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大体是这么几个:
第一。炮火准备的原因。
总攻之前。一般会有大量的炮火准备。发射几十吨炮弹也是寻常事。
而总攻的炮火覆盖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在总攻前炮弹仍然落在第一线敌人阵地。一旦总攻开始之前。火炮就会延伸到二线阵地炮击。目的就是让部队迅速攻上去。
而此时。总攻部队一定要迅速出击。赶在一线部队被炮击后。来不及修理工事。组织防御。甚至补充伤亡和弹药损失的情况下发动攻击。
如果稍微迟一些。敌人就会迅速完成阵地上的准备。你攻上去难度就更大了。
第二。各部队协调攻击的原因。
总攻不可能是某个部队独自进攻。往往是很多部队协同从多方向。多区域进攻。
这个目的是让敌人首尾不能呼应。分散敌人的防御兵力和火力。事倍功半。
比如。萨沙打游戏《近距离作战》时。往往都会用两支部队。同时从两个方向夹击一支固守的敌人。
这样一来。敌人顾此失彼。进攻很容易成功。
如果你只用一路进攻。很可能落入敌人火网中。最终惨败。
而各路部队协调攻击。就要讲究时间的一致性。不然还不如不协调。等于徒增伤亡而已。
第三。战场纪律问题。
既然是总攻。往往都是规模较大的部队。
而大部队作战不是游击队打伏击。一定要严格遵守军纪。
而军纪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时间。
规定你第二天10点到某个地方。你就必须赶到。不然就是违背军令。
让你在第二天12点发动进攻。你就必须进攻。不然也是违背军令。
自然。如果你有困难可以向上级汇报。得到批准以后可以推迟时间。
但如果你没有汇报。擅自推迟时间。这在打仗的时候足可以掉脑袋的。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任何一支军队作战。对于这方面军纪绝对不可能含糊。不然绝对不可能打赢战争。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过去打仗的老电影特别讲究。您就看到。任务下达之后。从大官到小官研究的会议一结束。都要掰开手腕对一下时间。保证他们的时间是统一的。
压根就不像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一说打仗。大巴掌搁桌子上一拍就完事了。
那么时间在战场上这么重要呢?其实小编不说。小伙伴们也能猜出一点。但想要说的全面。就不一定了。您如果想要了解的全面一点。您就听咱给您唠叨两句。
火炮这玩意。搁到陆战当中。那叫陆战之王。没炮这仗就不好打。
别的不说抗战那会。日本人特有的战术。炮兵轰。步兵冲。炮兵轰完步兵冲。打咱家北边打到南边。这套路就一直没有变过。但咱拿他也没多少办法。毕竟咱手里的重武器可不多。
其实这战术就是个简单的步炮协同而已。首先他用炮火向一线阵地进行轰击。等轰的差不多了。这炮火就开始延伸。向二线。甚至三线阵地延伸。就在这个档口步兵就开始进行冲锋了。
因为炮弹在向一线阵地轰击的时候。对方会躲起来。那么就会照成一个阵地空白时间。没有火力压制冲锋。当然就算是有火力。他也不会太多。这就给步兵冲锋争取到了时间。
在有一个就是火炮犁地。将阵地前的雷区给清理出一个能够让步兵冲锋的道路。这都一样的。
小编给大家伙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咋说呢?咱打抗战开始。到解放战争。在到建国一年后爆发的朝鲜战争。打了这么多年。咱手里的火炮就一直没有富裕过。
尤其是朝鲜战场上。咱吃了美国人多少炮弹的亏。那美国人把炮弹当水的泼。跟不要钱的似的。
咱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整个朝鲜战场上他也不是这么一边倒下去的。后来咱不是从苏联人手里购买了一些个支援武器。
所以到了第四次。尤其是第五次战役。咱家火炮也可以吼上一吼。不仅火炮有了。喀秋莎这铁姑娘都有了。
那么在第五次战役发动的开始阶段。咱就遇到了步炮协同。没有协同好的事。毕竟咱对这事没有多少经验。
他是这么过程。
咱家炮兵都是老炮兵。战斗经验那是相当丰富。他们是按照时间点。卡着打的炮弹。这炮打的相当不错。
问题就出在了步兵老大哥这块了。炮弹打出去之后。按照时间。咱的火炮就开始延伸了。这要是按照步炮协同的说法。那么步兵至少得处在了冲击线上了。
但步兵这块。咱是按照解放战争时期那种节奏向前推进的。这就不赶趟了。咱就远远没有推进到冲击线附近。
这火炮延伸完毕。那么敌人势必就会抬头。火力可就要开了。
咋整?难道咱在重来一遍。那不可能的。
咱就不说战役之前定下的调调。那个时间点。干那个事就不说。光这炮弹。那可是咱俩肩膀一个脑袋挑上来的。准备这点火力。不容易。
咋整?冲吧!
