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原创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好文

热门回答:

清朝有个山匪还真办到了。拿着被他劫杀的官员的印信。愣是跑到安徽当了半年知府。

1664年(康熙三年)。两榜进士郭世纯接到吏部命令。命他即刻启程前往安徽池州就任知府一职。

郭世纯。号昆池。原本是湖南石门县县令。后累迁升至京师六部郎官。清朝时京官日子不咋样。估计他也是走了不少门路。才得了这么一个外放安徽池州知府独挡一面的任命。

我们平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知府经常被太子王爷们欺负。但现实中这官其实不小。

知府又称四品黄堂。掌一府之地。上马管军军下马管民。清中期全国设府也才180多个。因此知府这官已勉强算是封疆大吏了。

话说这郭世纯接到任命后。喜不自胜。当即收拾行装带着家丁便向池州一路赶去。谁知半道上飞来横祸。被歹人给劫了。全家老少兼护卫六十余人被杀。只余下年轻貌美的老婆和襁褓中的幼儿得以存活。

知府夫人能活下来的原因大家都懂。压寨夫人嘛。山贼首领还白捡了一个儿子。不过人首领大人不在乎。怕是还欢喜得很。

可能是受到《西游记》中唐僧母亲被霸占那一段的启发。那山贼首领竟决定借郭知府的官凭去冒充上任。也不知该说他是脑子灵活还是胆大包天。

不久后首领就带着一众手下赶到了安徽。按照程序去巡抚衙门报到。

巡抚大人不知真假。只管验看官凭。

官凭当然是真的。盖有鲜红的吏部大印。上面估计还有些“面黄无须、才干卓异”一类的废话。这种描述自然无法看出人的真假。所以最终竟被首领等人蒙混过关。当上了池州的知府大人。

话说这首领上任后。当官居然是一把好手。深受当地豪绅赞誉。

但好景不长。很快就出事了。

“郭知府”收了这一年的钱粮。却一直不肯解送省城。这让安徽巡抚和布政使极为担心。二人一合计还以为是“郭知府”把银子给挪用甚至贪了。这让两位大人心急如焚。

很快巡抚大人就发出公文。质问“郭知府”何时能把银子给送到。“郭知府”见上官催促。便寻了个理由搪塞说钱粮乃是大事。不可轻率。待他忙完手上公事。就亲自将钱粮解送省城。

这家伙驻地在池州。而当时的安徽省府是安庆。两地之间就隔着一条长江而已。“郭知府”这么说好似也颇有道理。

不过巡抚和布政使二位还是不放心。又派出专人过江到池州查验。不久后查验的人回来报告。说银子都还在府库里。未做它用。省府的大佬们这才安心。

省府查验这一关“郭知府”算是过了。但很快他又遇上另一件事。令他和弟兄们的身份彻底暴露。

话说郭世纯升官后。消息很快便传回了他的家乡福建晋江。家中亲戚一听说他外放膏腴之地的知府。比他自己还高兴。紧接着一拨拨的亲戚开始从福建出发。到安庆去投奔郭知府。

谁知这些亲戚们一到池州。此后便再也没了消息。宛如人间蒸发一样。令郭知府家里的亲朋好友们很是疑惑。于是家里人便商量。派出郭知府的大舅子即郭夫人的亲大哥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大舅子得此重任。立刻马不停蹄赶赴池州。谁知他一进入池州地界。便碰上了“郭知府”的仪仗。

大舅子本来马上就要上去打招呼。就在此时那“郭知府”从轿中出来了。大舅子定睛一看。顿时发现此人并非他的妹夫。大舅子人还算机灵。立刻反应过来这其中怕是有蹊跷。一时也不敢贸然相认。

此后大舅子思来想去。决定先悄悄进入府衙问一问他的妹妹郭夫人。或许能知道答案。

于是这大舅子假扮成乞丐混进池州城。又隐藏身份应聘上了知府衙门挑水的挑夫。然后混入了府衙。

入府之后他果然碰上了郭夫人。但那郭夫人见到了他却不敢相认。而是悄悄摇手示意哥哥不要说话。大舅子一头雾水。但见妹妹如此。也不敢说什么。此后便出了府。

过了几日。又到了挑水的日子。这大舅子再次混了进去。这一次郭夫人偷偷交给他一封密信。大舅子见状。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于是带着信先退了出去。

