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关键一役。此事的成功也是靠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就简单讲一下这个事件的经过吧。
咸丰驾崩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皇帝携带亲信大臣和后妃皇子等逃往热河。留弟弟恭亲王奕䜣与列强交涉。结果。咸丰死于热河。临终前。立皇次子(也是当时唯一活着的皇子)载淳为新君。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为顾命大臣。定次年年号祺祥。赐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赐新君载淳“同道堂”印章(由其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代掌)。定下国家诏令须顾命八大臣起草。加盖两个印章方可生效。载淳继位后。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
各方矛盾
咸丰的临终遗诏。原本也是为了制衡各方权力。故名八大臣中。载垣、端华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地位尊贵。肃顺是端华的弟弟。平时深得咸丰宠信。实为八大臣核心;景寿是咸丰的姐夫;四位军机大臣中穆荫也是旗人勋贵;匡源曾在咸丰做皇子时给他讲学;杜翰是先锋最尊重的帝师。也是他继位的功臣杜受田的长子;焦佑瀛文采斐然草拟诏书深得咸丰欣赏。这八个人都是咸丰最信任的大臣。而为了防止大臣篡权。咸丰再给两宫太后以印章制衡。看似是不错的安排。
但是。首先就引起了两个朝廷重臣的不满。首先就是恭亲王奕䜣。奕䜣是道光第六子。深得道光喜爱。文武全才。各种能力都在咸丰之上。但是由于咸丰年长加上母亲地位尊贵。以及师傅杜受田的筹划。终于让咸丰上位。故而。咸丰对这个弟弟百般提防。但无奈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不能不用奕䜣。二人貌合神离。此次咸丰逃往热河。将奕䜣留在北京与侵略者周旋。是个苦差。而奕䜣又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引发了他的强烈不满。
第二个就是文祥。文祥也是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处共五个大臣。四人随驾前往热河。文祥被排挤。留在北京配合恭亲王与列强交涉。此次又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为了自己的前途。也是百般不满。与奕长期交好。这两人的不满情绪为慈禧政变成功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
随后。两宫太后与顾命八大臣也产生了矛盾。两宫太后。主要是慈禧希望垂帘听政。而肃顺等八大臣要的是大权独揽。矛盾便不可避免的爆发。有御史逢迎太后。奏请垂帘。被八大臣驳回。双方爆发冲突。小皇帝载淳甚至被吓得尿裤子。与此同时。恭亲王奕䜣多次请求。终于获得八大臣同意。到热河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期间。奕䜣觐见了两宫皇太后(一说奕䜣被八大臣严禁与两宫皇太后联系。最后化妆成萨满(满人信奉萨满教)才得以密会)。可以肯定的是。在双方会面时结成了同盟。准备发动政变除掉共同的敌人。顾命八大臣。
政变准备
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后。奕䜣立刻返回北京做政变准备。首先。醇郡王奕譞接掌了京城防务。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同样不受咸丰重用。而与六哥奕交好。更有一层关系。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奕譞是慈禧与恭亲王共同信任的人。同时。由于奕譞不像奕䜣那样光芒万丈。所以成功麻痹了肃顺等八大臣。两宫太后以郑亲王端华兼职太多为由。让他将步军统领让给奕譞。端华不愿交出皇帝身边的部队兵权。于是自己仍担任行在步军统领。而奕譞成功接任北京步军统领。获得了京城戍卫兵权。不久。奕譞又兼掌善捕营。为之后对八大臣动手做好了准备。另外。奕䜣又拉拢了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和蒙古王爷僧格林沁。胜保先行率兵北上以为策应。
政变开始
九月二十三日。小皇帝、两宫皇太后、众大臣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但是仅仅过了一天。两宫皇太后就以小皇帝年龄太小。皇太后年轻妇人长时间行走不便为由。留下肃顺奉梓宫继续慢行。两宫皇太后、小皇帝和其他七个大臣由小路先行回京。此举将八大臣的主心骨肃顺与其他七人隔开。肃顺是八人中最强硬且最有头脑的。一旦他分开了。其他七人不足为虑。
九月二十九日。圣驾比梓宫早四天回到京城。两宫太后立刻接见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䜣、奕譞等宣布圣旨。将英法联军侵华罪责等全部推给载垣等八人。将顾命八大臣全部解职逮捕。奕譞又奔赴京郊密云逮捕肃顺。毫无准备的八大臣束手就擒。
政变结果
十月一日。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十月五日。废祺祥年号。改为同治。十月六日。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首。景寿夺职保留爵位品级。其余四臣革职充军(不久赦免为庶人)。十月九日。同治皇帝载淳登基。十一月一日。两宫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与养心殿东间御座后设一黄幔。慈安慈禧并坐。
辛酉政变开启了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此后她玩弄权术。控制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直至自己去世。留给清朝的时间也就只有三年了。