这是二十万人的冲击啊。火炮结束之后。咱很多人累的两眼发直。
但就算是这样。咱的突击集团还是冲破了美国人的防线。
这事小编是在李峰的《决战朝鲜》当中看到的。
战场上体力是很重要的。这就有点浪费了。时间很重要。因为如果炮火结束之后。咱还没有冲上去。那伤亡可就大了。
要你两点占领对手高地。结果你两点没有拿下。那么另一支突进的部队也许就会因为这个高地。而被挡了下来。战争的步伐就会被迫停下。任务也许就没法完成了。
咱同样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咱家124师遇到了美国人的陆战一师。
一说陆战一师。大家伙都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当年咱也吃了他的亏。他主要是武器装备牛叉。
那么124师的参谋长通过观察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这陆战一师特别的傲气。你说他到了一个地方驻扎。居然连个像样的工事都不挖一个。帐篷这么一搭。派几个哨兵看着就完事了。
这也就算了。整个部队一点警惕性都没有。蹲在营地里头打扑克牌喝酒。就连哨兵都憋不住。偷个空也要摸一把。
所以咱就定下一个任务。瞅机会搞个穿插给他们来一家伙。先把他们的火炮给端了。看他们打起来还牛不牛。
四个营。三路进攻。
其中有一路。是一营和二营搭档。俩营就像俩筷子。左右包抄。把对手给夹住了。一举端掉他们的炮兵阵地。
结果呢?这一营冲的有点猛了。他没等二营上来。就过去了。这炮兵阵地确实拿到了手里。十来门炮。结果呢?因为没有二营搭手。很快又被美国人给抢了回去。毕竟咱一个营深入敌人的阵地。他们人多。
那么二营为什么没有上来呢?
因为二营。一个班去摸一个山头。遇到了黑人。这个班的战士拿着刀子从睡袋里头这么一摸。摸出个黑脑瓜。扔了刀子跑回来了。
把个二营营长气的:“他就真是个鬼。你也的把他弄死。我的任务是高地!”
这再上去的时候。人家就已经有警觉了。好不容易拿下。天已经亮了。啥事都耽误了。(这个例子同样是在《决战朝鲜》当中有过描述)
你看时间是很重要的。
您比如说。咱要给对手来个包饺子战术。这战术的关键点就是你得把口袋给扎进了。
而在扎口袋的时候。你以为敌人不会向着这突破口突进吗?
他突进到口袋这块。您感觉他们不会把战略高地拿下吗?
而如果咱比他先到一步。哪怕是先到那么个几分钟。咱把高地这么一占。枪口这么对着公路还是铁路。逃?他就得去做春秋大梦去吧!
当年长津湖血战。就是这样的。咱比美国人先到一步。把口袋扎紧了。敌人眼睁睁看着到出生天的口袋。都能看到来接应他们的坦克编号了。就是过不去。
这就是战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观点:
1942年1月4日凌晨。湘江西岸岳麓山第九战区前敌指挥部。一群参谋开始向薛岳汇报:杨副司令长官所属之第20军、第58军到达攻击线。罗副司令长官所属之第26军和第79军到达攻击线。王副司令长官所属之第37军、第78军到达攻击线。战区直属第4军、第74军到达攻击线。气氛煞是凝重。因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最后关头就要到来了。
在泰山军第10军的拼死防守下。日军两个师团狂攻48小时也未能克城。而外围中国军队的八个军已经完成了对日军的反包围。“天炉战法”大获成功。薛岳遂镇定下令:以司令部发射三颗红色信号弹为标志。凌晨5时起各部队向敌人发起总攻!《长沙保卫战》的这个桥段基本反映了抗战历史。看起来确实让人热血沸腾。
总攻时间是战区司令部用电台通知到各集团军、各军的。三颗红色信号弹这事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其实也未必。那个年代可不是每个官兵都有走时准确的手表的(所以一般战前要对表)。许多低级军官甚至都没有手表。所以即便公布了统一总攻时间。也不代表所有基层部队都有条件准确掌握时间。从长沙附近的最高点岳麓山打信号弹。也是双保险的一个好办法。那为什么必须公布总攻时间呢?
