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奥匈帝国。顾名思议就是今天奥地利和匈牙利为主体的联合王国。在其哈布斯堡王朝全盛时期。奥匈帝国与英、法、德、俄并列为欧洲传统五大强国。本土面积是本土676,615平方公里。国土覆盖了今天原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部分罗马尼亚、波兰意大利。“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这是奥匈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豪言壮语。作为欧洲最为富足。文明的王朝。查理五世的话是绝对的真理。
奥匈帝国的消亡原因是主要是。国家凝聚力几乎没有。没有统一的向心力。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宗教观念那。只是哈布斯堡王朝无法组成德意神圣帝国。只好组成了奥地利和匈牙利。结合成了奥匈帝国。这就好比两个离异的男女从新结婚。不过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过的好自然都好。过得不好。那就只有“分家离婚了”这场“婚姻”持续了57年。
颇为讥讽的是。奥匈帝国的国家格言叫做“牢不可破”和“不离不弃”。但这个帝国说散刘散散了、而且永远无法恢复昔日荣光了。而一战奥匈和德国结盟是最大的败笔(当然除了德国也没有国家与奥匈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与德国等一方惨败。战败就加具了社会的矛盾和民族矛盾。分裂势力进一步扩大、民族矛盾被激化。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奥匈帝国各民族独立。这样一来。曾经有着悠久历史的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彻底烟消云散。永远消失于历史之中 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观点:
奥匈帝国的问题比其他帝国较多。在1867年已经成为奥地利与匈牙利二元帝国;到了一战。残酷的战争与民族自决。直接让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奥斯曼帝国一块消亡了。1、靠生育的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是典型靠生育、联姻凑出来的帝国。自然也就色彩斑斓。族群众多。地域广阔。但也有个问题就是族群利益平衡。
(二元帝国)
在1867年。这一年李鸿章在对捻军骑兵作战。匈牙利贵族也获得了统治权。但问题是斯拉夫人与其他族群没有。
2、残酷的一战
一战是帝国的收割机。相对于德国的两线、甚至三线作战。奥匈帝国压力相对小点。主要是东线作战。还有意大利战场。
(一战)
1916年。俄军勃鲁西洛夫攻势,奥匈帝国伤亡惨重。损兵折将。之后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国内政局渐渐不稳。
3、民族自决
在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民族自决逐步深入人心。在奥匈这个多元族群的地国内更是如此。一战的结束就是帝国的结束。捷克、匈牙利相继独立。协约国自然也希望奥匈帝国的瓦解。土耳其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战后的欧洲)
帝国的衰亡史本身就是历史必然演化的规律。只是一战与民族主义的盛行加速了这个帝国的衰亡。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其他观点:
要知道奥匈帝国是怎样消亡的。那么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奥匈帝国是如何诞生的。因为事实上奥匈帝国从一诞生其实就潜伏下了导致日后消亡的种子。奥匈帝国是在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的。那么奥地利帝国是如何诞生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呢?今天的奥地利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国土面积83878平方公里。人口在875万左右。奥地利和邻国德国一样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事实上在历史上奥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纪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当时的德意志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奥地利只是其中之一。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历史记录是在公元996年。是当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巴本堡王朝统治下的边疆领地。1156年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边疆领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奥地利公国。1192年统治奥地利公国的巴本堡王朝又获得了施蒂利亚公国。1246年奥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后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亚的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手。但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边疆领之战中败于德意志的鲁道夫一世手下。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就此成为奥地利的新统治者。从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止奥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不仅成为了奥地利的统治者。后来还被选举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头衔更多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因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处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哈布斯堡家族能实际控制还是自己赖以起家的奥地利。在此后的二百年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1806年称雄欧陆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勒令奥地利君主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其兼任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就此灭亡。从此德意志诸邦连名义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成为彻底独立的主体。在放弃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后哈布斯堡家族开始专心经营自家的奥地利帝国——和历史上其他帝国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帝国并不是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打出来的帝国。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奥地利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囊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20万的庞大帝国。
