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们在看抗战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出现两支部队狭路相逢。不期而遇。双方部队眼前会天降一道壕沟。大家都在战壕里从容不迫进行对射。
电视剧是艺术。战争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当真就会被导演骗了。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为了画面好看。往往会虚构、想象、无限发挥。绝对不能当真。
我们先说第一个可能:战壕是不是原来就有?
二战时期。交战国军队天天在打仗。有的地方还是拉锯战。你来我往。交战时间很久。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打了6个月。莫斯科战役打了4个月;中国战场的淞沪会战也打了整整4个月。
在交战中。双方都会挖战壕。因此当双方再次交战的时候。很多地段都会有现成的战壕。大家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因地制宜就利用原来的战壕进行交战。
可是遭遇战的时候。出现战壕的概率非常低。因为是不期而遇。即使当地有废弃的战壕。也不可能大家刚都到了战壕边。
如果距离战壕较远。当你奔向战壕的时候。恐怕早就被对方用枪一一点名。送回老家。因为遭遇战是大家都发现对方。哪能跟你从容钻战壕的机会。
至于现挖。更不可能了。
现在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二战时候现挖战壕来得及吗?
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就会煞有介事进行论证。挖一个多大的战壕需要多少时间。
比如挖一个卧射单人掩体12分钟。跪射单人掩体18分钟。立射单人掩体36分钟。他们得出结论是:“对训练有素的部队来说。还是来得及的。”
这样的假设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挖战壕的地方土质非常松软。最好是沙滩;第二挖战壕的工具必须是农民伯伯的铁锨。那种柄长1.3米。铁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
二战时候。苏、德、美、日德国士兵都随身携带有工兵铲。那是步兵单兵必备用品之一。但是大家别忘了。二战德军随身携带的工兵铲长25厘米。铁锨头体长20厘米。宽15厘米;跟我们农村儿童玩过家家的玩具铁锨差不了多少
不过这种工兵铲决不是玩具。因为它是锻造的。前端两侧还有很小的弧形过渡。锹体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刚出厂时刃口被打磨成波浪状。非常锋利。比较适于劈砍。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工兵铲非常厚重。全重量不低于两公斤。
德军士兵行军的时候。要带一支4公斤的步枪。子弹重量4公斤。军用刺刀两把重量1公斤左右。M24长柄手榴弹约1.5公斤。防毒铁罐重量约2公斤。军用水壶重量1公斤左右;这些东西是必备的。形影不离的。已经13公斤。所以工兵铲不能太重了。也就是说。一个工兵铲可以设计得非常锋利。什么样的土质都挖的动。但是它的重量就要增加。这就限制了它的体积。也就限制了工兵铲的效率。
工兵铲是很好用。熟练的老兵几分钟就可以挖一个掩体。但这个掩体只能藏下一只兔子或者一只小狗。
农民伯伯的铁锨挖土速度快。是因为他们是用脚往铁锨上用力的。
工兵铲不但脚使不上劲。臂膀也用不上劲。只能用小手臂。效率大打折扣。用它挖战壕。跟愚公移山有的一拼。
即使是按照有的人推测的。36分钟挖一个立射单人掩体。这个时间对方可以行军3公里。也就是说。只能提前挖。发现敌人或者已经交战。再挖就不挖掩体。就是给自己挖坟墓了。敌人不会等你挖好就干掉你了
事实上。交战的时候。挖一个单人掩体根本不适用。试想挖一个单人掩体不能变换位置。老在那一个地方射击。还不是成为活靶子。会分分钟就让敌人把你干掉
实战中。战壕必不可少。单兵掩体很少见。
二战中美军是最“懒惰”的。挖的临时战壕非常简单。喜欢挖散兵坑。但是一个坑至少要能掩藏3个人。坑长3米。宽至少在1米。因为战壕里还要有放弹药的地方。
如果挖一个只能猫一个人的单兵掩体。子弹很快就打完。没有人给你补给弹药。只能缴枪投降。事实上用工兵铲挖战壕是个世纪工程。士兵们有劲使不上。
我军的205工兵铲。大小跟农民伯伯的铁锨基本相近。只是柄 短了一半。挖战壕效率不错的。但是随身携带根本不可能。因为体积太大了。
在苏联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中。苏军一个团齐上阵。奋战10几个小时。才勉强挖了几条交通壕和散兵坑。即便如此。指挥官还说太浅了。连脑袋都藏不住。
因此交战的之前现挖战壕。纯属导演忽悠。跟裤裆藏雷差不了多少。
其他观点:
胶东战役后的1947年11月。李弥的整编第8师被升格为“整编第八军”。下辖两个整编师。次年8月再升格为第十三兵团。所属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第十三兵团的驻地就是徐州以东地区。因为徐州城内放不下那么多的兵。同时也为了保障陇海线的畅通。
李弥这家伙在山东战场与华野周旋日久。作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尤其是南麻、临昫战役期间。整8师和胡琏整11师都是靠工事防守才免于被歼的。所以在修筑野战工事这一块。李弥丝毫不敢大意。该兵团司令部所在的碾庄圩。位于江苏境内的大运河西岸。陇海铁路北侧。地势平坦根本无险可守。所以李弥心里没底。督师大力修筑工事。
由于经常洪水泛滥。所以这里的民房以及村庄的整个地基。在修建时都特地略高出地面2到3米。当地称为“台子”。李弥兵团的防御体系。就是以这些台子为依托。以修筑的地堡群为核心。用战壕和交通沟四通八达相连。空旷带设置大量鹿砦。使每个“台子”都形成了独立的战术支撑点。而几个台子又连成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
李弥确实煞费苦心。在村庄与村庄之间也修建了地堡群。以防止战斗打响后我军对各村庄进行穿插分割。说明这家伙在临昫之战中积累了相当经验。就这样第十三兵团整整忙活了三个多月。结果华野大军南下前。刘峙根据中野的攻击行动判断。我军可能是要取徐州。遂急令第十三兵团向徐州城区收缩。也就是说。李弥修了很长时间的野战工事。一枪没放就放弃了。
