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
原创

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

好文

热门回答:

司马懿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但他这三千人马。并不是用来对付曹魏的几十万大军。而是只针对曹爽及其党羽。

再加上当时司马懿手里还有几张很厉害的牌。曹爽最关键的时候又掉了链子。所以才能政变成功。

要说司马家发动政变这件事。其实还得从很多年以前说起。

很多年以前。当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只是一个小官。而且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官。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司马懿眼光比较好。一眼就看中了曹丕。在曹丕和其他几个兄弟为了世子位争得火热的时候。司马懿就加入了曹丕的阵营。并且帮助曹丕夺嫡。

后来。曹操挂了以后。曹丕成功上位。司马懿因为辅佐之功。自然就开始被越发的重用。进入了曹魏的高层决策圈。而且因为曹丕的信任。司马懿开始逐渐接触军队。

不过。此时的司马懿。前面还有一大堆人。不说那些姓曹的和姓夏侯的。就是那些当年曾一起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人。很多都还在世。所以司马懿那时在曹魏的高层决策圈里。只能算是个弟弟。

但是。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做了两件事。让自己渐渐脱颖而出。

一件是跟随一个叫陈群的人。一起建立了一套叫‘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体制。这个体制的出现。对后来好几百年的历史。都有很大影响。而这套体制出现以后。对士族的好处是很大的。所以。司马懿作为建立这套体制的人之一。自然就慢慢成为了曹魏的士族领袖。

另一件事。就是好好锻炼身体。努力让自己活得更长一些。

历史证明。谁活得更长。谁就更有话语权;谁活到最后。谁就是艺术家。

司马懿完美地实践了这个道理。

过了几年之后。曹丕要挂了。曹丕临走之前。觉得自己儿子之前没怎么管过朝政。所以决定帮他找几个助手。帮忙治理国家。最后。曹丕选了四个人。分别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在这四人当中。司马懿排在最后。

曹丕挂了之后。他的儿子曹叡上位。司马懿就这样熬到了曹家的第三代人。

曹叡在位期间。当年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群人。开始渐渐死绝。就连比曹操年轻一代的那些人。比如曹休、曹真等。都开始渐渐凋零。而当时南边的吴国和蜀国又不大安分。尤其是蜀国。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就发生在这期间。

所以没办法。曹叡这时候只能在羊群里找骆驼。找到了勉强还有点带兵经验的司马懿。让司马懿去和诸葛亮交战。虽然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屡次败在诸葛亮手下。好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其实正史上的司马懿。其实军事才能真的很厉害。

至少。能够挡住诸葛亮。让诸葛亮几次北伐无功而返。这就很厉害了。

在和诸葛亮的交战过程中。司马懿的声名。也越来越盛。渐渐成为魏国真正举足轻重的大佬。

就这样。又是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在这十年里。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司马懿还跑赢了比他小一辈的曹叡。此时的曹叡。也继承了自己老爹不长寿的基因。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这时的曹叡。对司马懿可以说是既依仗。又忌惮。

估计当时的曹叡。心里只有一个问题:这老家伙怎么还不死?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快60岁了。这在三国那会儿已经算是很长寿了。最关键的是。曹叡看到司马懿以后。发现司马懿的身体居然比自己还好。

为了耗死司马懿。曹叡还曾让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的公孙渊。所谓辽东。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区。三国那会儿。可没有什么飞机、火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想要去远道去一趟辽东的话。就算年轻人都得丢半条命。何况司马懿这个已经快六十的人了?曹叡希望。最好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能扫平辽东。然后自己也死在那边。这样自己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但可惜的是。一年之后。司马懿确实是彻底扫平了辽东。同时司马懿自己也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反倒是曹叡。已经命不久矣。

最要命的是。曹叡本身没儿子。后来只能从曹家其他兄弟那边。过继两个来做自己的孩子。但这两个孩子。当时年纪都还很小。如果留下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曹叡实在很担心。未来他们压制不住司马懿。

此时的曹叡。很想把司马懿一起带走。可是司马懿此时已经是魏国士族的最高领袖。没有合适的理由。就算是曹叡也不能杀他。所以最终。曹叡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既然带不走你。我不用你。把你边缘化总行了吧?