时光流转到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双雄争霸的格局: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内耗极其严重。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与此同时夹在二者之间的诸多德意志小邦则试图缔造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联。1864年普鲁士拉拢奥地利以收复德意志失地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名对丹麦作战。以此争取德意志诸国的好感。获得师出有名的大义名分。接着又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两地的分割问题上刻意制造同奥地利的矛盾。与此同时稳住西部的法国。拉拢德意志诸小邦以及渴望从奥地利手中收复失地的意大利撒丁王国。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技术: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运输以及情报传递等各方面无不优于奥地利。最终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然而正当普军上下打算趁胜追击直入维也纳时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审时度势后坚决阻止了这一行为。因为他知道同样图谋欧陆霸权的法国不会坐视德意志的统一。如果奥地利被彻底击败。也许普鲁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法国。为了避免法国的干涉。俾斯麦当机立断决定将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然后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不含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国家。尽管这样做看似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但俾斯麦就是这样的人——绝不允许所谓的胜利果实干扰到自己的通盘计划。1871年又取得普法战争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将奥地利排挤在外的德意志国家。
在奥地利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其国内出现了比较尖锐的民族问题:奥地利本来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分支。然而通过政治联姻将中欧大量斯拉夫人国家合并到奥地利皇室的统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国发起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被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逐出。七年后奥地利又被普鲁士打败。从而被迫放弃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在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后奥地利转而同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协——奥匈帝国这一二元制帝国由此诞生:奥地利皇帝和总理兼任奥匈帝国皇帝和总理。在军事、财政、外交三大权力的执行上由位于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构成帝国的两大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则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的奥匈帝国在国土面积上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人口同样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的发达程度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资源总储备量和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国、德国和法国;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则超过了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正因为奥匈帝国的领土、人口、农业、工业、军事等各领域的实力使其被视为是与英、法、德、俄并列的欧洲五大列强。截至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4%。环顾当时世界其他七大列强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比例分别为:美国35.8%、德国15.7%、英国13.6%、法国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奥匈帝国得以跻身为仅次于美、德、英、法、俄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奥匈帝国不只是工业产值规模可观。其经济发展速度也是较为耀眼的:从1870年到1913年奥匈帝国人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而同一时期其他欧洲列强的同类数据分别为: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一时间奥匈帝国成为欧洲仅次于德国的又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从1854年到1879年奥地利地区的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匈牙利地区的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又新建了25000千米铁路。
一战前奥匈帝国拥有62个奥地利步兵团、40个匈牙利步兵团、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28个战地猎兵营、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4个蒂罗尔猎兵团、42个野战加农炮团、14个野战榴弹炮师、11个乘骑炮兵师、14个重榴弹炮师、11个山地炮兵团、6个要塞炮兵团、10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41个骑兵团。奥匈帝国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军:1911年6月24日奥匈帝国下水的“联合力量”号无畏舰——这是当时世界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威力巨大的新式战舰。奥匈帝国的同级无畏舰有4艘。都在2年内下水。奥匈帝国在舰船上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防空炮和鱼雷发射管。1859年捷克人阿尔诺在捷克西部城市创建了一个机械工厂。1868年这个工厂被奥地利一个名叫斯柯达的伯爵买去。次年该工厂被命名为斯柯达工厂。除生产民用产品之外这家工厂还大量生产猎枪、机关枪和大炮战车等等。因此成为奥地利最著名的军事工厂之一。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斯柯达兵工厂最大的厂房设在捷克西部的工业重镇比尔森和维尔兹姆。一共有十万人为其工作。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之先进被公认为世界之最。凭借欧洲第三的庞大人口基数使奥匈帝国可动员的兵源数量雄厚:一战爆发后奥匈帝国在经过初期动员后的军队规模达到了230万人。而在整个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累计动员了900万人。早在1911年奥匈帝国的武器设计师库克•博斯丁就设计出将装甲车和履带式拖拉机合二为一的坦克雏形。然而这一设计超出了当时奥匈帝国的工业承载能力。最终未能应用于实战。直到1916年9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率先使用了这种新式武器。