然而却便宜了接防而来的黄百韬第七兵团。这也是黄兵团敢于在碾庄负隅顽抗的原因之一。因为有现成、完备和成体系的工事。而华野各追歼纵队在战役初期忽略了这一点。认为黄兵团不过是溃退之师。所以到达碾庄战场后试图趁敌立足未稳迅速消灭之。各部队遂猛打猛冲。结果被第七兵团依托工事和美式速射武器严重杀伤。攻击一度失利。伤亡颇大。
用这个战例是想说明。标准的野战工事包括齐胸深的战壕。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挖掘和修筑起来的。在缺乏大型机械工具的条件下。靠士兵的工兵锹挖出像样的战壕。必须在战前留足一定的时间。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为什么要提前一夜进入伏击阵地?就是要预留时间布置阵地和挖掘工事。当日军第二天进入伏击圈时。绝大部分战士们已经在战壕里隐蔽起来了。
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确实曾经遍布战壕和野战工事。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分为东西两线来说明。在西线。1939年9月德军主力进攻波兰时。西线出现了英法联军和德军弱旅进行对峙的“静坐战争”。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哪边也不主动进攻。于是大挖战壕工事来保护自己。因此除马奇诺防线外。沿着德法边界双方都挖了大量土石方。这些工事在1944年盟军反攻后。当然也被利用过。恐怕德国人用的更多些。
尤其是著名的“齐格菲防线”。又被称为德国的“西墙”。它由德国的托特组织负责修建。从德军武装进入莱茵兰的1936年就开始动工。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才基本建成。该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区。全长高达630公里。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阵地和后方阵地三大部分组成。纵深35~75公里。其间充斥着雷区、铁丝网、战壕、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等等。可以得见。这绝非一日之功。
而在东线战场。除了苏军在战前修筑的“斯大林防线”等工事外。苏德两军从1942年起多次进入战场对峙状态。于是双方分头进行大规模的筑垒地带修建。比如苏军在库尔斯克、比如德军在第聂伯河。所以拉锯战的结果就是现在许多地域都有遗弃的战壕。就这一层说。苏德战场上部队被袭击时能够有条件躲进战壕的机率最大。因为部队的驻防地大多为战术要点。哪一方占领后都肯定进行了工事修筑。
所以这也就给出了结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现成的战壕可以利用。第一是交战任何一方曾经的筑垒地域。提早修建的野战工事肯定完备;第二是曾经发生阵地战的战场。遗弃的战壕也可以运用。稍加改动和修整即可。而在短时间内挖掘非常标准的战壕是不现实的。给你把工兵锹。两小时都未必挖好一个散兵坑。鬼知道下面什么土质。
但战壕肯定不是随处可见。在没有军事意义的地区挖战壕干吗?如果影视里在这样的地方出现随时可以跳进去的战壕。那肯定是导演下雨天鼻孔朝上了呗。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野战工事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建造。
其实根据军队的常识。如果深入敌人控制区。部队每天宿营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修建野战工事。作为防御。
比如国军围剿红军期间。由于多次吃亏。在无次围剿期间。每前进几里。立即就地修建野战工事。通常一天就可以完成。然后修建碉堡封锁线。
这并没什么了不起。
土木作业也是军人的必备技能。新兵时期就会接受过训练。不可能不会挖。
而每一个士兵都会携带工兵锹。班一级还有其他挖掘工具。
正常来说。挖一个散兵坑。只要30分钟左右。
散兵坑也无需站在坑里。蹲着就足够。不需要很深。
自然。如果挖掘战壕就另当别论。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还要这里土质适合挖掘。
因为战壕需要一定的纵深。不可能只是一道。往往有很多道。所以土木作业比较辛苦。
但如果军队训练有素。几个小时就足够了。
比如著名的关家脑战役。日军当晚撤退到关家脑被八路军包围。日军紧急挖掘野战工事。到了凌晨2点左右基本完成。在关家垴修建了多条战壕。以此掩护。
不过。如果地形不好。或者敌人追击很急。就没有这种条件了。
比如74军在孟良崮作战。这是个石头山。没有办法挖战壕。只能用碎石推起来勉强做掩体。后来解放军炮击时。炮弹爆炸碎石乱飞。更增加了杀伤力。
还有就是敌人追击的很急。你连站都站不住。当然也不可能挖工事。
林彪曾经对日军的作战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初期的日军颇为轻敌。比较容易偷袭。
其中一点。就是日军每每宿营。连野战工事都不屑去修建。认为国军不会来袭击。
甚至。即便宿营时候占领了国军的战壕。他们都不正经的驻守。横七竖八躺在里面睡觉。
自然。如果军队是专门进行防御会战。往往需要民众帮助修建工事。
苏德战争中。历次会战几乎都有苏联民众被要求去挖战壕。其中大部分群众还是妇女、老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358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战壕,工事,工兵,掩体,野战,铁锨,兵团,散兵,德军,日军
没想到大家都对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们在看抗战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出现两支部队狭路相逢。不期而遇。双方部队眼前会天降一道壕沟。大家都在战壕里从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