出得府来。大舅子摊开信一看。立时便知道了前因后果。其人大恐。当即带着信去了巡抚衙门。揭露了山贼冒任池州知府的真相。

巡抚等人得知内情。又惊又怒。但一时却不敢轻举妄动。

史料上说巡抚等人是怕假知府等人狗急跳墙。毕竟假知府那些人掌握着池州一府武装。若是要硬来。双方怕是要兵戎相见。

不过我倒是觉得是省府等大佬不愿此事声张。毕竟山贼首领能冒任池州知府。他们这些人也是有重大责任的。若是事情败露京中怪罪下来。这帮人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巡抚等人最终决定“智取”。

不久后巡抚衙门给“郭知府”发了一封信。称安徽各县钱粮账目不清。听闻郭大人手下人才众多。希望郭大人能为省里分忧。派些人手帮省份到各县查查帐。

“郭知府”见信后深信不疑。于是将手下人两人一组。分别派到各县。而这时各县县令早已得到省府密令。一旦有池州来人。立刻逮捕归案。

在发出信后不久。巡抚等人又称有要事相商。请郭知府到省府一聚。“郭知府”此时仍未怀疑。按时赴宴。谁知他刚一踏进巡抚衙门。立时冲出大批精兵将他重重围困。

“郭知府”一见便知大势已去。束手就擒。之后据他交代。他和弟兄们原本只打算干到这一年的11月底。然后就会带着府库里收上来的8万两银子远走高飞。到时就谁也找不到他们了。

这件事记载于史料《清稗类钞》中。结尾我会附上部分原文。有兴趣的可以一观。

现在说说这件事的真实性如何。

据考证。历史上确有郭世纯其人。为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二甲进士。先后历任石门县令、六部郎官、池州知府等职。履历清晰。

不过奇怪的是。此人在池州知府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史料上再无任何记载。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这一点颇不寻常。

须知他出身为清初罕有的二甲进士。就算混得差到极点。一路升上来至少也是个一省布政使的职务。但他却在任池州知府之后突然消失。这表明他定是遭遇了不测之祸。否则此人绝不可能就此在官场上止步。

综合这种种因素。基本可以证明《清稗类钞》记载的此事为真。至于为何《清史稿》上无记录。原因很可能如前文所说。当时的安徽巡抚及布政使等人为了不担责隐瞒了此事。朝廷不知道罢了。

当然也有可能朝廷多少听说了点风声。不过为了朝廷颜面。将这千古未有的冒任之事给压下去了。毕竟一地知府这等重要岗位被一山贼占据。说出去不但大失朝廷脸皮。还有他人效仿的危险在内。所以宁可按下。也万万不能走漏风声。

所以此事有八九成可能性为真。其实这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清廷组织上也不够严密。让人钻了空子罢了。

附《清稗类钞》部分原文:

康熙甲辰。池州守郭某领凭赴任。中途被盗劫。眷六十余皆歼焉。惟妻及幼子得生。盗竟掩为己之妻子矣……

未几而郭之乡人有往探郭者。每一人至。则迎入。潜杀之。无得出。其乡人在家者疑之。郭之妻兄乃往探。至。适守出行。遇之于途。则见舆中人非郭。大骇。即饰为丐状。诣府署。曰:“吾千里流落至此。府署日需水。愿供此以餬口。”乃担水至内衙。见其妹。妹摇手使勿言。

后日再进。则妹已密书一封投之。出视。则知郭已为盗杀。盗三十余人咸在署。乃密控县官及上台。

上台以人多。非可猝擒。闻其人多精算。乃阳谓之曰:“各县钱粮未明。闻汝署中人多能。可为我分其劳乎”曰:“可。”