其他观点:
发生于1861年的辛酉政变。是晚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扭转了清末的政治走向。
这场政变并不能说是慈禧发动的。实际上是慈安、慈禧太后(东太后、西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联手。并获得诸多重臣支持。所以才能够成功。
下面简述一下辛酉政变的发动过程。
辛酉政变的大致起因背景
1861年8月22日清晨。清王朝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去世之前的8月21日深夜。病中的咸丰皇帝对自己死后的国政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
(清宫档案。任命肃顺等襄赞政务的谕旨记录)
根据咸丰帝传谕。由其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大统。由于载淳当时年幼。咸丰帝又授予自己亲信的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名大臣襄赞政务的权力。事实上就是由肃顺等八大臣代行皇权。可以代阅奏折。代拟谕旨。
(两宫太后所持的“同道堂”“御赏”印实物照片)
作为制约措施。为了防范八大臣专权。咸丰帝此前曾赐予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印。赐予载淳“同道堂”印(因载淳年幼。同道堂印由生母叶赫那拉氏掌握)。即东太后慈安手握“御赏”印。西太后慈禧手握“同道堂”印。八大臣拟定的谕旨。必须同时加盖“御赏”和“同道堂”印才能生效。
然而。几乎就是在咸丰死后。一场大的政治斗争的雷暴就来临。
首先是两宫太后对肃顺等八大臣的跋扈姿态深感不满和不安。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的恶感更强。根据野史记载。在咸丰帝在世时。肃顺曾向咸丰帝进言。要求诛杀叶赫那拉氏。以防干政。此时。咸丰帝已死。肃顺大权在手。慈禧的不安感是可以想见的。
其次是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的政治失落和不安。奕訢与肃顺等在政治上本来就有恩怨。而咸丰帝临死托孤时。竟然没有把恭亲王列入顾命大臣。使奕訢感到深深的失落。同时揣测是肃顺的谗言所致。此时肃顺等掌握大权。不由得不让恭亲王对自身的安危感到担忧。
慈禧、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对咸丰帝死后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感到不满、不安。就是导致辛酉政变发生的重要起因。
辛酉政变谋划和实施过程
辛酉政变的谋划之始。源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勾兑。
咸丰帝死时。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以及皇太子载淳都在承德避暑山庄。控制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而恭亲王奕訢因为处理和英法联军谈判等缘故。在北京管理在京文武百官。事实上控制着大清帝国的中央政府。
咸丰死后。因不满肃顺等的飞扬跋扈。两宫太后秘密召奕訢赴承德。此后。9月5日、10日。奕訢和两宫太后面见。也就在这一期间。两派对肃顺等不满的政治力量进行了接触、沟通。政变的密谋应当就源于此时。
此后。恭亲王奕訢于9月11日离开承德。返回北京联络在京重臣。开始秘密布置政变事宜。当年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称为梓宫)从承德起行返回北京。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先于行进缓慢的梓宫而行。而肃顺极为不智地选择了护卫梓宫在后缓慢而行(两宫太后同行而去。意味着肃顺等从程序上失去了发布谕旨诏书的可能性。失去了对国家权柄的掌控。而同时间北京的文武百官正处在恭亲王的管理下。肃顺等又失去了对政府乃至军队的掌控)。
11月1日。两宫太后和幼帝首先回到北京。与恭亲王奕訢见面。奕訢则秘告准备就绪。
(清宫档案。将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的谕旨记录。)
11月2日。利用肃顺等尚未抵京的时间差。两宫太后逾制。自行拟旨。并用“御赏”“同道堂”印。以皇帝名义命令将八大臣治罪。当天。睿亲王仁寿、慈禧的妹夫醇郡王奕譞奉旨领兵。赶到梓宫所在的密云。将毫无防备的肃顺等抓捕。
11月3日。两宫太后以皇帝名义下旨。授予恭亲王议政王头衔。宣布新的军机处组成名单。就此辛酉政变成功。
其他观点:
第2次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大清皇室已经陷入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局面。咸丰皇帝被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搞得心态崩溃。在经历了英法联军的威胁以后。咸丰皇帝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那就是放弃了北京城。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并且在那里天天用酒精和女人麻醉自己。天天带病做运动导致其英年早逝。但是这位年轻的皇帝一死。他的大清帝国就成了烂摊子。年轻的慈禧太后成了一个新的接班人。但是成为接班人这条路并不是很好走。她需要铲除她老公留下的拦路虎——顾命八大臣。
(1)威胁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权力的顾命大臣
