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历有“闰年”“闰月”之说,通常是如何计算呢?
原创

传统农历有“闰年”“闰月”之说,通常是如何计算呢?

好文

热门回答:

我国传统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岁月之闰是历法要求。因为历法以日为计算的基本单位。日要计整。而太阳月亮的运行。不是日的整数而有余。故做历法时就以“闰”来调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我国人一直致力于认识岁月。把握岁月。所以很早就创制了历法。其实明理的。闰并不神秘。

我国在春秋时期。就使用“四分历”。已知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约是365天又四分一天。于是平年取365天。积四年就补闰回一天。这叫闰日。有闰日的这一年叫闰年。闰年366天。闰年是从阳历说的。

月亮圆缺一次。周期用时长是29天12时44分3秒。朔望月取29天又81分之43日。经计算。采用19年7闰法。其阳历天数。与阴历天数达到最大近似相同。有差也仅是一天。365又四分一天乘以19年等于29又81分之43日乘12再乘19。然后加7。即是6939天上下。阴历闰月是因阴历年日差有十天以上。要阴阳历配合使用。就要先解决年日差的问题。于是。以短就长。阴历就采用了闰月法来补是年日差。至于闰何月。则要遵从节气编排。其特点是闰月无中气。即推算到出现没有中气那月才能设闰。平均不足三年。约是过33个月上下就有闰月。

其他观点:

为求阴阳年平衡。在一甲子年中河东河西各设置了11个闰月。在遇到子辰申年中阳历2月末加一天。在本甲子年从1984年甲子年始河东河西各设置了一组数据3332 3332 332。从中看出某年有闰月和闰日。

其他观点: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

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在夏朝制定。因此在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近代改称为“农历”。

阴历改革成阴阳合历。其具体改进之处是:运用节气历给阴历设置闰月的办法。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365天。而阴历的一年是354天。两者一年相差11天。经过一定年限后。在阴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给阴历增加天数、设置闰月。设置闰月的阴历年份称作“闰年”。

刚开始采取三年一闰。但还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两闰。却又超过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闰。仍差两天。经过反复观测实践。终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那么“十九年七闰”。闰月设置在哪年哪月呢?经过验证考虑。闰月设置于阴历的年、月份中没有“中气”的月份。

由于节气的相间日数是15天左右。而阴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阴历月份里的节气日则逐年逐月向后移动。大约每过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气”移出该月的月末。形成该月没有“中气”。这就是无中气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为闰月。并以紧靠的上一月的月号为闰月的月号。例如。紧相连的上一月是阴历的四月。那么闰月便是闰四月。其他的调整办法依次类推。

在阴历的每十九个年份中。将会出现七个年份中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于是在十九年中则设七个闰月。即七个闰年。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将阴历和节气历相结合。设置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最大的好处是使阴历的年月变化和寒暑的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将不会出现“寒冬”腊月挥扇过春节;穿着棉衣过“三伏”的现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渭城曲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08:35

    闰月,阴历,闰年,节气,历法,闰日,阴阳,中气,十九年,甲子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08:35

    没想到大家都对传统农历有“闰年”“闰月”之说,通常是如何计算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08:35

    我国传统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岁月之闰是历法要求。因为历法以日为计算的基本单位。日要计整。而太阳月亮的运行。不是日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