所以曹叡临死之前。首先制定出一份托孤名单。上面一共五人。全都是曹家的亲戚。曹叡觉得。我留下的辅政之人。全都是曹家自己人。未来总会安全一点了吧?但可惜的是。这时候曹叡身边有两个宠臣。因为和这个名单上面的几个人。都有仇。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这两个宠臣开始玩了命地诋毁这几个人。曹叡也是命不久矣。思维有点混乱。所以就动摇了。

既然这几个人不行。那还能找谁托孤辅政啊?

此时的曹叡。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能从先前那个名单里面。挑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诋毁的曹爽。然后再加一个身为士族领袖的司马懿。在曹叡看来。这两个人一个代表宗室。一个代表士族。相互制衡的话。倒也能形成一个平衡。保证魏国朝堂不出乱子。

做完这些之后。曹叡撒手人寰。先前过继来的养子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国由此进入了二元制时代。司马懿终于熬到了曹家的第四代人。

曹芳登基的时候。才只有八岁而已。自然不可能处理好朝政。所以当时魏国的大权。就全都落入了曹爽和司马懿的手里。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当朝堂上只有两大巨头的时候。这两大巨头是绝对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肯定要分个你死我活。

就这样。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开始了。

在这场斗争当中。首先出招的是曹爽。曹爽主动上奏。请求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废掉司马懿的军权。然后对那些追随司马懿的人。也大多选择了明升暗降的法子。渐渐地。司马懿就被逐渐架空。成了一尊泥菩萨。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出招。只是冷眼旁观。

客观来说。此时的司马懿。如果想要和曹爽斗的话。其实有很大的优势。毕竟司马懿是四朝老臣。声望极大。谋略更不是曹爽这种后辈能比得了的。但是司马懿还是选择了隐忍。选择什么都不做。

司马懿之所以会这样选择。主要原因其实有三个。

首先。两人分别代表了魏国的宗室集团和士族集团。如果司马懿和曹爽争斗的话。就不单单是两人的争斗。而是两大集团的争斗。魏国必然内乱。这是司马懿绝对不想看到的。

其次。曹爽是宗室成员。就算斗倒了曹爽。宗室肯定还会有其他人站出来。而且说不定比曹爽更难对付。毕竟。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力量去斗倒整个士族集团。而且。只要司马懿斗倒了曹爽。势必会引来整个宗室集团的反感。未来曹芳长大以后。出于自身稳固地位的考虑。一定会彻底除掉司马家。

第三。司马懿是真正的老谋深算。知道‘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的道理。虽说曹爽看起来很凶猛。但在司马懿看来。弱点其实很多。比如人性方面。曹爽好大喜功。这是他无法避免的缺点。

与其与之相争。不如让其自取灭亡。

于是。司马懿开始主动退让。甚至开始在家装病。等待那个一击致命的机会。

果不其然。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如同司马懿预料的一样。

曹爽大权独揽后。开始在朝野上下肆意安插亲信。他的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威胁到了皇帝曹芳的地位。犯了大忌。

除此之外。曹爽还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

首先。曹爽刚刚大权独揽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决定发动对外的战争。客观来说。曹爽这个方向确实没错。如果能够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曹爽确实可以涨一波声名。对自己掌握权力很有帮助。

但问题就在于。曹爽忘了自己有多大本事。

吴国和蜀国。真的是那么好打的?

果不其然。曹爽对蜀国发动战争。结果大败而回。对吴国发动战争。一样损兵折将。这两次战事。非但没有对他起到什么帮助。反倒是让大家看清了他的实力。觉得他的能力未必能够胜任辅臣的位置。

如果说。这个错误。还只是因为曹爽能力不足的话。那第二个错误。就纯粹是因为曹爽的人性缺点了。

在司马懿托病回家之后。曹爽大权独揽。性情开始逐渐变得骄纵跋扈。排除异己、索贿敛财、生活奢靡。在生活上开始渐渐逾越礼制。和皇帝等同。甚至直接进入皇帝的私库。去取皇帝私人的宝贝。

这些事情。如果只是单独一件的话。以曹爽的地位来说。倒也不算什么。但这些小事加在一起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曹爽你想干嘛?