咸丰皇帝这么一走。他留下了什么呢?用《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本书的说法是“咸丰为清朝的传承留下了三样“遗产”:唯一的儿子——6岁的同治皇帝。26岁的妙龄老婆——刚刚从懿贵妃升格的西太后。还有八个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当然了。还有一个慈安皇太后。所以在历史剧中有一个“两宫皇太后”的说法。不过慈安太后死得早。也没啥权力。更没有儿子。所以大家也不咋提。渐渐的就被忘记了。
其实咸丰皇帝留下的这些顾命大臣是忠臣还是奸臣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因为无论他们是忠是奸都不妨碍慈禧太后去除掉他们这些拦路虎。因为这8位顾命大臣的存在很明显会使得本来属于皇帝的权力都旁落到这八位大臣手中。要知道皇帝才6岁。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也不懂。所以如果真的是8位大臣真的成为顾命大臣的话。那么皇帝的权力就会被八位大臣所瓜分走。所以这伙人必须消失。最好是物理消失。这样才能符合刚死了老公的慈禧太后的心意。
(2)小叔子恭亲王奕訢
但是除掉8位顾命大臣这件事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仅凭一个26岁的刚死了老公的少妇。想要扳倒8位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她需要串联一些人来帮助自己扳倒八大臣。其中她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就是她挑中的政治联盟。因为这哥们刚被自己老公给坑得死死的。
恭亲王奕訢在道光的儿子中排行老六。而他哥咸丰皇帝则排行老四。并且咸丰皇帝还是道光皇帝的大老婆皇后生的。所以咸丰皇帝在顺位和尊贵程度上都比他这个弟弟要高。所以在古代中国不仅仅有母凭子贵。也有子凭母贵。所以道光帝虽然知道咸丰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人。但是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比较有才华的恭亲王奕訢。选择咸丰来当皇帝。因为这样合礼法。
恭亲王奕訢这哥们太惨了。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他没少被他老哥坑。倒也不是他哥心肠主要还是因为他威胁太大。但是比起咸丰皇帝。这个恭亲王的水平可就高太多了。所以在大清帝国后来遇见一些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他。毕竟国难思良将嘛!恭亲王这哥们能力强。又身份高贵。所以当大(炮)使(灰)很合适。所以一有问题。咸丰帝和慈禧太后都会想让他去解决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就可以背锅。
但是正是因为他的本领比较过人。而且又有争皇帝位置的潜质。所以咸丰皇帝和他老婆慈禧太后。虽然一方面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戒心。既要用他又要害他。恭亲王不得不说真的是太难。可以说慈禧太后。咸丰皇帝这对夫妇在对待自己亲戚并不厚道。当然我们不能用普通的私德去衡量政治家。这样不公平。
咸丰皇帝这个人比较没本事。这一点是大家公认。并且这哥们自己也知道。所以他老怕被自己弟弟篡权。不愿放权给奕訢。并且还一直坑奕訢。咸丰皇帝怎么坑他的亲弟弟呢?他其实做的非常绝。有点釜底抽薪的意思。当英法联军杀到北京城的时候。咸丰皇帝自己带着老婆孩子跑路到避暑山庄。然后叫他弟弟奕訢留在险恶之地北京跟英法两个强盗集团斡旋。
留奕訢在北京其实是一招杀人诛心的方式。因为英法联军打过来。把圆明园都给烧了。丢人是肯定很丢人的。所以为了抚平英法联军。所以大清肯定要接纳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那咸丰皇帝又不待北京谈。所以只能让恭亲王奕訢去谈去签。反正就是不光彩的事扔给小弟去干。让他做自己的黑手套。那这样一来。恭亲王奕訢的名声就坏掉了。这招叫做诛心!如果恭亲王没有办法处理大清和英法联军的关系。满足英法联军的需求。到最后英法联军如果迁怒于他。那么他的小命就难保。这招叫做杀人。
虽然知道他哥哥的心思。但是做弟弟的、做臣子的奕訢倒也没想那么多。还是照做了。结果他还是没有赢得他哥哥咸丰皇帝的尊重。在咸丰帝快死的时候。咸丰皇帝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免除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的身份。为的就是防止他的弟弟恭亲王成为一个曹操一样的人物。在实际上掌控大清的政权。如果是这样。那么咸丰帝的一系列压制奕訢的行为就没有效果了。
但是咸丰皇帝这一过河拆桥的举动无疑就使恭亲王有动力去推翻其兄长咸丰皇帝留下来的遗命。因为除掉这8位顾命大臣。自己才能重新掌握自己应该有的权利。
(3)结语
除了联络恭亲王。慈禧太后还联合了蒙古骑兵司令——僧格林沁和京城守卫队大队长林祥等人。一举把八位顾命大臣给解决掉了。于是清朝的历史开始进入到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一个26岁的寡妇开始执掌一个庞大的帝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258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咸丰,大臣,皇帝,太后,恭亲王,英法,皇太后,两宫,辛酉,北京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是如何发动政变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关键一役。此事的成功也是靠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就简单讲一下这个事件的经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