第一。涉及到整个战区参战部队的协同问题。
在天炉战法的“熔炉”阶段。薛岳调集了战区所属之罗卓英第19集团军、杨森第20集团军、王陵基第30集团军主力。以及战区直辖的第4军、第10军、第74军等部队参战。这其中第10军负责坚守“炉膛”长沙城。而其他八个军20多万人马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攻击方向和到达时间各不相同。如此庞大规模的大兵团会战。没有统一的总攻时间那就乱套了。
薛岳的总攻令也包括了围攻部署。那就是面对长沙城下以及担任交通线掩护的日军第3、第6和第40师团。各部队必须同时并且分头向日军发起攻击。如此才能使日军全线崩溃。如果是乱糟糟先后投入战斗。则优势兵力就变成了“添油战术”。这是兵家大忌。所以总攻命令和时间下达后。日军三个师团同时遭到猛烈围攻。均是自顾不暇。再也无力援助其他师团。
第二。涉及到防御部队转入反攻的时间问题。
李玉堂第10军的任务是死守长沙。给其他外围部队赶到战场争取时间。以一个军20000多人硬抗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进攻。第10军的压力可想而知。预10师师长方先觉连遗书都写好了(战后被公布在报纸上)。所以从1941年12月31日的晚间前哨战斗打响。到跨年以后的1月4日凌晨。第10军各部始终以防守为主。甚至已经开始巷战了。伤亡十分惨烈。
及至日军发现情况不妙准备撤退时。第10军也应从正面发起追击作战。这样的攻防转换也必须有准确的时间点。反攻早了。伤亡很大的第10军有可能被日军杀个“回马枪”。反攻晚了。则日军已经脱离战场跑远了。所以薛岳必须确定外围各军已经完成了战术包围、日军确实开始要溜时。才能下令第10军转守为攻。参与最后的追歼作战。这也影响着总攻时间点的确定。
第三。涉及到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问题。
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还比较落后。湖南战场上也没有制空权。所以暂时涉及不到军种间的协同。不然的话。空军出动也需要准确的总攻时间(欧洲战场那就非常重要了)。但是岳麓山那有战区直属炮兵的。不仅有大口径150毫米榴弹炮。还有40多门山炮野炮。一直在支援第10军的守城作战。给攻城的鬼子以严重杀伤。
那么在第10军和赶到长沙南郊的第4军转入反攻时。岳麓山上的炮火必须延伸射击。要不然当中国军队冲到原来日本兵控制的城区。不是要挨自己的炮弹炸了?所以总攻时间的确定。对大兵团作战中的军兵种合成攻击。那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飞机进场、坦克出动、炮火延伸、通讯线路铺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马虎不得。而各部队、各军兵种共同遵循的。就是同一总攻时间。
《长沙保卫战》毕竟是文学作品。还有相当剧情是不符合真实历史或者军事常识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刻画出来鬼子的狡猾。实际上在1942年1月3日晚7点30分。日军第11军司令部已经下达了“反转令”。由于日军掌握着制空权。同时在电讯侦察方面也比较先进。根据空中侦察和电文破译等手段。阿南惟畿已经知道前线三个师团即将遭到合围。再不及时撤退就要被包饺子了。尤其是鬼子粮弹两缺渐成强弩之末。
所以日军的撤退令其实要早于薛岳的总攻令。只是中国军队四面八方而来(长沙以北也有原来转入两侧山地的部队)。所以日军想逃命也不那么容易。每向北撤一步。都要发生激战。同时。由于中国军队机动能力较差。绝大部分都是步行赶来。至总攻令下达时。仍有部分部队并没有赶到战场。比如抗日铁军第74军奉命从全州驰援。到日军跑路时也未能抵达长沙。所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其实没什么战果。
另外就是在敌后担负截击任务的几个军。战斗力不够强悍。包括第78军、第99等部队。按薛岳的总攻部署。共有三个军另一个师为东方截击军和西方截击军。只有他们死死拦住日军的去路。后面追赶的大部队才能完成围歼。显然。这几个军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一定麻烦。也毙伤不少鬼子。却最终没能真正的截住敌人。中日双方的战斗力还是差距较大的。最终。薛岳设想的聚歼战打成了追击战和“击溃战”。
无论如何。第三次长沙会战都是抗战期间较为辉煌的战役。九战区部队给日寇第11军以沉重打击。使其未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再不敢南犯长沙。战略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51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时间,日军,部队,长沙,火炮,阵地,战区,炮弹,炮火,敌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打仗发起总攻时,为什么要定一个精确到分秒的时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原因大体是这么几个:第一。炮火准备的原因。总攻之前。一般会有大量的炮火准备。发射几十吨炮弹也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