篡位吗?

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曹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就连原本应该最支持他的曹家宗室。都开始渐渐动摇。至于普通士族。更是早已对其离心离德。

这样的曹爽。虽然仍是大权在握。但已经是一个空架子。再没什么可怕的了。

司马懿深知这一点。

自从居家托病以来。司马懿其实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等曹家宗室允许他除掉曹爽。但是又不会因此报复他的机会。斗倒曹爽。但是日后司马家又被清算。这样的结局。不是司马懿想要的。司马懿想要的。是斗倒了曹爽之后。那些宗室依然可以允许他掌权。所以长久以来。司马懿面对曹爽的责难。只是被动挨打。明面上从未出招。

但同时。暗地里司马懿则蓄养了三千名死士。为将来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准备。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

这一日。曹爽及麾下心腹。带着曹芳去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趁着曹爽及其党羽离开洛阳之际。在城内暴起发难。迅速控制了洛阳城内的城门、武器库、皇宫等几个要害地方。

此时的洛阳。虽然是魏国的国都。但因为曹爽带着皇帝去祭陵的缘故。城内精锐被带走了大半。正是空虚的时候。再加上曹爽出城的时候。将几个核心人物都带出了城。所以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城内根本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指挥城中军队进行抵抗。

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以极小的代价。就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当然。就算成功占领了洛阳城。司马懿此时胜算依然极小。因为此时魏国的军权。都掌握在曹爽手里。曹爽一声令下。完全可以调来几十万大军。围攻洛阳。以司马懿手上这三千死士。自然守不住洛阳城。更要命的是。曹爽此时可是和皇帝曹芳呆在一起的。只要曹爽逼曹芳下令。将司马懿的身份变成叛贼。司马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翻盘的。

但是。司马懿接下来先后打出了几张牌。彻底扭转了局面。

首先。司马懿进宫去见太后。告诉太后自己并无反意。只是想要罢黜曹爽。经过一番解释后。司马懿终于赢得了太后的信任。得到了太后的懿旨。如此一来。司马懿在大义上就可以和曹爽分庭抗礼。不会因为曹爽挟持皇帝。就被一句话打成了反贼。

然后。司马懿开始玩起了心理战。一方面。司马懿挟持曹爽在洛阳城内的家眷。已经曹爽麾下重要党羽的家眷。曹爽是外出祭祖。自然不可能带家眷一同出行。这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另一方面。司马懿态度诚恳。告诉曹爽。只要他放弃权力。将权力归还于皇帝。回到洛阳以后。既往不咎。还能过富家翁的生活。

面对司马懿开出的条件。曹爽动摇了。

曹爽本就是一个顶尖的官二代。没有像他的父辈那样。追随曹操在战火当中建国。这样的曹爽。心不够狠。很难放弃家眷。专心追求所谓的权力。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这时。司马懿的所作所为。都像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完全是一心为国。而非为了一己私利。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士族和宗室。都会选择站到司马懿那边。

这个时候。如果曹爽选择挟持皇帝。直接将司马懿当做叛臣。然后调动兵马直接围攻洛阳。说不定还有一丝胜算。但曹爽的性格。注定他无法完全忽视自己的家眷。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最终。曹爽选择了投降。

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瞬间变脸。以谋反罪将曹爽党羽全部杀尽。自己独掌曹魏大权。

此时的曹魏宗室。虽然反感司马懿对曹爽的赶尽杀绝。但因为曹爽之前太过跋扈。加之司马懿此时占据了大义。所以也就没人起来反抗司马懿。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司马懿大权独揽。开始逐渐清洗掉那些效忠曹家的人。逐渐换上了司马家的人手。

就这样。当年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魏国。终于改换门庭。变成了司马家的囊中之物。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懿能够仅靠三千死士。便成功政变。原因其实十分复杂。司马懿当时取得了绝大多数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则因为自大。失去了宗族势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司马懿当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妥妥的大忠臣形象。没谁想过他是真的想要自己造反。再加上曹爽性情不够刚强。这才给了司马懿可趁之机。一举掌握了大权。

其他观点:

尽管曹爽兄弟与天子一起外出。但司马懿毕竟只有三千死士。他们在洛阳城内的力量依然远远不及曹爽。

司马懿最终能成功政变。在于他精准的手法!

