家。且夏侯霸又“素为曹爽所厚”。是曹魏宗亲在军中的重要势力之一。高平陵之变后。夏侯霸独掌一师精锐驻军于陇西。在得知司马氏发动政变灭杀曹爽掌控政权以后。竟然不敢率军与司马懿对抗抵敌。且害怕遭到其屠戳杀害。居然会独自叛国投敌归降于蜀汉。愚见以为:当时夏侯霸若真敢打着“枚乱平叛”的旗号。率陇西、关中之军东入函关以勤王室。胜负很可能尚在两可之间!因为当时之天下。实并非人人、处处尽皆愿意附司马氏。其初步掌握的曹魏政权仍是十分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尚处在动荡飘摇之中。缺的正是有人出面振臂一呼而已!若夏侯霸能够起兵东进。中原群雄群起而应之以禳王事。司马懿何以敢言必胜?可惜的是。夏侯霸不仅未能把握机会登高一呼。反而是被吓破了胆。吓得屁滚尿流丢官弃军而狼狈逃蹿。孤身一人逃亡蜀汉。不得不令人感慨万端。慨叹当年曾经的三国豪雄夏侯渊、夏侯惇之后胆不如鼠、后继乏人啊!

3·司马家为首的氏族势力权柄在握。体系日渐完备、稳固。大将军曹爽被杀并灭其族。安插于各地的党羽迅速翦除干净;讨蜀护军夏侯霸吓得闻风而遁。远逃蜀国;就连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曹氏宗亲亦全部清算剔除干净。基本上只留下了一个曹芳充当傀儡皇帝。

司马家族是当时中原及北方世族大家的领导者。而曹魏政治势力的发展与世家的合作、支持又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均是大权紧握、权柄彪悍。不仅完全把控曹魏政权。更是全盘掌握了关中的军权。汉末司徒王允之侄、曹魏司空王凌因实在看不过去司马懿父子的专擅朝政。曾秘密联系令狐愚等人密谋。欲图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后因事泄遭司马师率军征讨。最终王凌被迫自尽;而后曹芳也被废立。司马氏一家的专权擅政、威掌权柄由此则可见一斑。

鉴于上述情况。你认为反谓的“曹氏宗亲”还能够反抗司马懿父子?或者说还有一点儿翻盘再夺回权力的可能性吗?我的看法是:别人也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在司马懿手中则绝无可能!因为他不会犯下那样低级的错误。更不可能给对手留下哪怕是一线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

其他观点: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开始以为只是权力之争。而非改朝换代。他们对曹爽专权也很有意见。并且司马懿也是托孤重臣。所以开始他们并不反对司马懿诛杀曹爽。因为曹爽其实不算是正宗的曹氏宗亲。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而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他的亲生父亲叫秦邵。曹爽是魏明帝曹叡留给太子曹芳(魏厉帝)的两位辅政大臣之一。另一位就是司马懿。曹芳即位后。曹爽渐渐开始专权。培植党羽。架空司马懿。即使曹氏宗亲对曹爽也颇有不满。后司马懿隐忍不发。阴养死士三千。趁曹爽带曹芳去高平陵祭祖之际发动政变。一举诛杀曹爽夺权。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直接打着代魏的旗号。而是打着讨伐曹爽专权不法的口号。这有效地团结了对曹爽专权不满的曹氏宗亲以及其他大家世族。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响应。司马代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温水煮青蛙。等拥护曹魏的人真正看清楚了司马氏的面目的时候。基本就太晚了。尤其是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刻。

因此。拥护曹魏的人后来有反抗过。比如司马懿时期的王凌反叛。打算拥护曹彪废曹芳。结果被司马懿消灭。并借此屠灭了曹魏宗室。使得曹魏宗室基本没有了反抗的力量。司马氏的专权遗传给了司马师。这个时候的李丰、夏侯玄、张缉等反抗。结果被诛杀。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司马师在代魏的道路上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然后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也起兵反抗。被司马师镇压了。司马师积劳成疾死去。司马昭接手司马氏大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借此在淮南反抗。打算割据反抗。结果被司马昭剿灭。如此反复剿灭。明面上反抗司马氏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只剩下高贵乡公曹髦的独舞。写下了魏武子孙的悲壮一幕。