战争爆发之初奥匈帝国自信满满地以为能在短时间内搞定塞尔维亚。毕竟德奥同盟看起来是如此强大——德国是当时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而奥匈帝国则是全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在战争爆发之初预计:只需要十天就能将进攻塞尔维亚的军队调往东线防备俄军。康拉德的这一估计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奥匈帝国在未进行战争动员的和平状态下就拥有49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组成的正规军。总兵力达到56万人;而塞尔维亚即使在全国总动员之后也只能组织起30万军队。然而真当战争打响之后人们才发现奥军的真实战斗力是何其糟糕:在经过3个月的苦战之后奥匈帝国才攻占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但仅仅一天之后塞军就发动反攻并在随后的科卢巴拉战役中以25万兵力击溃45万奥军。此战奥匈军队的伤亡数目甚至快赶上塞军所出动的兵力总数了。一个小小的塞尔维亚就令奥匈帝国损兵折将。而在与沙俄的东线战场上奥匈军队的表现就更糟了——在与塞尔维亚作战的南线战场上奥匈帝国尽管损兵折将。却好歹也曾一度占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然而在与沙俄的东线战场上他们从未在没得到德军配合的情况下打过一场胜仗。反而在俄军的攻势之下后撤将近100英里。帝国第四大城市利沃夫由此被俄军占领。更为致命的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奥匈帝国损失了100万人。战前那些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官和士兵几乎全部阵亡。到战争后期奥匈帝国几乎完全是依靠临时征召的部队在维持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奥匈帝国在一战中的表现和二战中的意大利好有一比。而事实上奥匈帝国在一战中的唯一亮点几乎就是与意大利人的战斗。1915年意大利背弃与德国、奥匈帝国缔结的”三国同盟“向德、奥宣战:从这年6月23日到1917年9月意军长期以两倍于奥军的兵力同奥军先后进行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然而占据兵力优势的意军却在付出100万伤亡的代价后并未突破奥军防线。到1916年奥匈军队已完全与德军合并在一起。接受柏林的统一指挥。奥匈帝国面对越来越不利的战局曾一度试图向英、法求和。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也并无摧毁这个古老帝国的意图。然而德国也已预感到奥匈帝国极有可能在极短不利的战局下倒向协约国。于是一再向奥匈帝国发出威胁声称:只要奥匈帝国企图与协约国单独媾和。那么就将占领奥匈全境。此时奥匈帝国实际上已沦为德国的附庸。与此同时在日耳曼人聚居的奥地利地区各族大日耳曼民族主义言论甚嚣尘上——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出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死活不愿加入奥匈军队服役而是选择服役于德军。显然在奥地利甚嚣尘上的这些大日耳曼民主主义言论使奥匈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更加与帝国离心离德。
1916年11月21日已86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在距离自己等级68周年的纪念日到来前11天溘然长逝。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之间缺乏维系统一的纽带。事实上精通国内各民族语言且长寿的皇帝本人成为了维系帝国统一的最后纽带。而随着他的死亡终于导致维系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条纽带也断裂了。约瑟夫皇帝的独子鲁道夫早在1889年1月30日就已死亡。随后被立为皇储的约瑟夫皇帝的侄子斐迪南大公又在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身亡。最终十年29岁的约瑟夫皇帝的侄孙卡尔一世继位成为”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然而这时他已完全无法力挽狂澜了:1917年奥匈帝国征召16万1900年出生的少年入伍。在这次征兵后奥匈帝国剩下的人力资源只有受伤的老兵和释放回的战俘可以上战场了。煤、铁、枪炮、弹药、粮食等物资均出现极度短缺的现象:步枪的月产量从1917年3月的11.3万支一直降到一年后的9000支;马铃薯取代面包成为奥地利人的主食;前线的数万匹战马也因缺乏草料而饿死。1918年6月奥匈军队在总参谋长康拉德指挥下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经过20天的战斗后意大利人在英法军队的支持下给予奥匈军队毁灭性打击。此时奥匈帝国的死亡已进入倒计时:奥匈帝国鼓起勇气向柏林方面告知自己已无力再战的情况。随后与协约国方面接触。然而奥匈帝国的媾和要求遭到了协约国方面的拒绝。因为后者已向意大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纷纷许下独立或领土扩张的诺言。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瓜分奥匈帝国的基础之上。1918年9月协约国军队在马其顿战线发起总攻。11天后作为同盟国成员的保加利亚退出战争。至此奥匈帝国南部门户洞开。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在外部打击的刺激下进一步发酵。最终处于内外交困中的奥匈帝国走向了崩溃: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在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后同塞尔维亚合并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制帝国;而作为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事实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对帝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的离心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上述独立建国的地区之外。原属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并入波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432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帝国,奥地利,德意志,普鲁士,塞尔维亚,匈牙利,德国,王朝,皇帝,奥地利帝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奥匈帝国是怎样消亡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奥匈帝国。顾名思议就是今天奥地利和匈牙利为主体的联合王国。在其哈布斯堡王朝全盛时期。奥匈帝国与英、法、德、俄并列为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