群龙无首的禁军

自从曹爽掌权后。以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禁军!

这三兄弟。哪怕一个人在洛阳。都能轻松摆平司马懿那丁点人马的。

可惜。曹爽十分关心兄弟的身心健康。也一并带着出去休闲了。

桓范曾经劝阻道:你们兄弟都出去了。禁军无人统领。一旦有人封锁城门。你们回得来马?

既然无人统领。那么。曹爽兵虽多。就只能“各扫门前雪”了!

这。就是司马懿一直苦苦等待的机会!

洛阳的穴位

双方实力实在太悬殊了!要想控制局势。司马懿必须“点穴”!

司马懿找到了两个穴位。

第一个穴位:武库。

一旦控制武库。曹爽未执勤的禁军。就得不到武器。他们干预政变的能力将大大减弱!

司马懿点住这个穴位。就点住了大多数曹爽军的定身穴:动弹不得。

第二个穴位:司马门。

这就够了!有了太后的话。司马懿就可以迅速控制禁军!

曹爽府的应对说明:司马懿或已提前安插内应

想法是好的。要执行到位。还需要极强的微操!

政变一开始。司马懿就遇到了危险。

去武库。必须经过曹爽府邸!

曹爽的守督答:“夫人不要担忧”。走上门楼。张弓搭箭。瞄准司马懿!

孙谦拉住了守督:“天下事。未可知也”!

就在曹爽军犹豫的当口。司马懿迅速摆脱纠缠。进入了武库!

曹爽府邸中的情况。很说明问题:

1、曹爽夫人在内。曹爽府邸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司马懿政变。但因曹爽等不在。曹爽那庞大的禁军力量。只有府邸之兵可以仰仗;

2、曹爽帐下督从容应对。可见。即使是府邸卫士。也有一战之力。对司马懿的行动。甚至个人安全构成了威胁;

3、孙谦居然在这个当口说“天下事未可知也”。这是对曹爽的公然背叛!如果不是他在曹爽府中已有一定实力和相应准备。他怎么敢说出这样的话呢?

司马门

连曹爽府邸中人对于“坚决抵抗”都如此犹豫。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门。控制宫城内外联系。有众多兵力。司马懿要想控制。也不容易。

司马懿令长子司马师与弟弟司马孚前往夺门。


群龙无首之时。“天下事未可知”之时。影响力。这个微妙的东西往往能起到主导作用!

司马师镇静内外。置阵深整。顺利地夺取了司马门的控制权。

获取郭太后的支持

掌握了司马门和武库。司马懿获得了短暂的“控制窗口”。

如果这个窗口不把握好。依然可能被外面的曹爽军碾成粉磨!

司马懿。找到了郭太后。

天子若在。太后就是个深居幽宫的“过气者”。天子不在。太后就是最高权威!

司马懿获得郭太后支持后。尚书令司马孚、太尉蒋济。以其名义发布命令。控制局势!

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占据曹羲营。

形势逆转!

曹爽之降

如果只看表面。此时的曹爽。依然是比司马懿强的。

曹爽手里的天子。毕竟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比太后靠谱!

关中军区的夏侯玄。是自己人;镇南将军毋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也都是拥曹派。

曹爽自己不降。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当初。曹睿也是看出曹爽懦弱。犹豫再三。可惜曹爽依然被孙资、刘放说服。选出曹爽来为曹家代表人。

一念之差。魏国权柄尽归司马家了!