再有一点风浪的就要数钟会灭蜀之后所谓的反叛了。但那个反叛。并不从容。很可能是对司马昭鸟尽弓藏做法的反抗。并不是尊崇曹魏的举动。司马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温水煮青蛙。最终到了第四代司马炎顺势取代了曹魏。司马氏处心积虑。把所有的心思都耗费在谋朝篡位上。结果一旦取得天下。没出二代就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五胡乱华。几乎使得汉民族亡国灭种。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司马氏的西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最差。风评最不好。于公它谋朝篡位。于民它碌碌无为。于私它残暴贪婪。所以它必然遭到人们的唾弃。司马懿这三代开业者要知道这个结果。应该赧颜!

其他观点:

关于这种情况。三国志有一段记录:异哉。魏氏之封建也!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术。违敦睦之风。背维城之义。汉初之封。或权侔人主。虽云不度。时势然也。魏氏诸侯。陋同匹夫。虽惩七国。矫枉过也。

什么意思呢。就说曹魏的宗室分封最奇怪了。一不考虑都是一个老子生出来的。不念大家的兄弟感情。二也不考虑让自家兄弟拱卫自己的皇位。汉初大封宗室。导致了七国之乱。但当时是时势所趋。不得已而已。而到了现在。矫枉太过了。魏氏的诸侯跟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主要的原因在。魏氏没有大规模的扶持自己的宗室。

那就导致了上面三种情况。第一不想反。曹植就不想反的。因为当皇帝的曹丕一脉跟他是对头啊。当年拼命打压曹植。曹植就是想当个官。发挥自己的才华都不可能。他就是知道司马家夺权。他也不会反抗。当然。他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曹植的儿子到了晋朝。依然是当官的。对这些宗室来说。皇帝姓曹还是姓司马。其实区别不是特别大了。顶多少了一个标签而已。

况且。最希望你倒霉的。可能不是那些跟你没关系的人。往往是跟你有利益冲突的亲戚。

另外。司马家上台。对于大部分的曹家宗室。尤其是没有直接跟他们对着干的人。还是比较厚道的。虽然杀皇帝曹髦比较过份了点。但对其他人还是不错的。

最后腾位子的曹奂。他后面被封为陈留王。还是王侯嘛。曹爽被司马懿关在门外。让他投降。曹爽说:就算投降。我也不失为富家翁嘛。

其实这个话多少是有点道理的。只是曹爽不能为富家翁。因为已经撕破脸了。但其他的曹家人还是能当富家翁的。能好好的当富翁。干什么去挑战已经控制朝廷的司马家呢?

且说那个陈留王。这个王存在了很长时间。到了后面衣冠南渡。继续到南方过好日子。到了第6代。司马家族不行的时候。陈留王曹虔嗣出面。让东晋皇帝让位于刘裕。最终是灭了司马家族。所以。曹家当侯的时候比司马家族还长。直到第十代的陈留王曹粲又率大臣劝进。让萧道成当了皇帝。人家还在呢。

所以。司马家族当皇帝。对大部分的曹家宗室的根本利益没有什么动摇。那当然就不会反。

另外。也没能力反。当时的曹室宗亲。也就有点钱。并没有兵权。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有一回。曹植进京看了皇帝。回去的时候。跟另一个兄弟一起回封国。走在一起聊天。立马就被官吏拦住。说你们这样是不允许的。

最后。是反也反不赢。高平陵之变后。不是没有反的。 比如 毌丘俭。当然他不是曹家人。但也算是反司马家的。结果很快就被平了。

所以。基本就是这三种情况。那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大封曹家兄弟呢。让曹家兄弟去掌权。那样。曹家这个大家可能安全了。但皇帝就不安全了。兄弟造起反来。可是更方便的。不说兄弟了。就是表兄弟也是很厉害的。如果司马家不发动高平陵兵变。那后面夺位的必是曹爽无疑。

所以。用自家人。不用自家人。各有利弊。怎么保障自己的权力。怎么分配手中的权力。永远是皇帝要解决的难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难拥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1:30

    司马,宗亲,司马懿,曹魏,夏侯,势力,宗室,皇帝,曹丕,大族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1:30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1:30

    楚塞江郎现在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只所以“不反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