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知道鹿邑》本地资讯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和我们这里风俗相关的一些问题。因为在农村常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我要回答的是豫东一带的丧葬习俗。但是没有条友问的“逐角这一程序”。
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
在上世纪五六年代以前。老人一般到60岁以后时。做子女的就开始为老人准备“寿终”的事情了。诸如老人死后的穿戴、棺材、墓地以及随葬品等。年龄较高的老人。卧床不起。叫“害老病”或叫“害床”。“害床”期间。儿女们一方面要精心照顾老人。以表孝心。另一方面要收拾老人的穿戴“寿衣”。准备棺材(寿材)。选择墓地(坟墓)。以示福葬。寿衣准备寿衣。亦称“老衣”。一般由亲生女儿来做。要求男单女双。一般选择吉利的年份来缝制。有闰月的年份较好。穿三件、五件、七件或四件、六件、八件。根据家庭条件而定。穿多穿少按季节时令来加减。家庭殷实的就穿好穿多。困难一些的家庭穿少。一切随简。老人在冬季去世。挨身穿衬衣。下来是夹衣。再下来是棉衣。外面再裹个棉袍。在棉衣的外面再套一个比较好的单袍衣。家庭困难的人家一般穿一件衣服。冬天是一件棉衣。夏天是一件夹衣。外面一个罩衣。女亡人一般穿四件。即衬衣、夹衣、棉衣、罩衣。农村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去世后。还要穿花色裙子和有色的绣花鞋。八九十的男子去世后。一般戴的是红顶的八牙帽。死者临终前。都要“净身”。其中。“净身”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说法是亡人自己要空净体内的粪便;其二是指子女们帮助临终的老人擦洗身上的污垢。修剪指甲等。但“净身”的时间因地区而异。有的地方是在劳热咽气后才擦洗身子的。落草与凉尸即将亡人放在铺草的地上。叫做落草。老人咽气后。如果出现“死不瞑目”。口眼部合闭等情况。子女可上眼皮。上口皮往下反复抚摸。使其眼口闭合。同时。趁咽气后骨节还热的时候。做好舒展躯体的工作。一般用线绳绑住双脚。舒展腿、胳膊。主要是为了让活人看起来舒服。另外是为了收敛的方便。尸体舒展。寿衣穿戴完毕之后。就开始安排落草事宜。首先要腾空凡间的所有的东西。洒扫干净。如果冬秋季节。则在地上铺上麦草。夏天铺上柳树梢。然后。再亡人睡得炕头下。烧一些纸钱。俗称“倒头纸”,意为亡人已经面向阴世了。可将亡人落草到地上了。此后。亲人是不能痛哭的。要准备丧事。亡人落草到地上。做子女的就开始为亡人准备凉尸。一般家庭从井里打来净水。将七页净瓦浸泡在水桶中。等浸透后。在亡人的两肋骨处。反复替换。直到尸体凉僵。大约需要5~6个小时。但随着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多采用酒精凉尸的方法。做法是:用荞麦面团一个小圈。放在亡人的胸窝上。将酒精倒入面团内。亦可促使尸体僵硬。守灵与哭丧守灵有一定的习俗。大都沿袭了《礼记》。如《礼记.丧大记》中说:“始卒……既正尸。子座于东方……夫人座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立于西方”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并无更多更改。但是在守灵之前。先由乡邻设置灵堂。灵堂的设置十分简单。首先是“糊灵”。让亡人睡入简陋的灵堂。灵前置一桌子。桌子上放一盏清油灯。叫“长明灯”。直到出殡时。置一碗小米饭。叫“倒头饭”。上面插一双筷子。出殡时皆带到坟地埋掉。有些村社会将“倒头饭”让木工吃掉的习惯。守灵座草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守灵者不可离开尸体一步。不能说冷说暖。不能谈吃论喝。哭丧在葬礼上非常讲究。“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方。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礼记.丧大记》)。旧时农村还流行一种哭丧歌。啥人死了。就有哭啥人的丧歌。如“哭丈夫”、“哭娘”、“哭爹”、“哭兄弟”等。亡人落草在地。庄家人都会前来帮助协助操办丧事。俗称“人人家门前有口塌窑”。是说“红白喜事家家有”。主丧人是整个治丧过程的总管。安排操办丧家的全部葬礼仪式。包括设灵堂、报丧、吊唁、殓棺、出殡、安葬等仪式。农村办丧事。都得请阴阳先生念经。勘塌坟地。选择安葬的日子时辰。只有决定了安葬的日子与时辰。总管才能据此安排葬礼规模的大小以及繁简程度。殓 棺这为丧事中最为严肃的事情。亡人要进入棺材了。亲友、庄家都要跪在院子里。不能喧哗。默默向死者致意。入敛的人多是村里的长者。且具有此方面的经验。殓棺时。棺底要铺一些五谷杂粮。放7个铜钱(俗称“北斗七星”)和长麻。铺上褥子。亡人进棺以后。帮其理顺衣服。揭去苫脸纸。然后再亡人身边放一些亡人生前最喜爱的或一些常用的东西。如烟斗、拐杖、金、银首饰等。最后用白纸团将身体左右挤稳。便盖定棺盖。破 孝破。就是将白布破成2寸宽的条子。中间夹一纸制的三角形“孝角”。人死之后子孙皆要服孝。儿女为白纸孝角。孙子、重孙为红、黄纸孝角。叫“花花孝”意为亡人德高。子孙满堂。破孝的仪式由主丧人主持进行。以辈份大小为序。先为长子破孝。破孝还有一种标志就是“孝鞋”。将白布剪成鞋面大小样。大针大线的缦在鞋面。如父母双亡。穿全缦的孝鞋。父或母一人亡。则穿半缦的孝鞋。孙子只穿缦尖的孝鞋。大家族人口多。主丧人该掌握好谁该破孝。谁不该破孝。以防出家族矛盾。一般有以下几种要注意:一是避免“重孝”。就是侄男侄女的亲人亡故。已有孝在身;二是侄男或侄孙有病在身;三是侄男或侄孙的亲人有重病在身。预计不久将要亡故;四是停丧的时间要短。三两天的时间。这是考虑服孝者活动受限的问题。如戴上孝出出进进。或打水喂牲口。尤其在农村。服孝的人忌讳出入自己的家门。视为不详之兆。守丧时。孝子手中则执丧杖。也称丧棒或丧棍。男的柱柳木条的。女的柱竹子扎成的。用白纸剪成羽毛状。缠在其上。长度要求直系亲属为2尺长短。能曲躬身子。以表孝道。旁系亲属的长到3、5尺。《礼记》说:哭柩则揖杖。要求哭丧者皆拄杖而泣。可见拄丧棒的习俗源远流长了。