精准

司马懿之所以能以微弱力量。一句翻盘。在于他致命的精准。

洛阳城虽大。但紧要处就只有武库和司马门。

司马懿精准地选择了目标。集中力量夺取两处紧要。获取政变的合法性。

随后。面对与曹爽的对峙。又精准地把目标选在了曹爽本人身上。利用曹爽性格的懦弱。彻底解决战斗!

高手。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关键点。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一击必杀!

其他观点:

对于司马懿成功发起高平陵政变。我觉得其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司马懿善于谋略攻心。在政变之前。他假装称病使曹爽放松了警惕。在政变过程中也不断攻心。拉拢战队。其二是。司马懿在政变之前做的缜密部署。这里就有司马师培养的三千死士。其三。就是曹爽用人失察。同时缺乏果断。让司马懿得以政变成功。接下来。我将具体阐释一下这三个方面:

司马懿称病迷惑曹爽。攻心为上

在正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47年。曹爽开始专政。这个时候司马懿就以患病为由。不参与朝政了。曹爽对司马懿的称病心存怀疑。于是派河南尹李胜以辞行为由。去司马府一探虚实。司马懿看出来李胜的来意。于是在他面前上演了一处好戏:喝粥的时候。哩哩啦啦。表现出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还故意弄错荆州和并州。他语义错乱。指南为北的样子。让李胜对司马懿患病深信不疑。于是回去像曹爽汇报了司马懿重病的情况。这下曹爽也就彻底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这样司马懿才可以暗中为自己的政变计划做部署。就在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城拜渴高平陵。也就是明帝曹睿墓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谁也没想到。之前那个瘫在床上半身不遂、语义模糊的司马懿居然是装病的。

而就在发起政变的同时。司马懿还继续攻心。他派去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放弃兵权。司马懿深知曹爽的性格。知道他其实贪生怕死。但是又贪图富贵享乐。于是在派人带去的信中告诉曹爽。自己并不想上海曹爽兄弟。言辞非常的亲切。这样的攻心计直中曹爽的软肋。

司马懿周密筹划。给予致命一击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不可忽视他的三千死士。我们都知道。在司马懿佯装称病之前。一直带兵打仗。培植了不少忠心于他的人。在司马懿称病的过程中。他的长子司马师就在秘密地培养和锻炼这三千死士。在平时的训练中。这三千人化整为零。但在关键时刻又可以拧成一股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军师联盟》在第二部的最后。就有司马懿带领三千死士勇闯武库的镜头。在他们发动政变之前。司马懿身着红色寿衣。在这一群人中。没有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全部忠心于司马懿的调遣。甘心为其献身。此外。为了确保政变的顺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郭太后。在政变发动时。太后下诏废黜曹氏兄弟对司马懿的政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曹爽性格软肋。无勇无谋

其实。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也没有万全的把握。虽然有三千死士。但是毕竟人数非常悬殊。另外。虽然有郭太后的诏书。但是早在曹丕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太后不得干政的制度。至于太后的诏书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也是个未知数。虽然司马懿周密筹划。但是不得不说。曹爽是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正是他的性格软肋、无勇无谋顺利地成全了司马懿。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许多曹爽身边的亲信都不敢贸然行动。还有的人已经被司马懿吓到方寸大乱。但是唯有一个人却非常冷静地应对司马懿的政变。他就是大司农桓范。他赶紧出城。快马加鞭地赶去给曹爽报信。见到曹爽后。桓范劝他赶紧护送这皇帝去许昌。同时以皇帝的名义讨伐逆贼司马懿。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决策。但是曹爽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行动。而在曹爽犹豫的同时。司马懿的攻心计却来了。这成为了击溃曹爽的重要一击。于是任凭桓范怎么劝谏。最终曹爽还是选择了放弃兵权。向司马懿投降。这也使得司马懿最终得以政变成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明天的阳光美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35

    司马懿,司马,魏国,洛阳,太后,士族,宗室,的人,的是,武库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35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35

    司马懿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但他这三千人马。并不是用来对付曹魏的几十万大军。而是只针对曹爽及其党羽。再加上当时司马懿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