于是每县遣二人行。而密告其县令。各将此二人下之狱。乃以他事召伪守。至即缚之。鞫得实。库金凡八万两。满十一月即思逸去矣。

其他观点:

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别人拿着他的印信。是可以蒙混过关的。只不过有点难而已。

知府属于从四品。按照清朝官员上任的制度来说:

所以。如果你要冒充知府上任的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你要给你的家眷安排好。这点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在清朝时期。女人再是大户人家也是足不出户的。所以。你只需要按照人数酌情安排就行。侍卫么?全部杀掉。找100个临时的群演。但也要酌情训练一下。

其次。你需要和被杀知府的腰牌描述有共同点。特别是脸上有痣的。身材方面的。最起码要形容的灭有太大的差异。文书到没有什么。拿好就行。

再次。路上遇到送行的熟人官员。你可以避而不见。可称病也可称清廉。到任交接时。你要确认你的上一任不认识你。你还得有一定的文采。清朝很多人都是喷文言文的。大白话肯定不行。至于总兵、和你的上司完全不去拜访。也没啥。就是得罪人。他们可能会给你穿小鞋。真的到无所谓。假的本身就心虚。所以要处理好这之中的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每年的述职。面见皇帝。没有理由推脱的。我也想不到好的办法。

综上而言。在清朝想要冒充知府这样的官员。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凡是没有绝对。但真的很难。

其他观点:

不要想美事。知府这一级别的官员。冒充不了的!

在清朝时期。知府是四品大员。这级别的官员。那是管辖一个省的封疆大吏。四品知府。就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这样外放的知府。直接归清朝的皇帝管辖。在去上任的途中。这知府身边的亲兵。警卫随从。那都是上千人的队伍。这样强悍的护卫能力。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的几率太小了。

知府在去上任途中。途径各地。各地的官员。都会亲自迎接。就算是平级的不来迎接。也会安排好过路知府的衣食住行。包括知府的警卫安全。因为要是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这可是惊天大案。在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都得掉脑袋。

这知府在上任途中。吃住大部分都住当地的县衙。或者是官家的驿站。普通人想见知府一面。那是难比登天。就更谈不上知府在途中会遇害了。古代是封建王朝。那等级观念森严。知府这样级别的官员。在出行的途中。如果感觉到了危险。可以对有威胁的人。格杀勿论。

知府本身带着侍卫。还可以向地方县衙调兵。在这样层层守卫之下。知府的安全。那是有绝对保障的。清朝官员。那也是鸣锣开道。知府路过的地方。官民人等。全得散开。把路让出来。不得靠近知府行进的队伍。

就假如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了。其他人拿到他的官印。要想冒名顶替。蒙混过关。那也是蒙混不了。因为知府不是小官员。那是堂堂四品官。认识知府的官员能少吗?

还有一点知府上任之后。那也会有一些公务。需要跟自己的上级。直接当面交代。那比知府官大的人。肯定会认识知府。这冒名顶替的知府。要是敢去见自己的上级。马上就会露馅了。因为知府也不是活在真空里。也需要人际关系的交往。

这古代官场。就算是知府。你想坐的稳。也要懂得什么是人情世故。什么是人际关系。所以这知府在下面高高在上。那也需要跟上面处好关系。跟上面的官员经常见面。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清朝时期的知府。那在每年的固定日子。那需要回到京城。面见皇帝的。要跟皇帝讲述自己在一省工作的情况。那皇帝能不认识知府吗?这就是知府遇害了。其他人拿到官印。那到了必须见皇帝的日子。该怎么蒙混过关。

清朝时期的官员。那也有固定的考核制度。就是到了考核时期。就会让够级别的官员。参加考试。考核官员的政绩。考核官员的读书水平。这都需要官员亲自参加。这要是四品知府是假冒的。到了进京考核的日子。平级官员怎么可能会相互不认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空夕醉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43

    知府,池州,巡抚,官员,大舅子,清朝,安徽,省府,带着,等人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43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43

    清朝有个山匪还真办到了。拿着被他劫杀的官员的印信。愣是跑到安徽当了半年知府。1664年(康熙三年)。两榜进士郭世纯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