出殡及安葬在出殡前。墓地早已选好。农村选墓地。一般以“子孙钱财发旺”为思想目的。希望死人能睡一片“福地”荫及子孙。农村把出殡叫做“起丧”。有些地方叫做“发丧”。首先要安排好抬棺材的人。一般选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准备好绳索、丧担、下葬时用的滚木等;再安排好送纸火、花圈、铭旌的人。还要安排好收拾灵堂卫生。摆置房间家具。处理藏后琐事的人。一切就绪后。就开始吃丧饭。因为 民间有个忌讳是:空肚子参加发丧。对自己不吉利。灵柩运至坟地。绕墓坟转一圈。然后停在墓坑的下侧。松下绑绳。卸下丧担。此时。长子下入墓坑。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清扫墓坑。打扫干净后上来。下葬正式开始。此时孝子是禁哭的。灵柩下入墓坑。由子女摆放陪葬物。把铭旌盖在棺材上。长子将“引魂幡”插入坟头。拖一条长线与灵柩的方向垂直。然后一手托灵牌。哭喊“爸”或“妈”回走的话。从坟头哭道家里。俗称“叫魂”或“引魂”。是将亡人的灵魂请到家里去。此后。庄家一起动掀。快速的填土掩盖。这时。孝家要大恸哭声。司礼要烧化纸火。掩埋结束后。主丧人将“丧棍”按辈份大小依次插在坟头。烧点皆尽。安葬仪式全部结束。摔老盆
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居丧、“复三纸”及其他即安葬完亡人后。第三天孝家到坟上去烧点纸火。去祭奠亡人。还有“七七纸”、“百日纸”。亦去坟头烧纸祭奠。一年后。亲戚、朋友、庄家备上祭礼到孝家表示对亡人的悼念和追思。俗话说“入土为安”。“安”有两层意思。一为亡人进入坟墓。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了结了人世间的一切俗事。安然归天;另指孝家将亡人送入黄土。经历了一场大悲痛之后。结束了纷乱的丧事。节哀之后。转入正常的农务劳作。实际上。此为一种表面上的“安”。父母养育子女。受尽了苦肠。又与子女同甘共苦几十载。突然离世作为子女的一时难以接受。因此。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思永远不会“安”下去。于是古人在制定葬礼时。科学的采用了“逐减哀思”的办法。即从安葬起。用“复三”、“七七”、“一年纸”、“二年纸”、“三年纸”等烧纸祭奠的方法来减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等到三年期后。一切如常!
当然。进入新社会、新世纪、新时代以后。农村的这些丧葬风俗、习俗已经改变了很多。文明丧葬已经被广大群众接受。一些习俗、礼仪都将成为历史!
其他观点:
当然是祖宗留下的习俗为重。只不过。为保障后人安危。是指为阻止自然事件导至出现死者骨变而出现新的温疫而改用火化以确保后人安全!
其他观点:
我们大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而其丧葬文化渊远流长。我们彝族生死的离不开火。在我们彝族农村家里每家的厨房里的设有一个火塘。他的作用就特别多了。这就不一一说了。所以我们彝族常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
而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5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村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个人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赶钱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吃喝。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彝族克智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而葬地一般的有专门的场地。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直到把尸体抬出家门。把尸体抬走后就不能在哭了。抬到葬地后把柴堆放好。然后把灵床抬到柴堆上。柴堆一般男人是堆九层。女人则只堆七层。安放就绪。放一柄火炮。从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为老人办丧呜枪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
到了饭点后。主持人就在大喇叭通知哪里哪里的亲朋好友可以来吃饭了。直到全部来奔丧的亲朋好友的吃好了。在喊寨子里的男女老幼来吃。主食一般有大米饭、牛肉、猪肉、羊肉。等亲朋好友的吃好了就差不多的各自回家了。到此丧葬也结束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034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彝族,丧葬,习俗,死者,的人,老人,丧事,子女,放在,农村
没想到大家都对农村丧事习俗出殡逐角是什么风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知道鹿邑》本地资讯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和我们这里风俗相关的一些问题。因为在农村常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