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
原创

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

好文

热门回答:

这里的“郎”。指的是郎官。此官职在战国时便开始有设置。实质上就是帝王的侍从官。其包括侍郎、中郎、郎中等职位。主要职责为护卫陪从、提出建议。顾问差遣侍从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载:“袁盎曰:‘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

至晋武帝开始。又设立了员外散骑常侍。也就有了“员外郎”这个称谓。在当时就是专指员外散骑侍郎。所谓员外。就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编制之外的。

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都开始设立员外郎一职。那时候的郎官。也包含了郎中和员外郎两种职位。而员外郎一职更多地向类似顾问、参谋的方向转变。聘用人数也渐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便在764年。由四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较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七绝.草堂朝圣(作者:筱静)

城春草木系人思。工部当年醉卧时。

由于无官品的员外。不受数量上的限制。基本上有钱就可捐买。而财主们也乐得借此和官府拉上关系。基乎都会捐买。后来。人们干脆将所有富豪都泛称为员外。

其他观点:

古书中说的员外。就是有钱有文化的人。素质高的人。员外郎就是员外的儿子。过去称有文化考过大学或国高以上的人统称员外。他们太都足善良之辈。大家尊敬的人。、

其他观点:

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设二十四司。各司的次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为员外郎。以后各朝。六部各司的正副主管都称员外郎。员外郎在编制定员之内。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秩多为六品或七品。

隋朝之前的员外。都在官名上加“员外”。如。三国魏末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

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好比现今的某些“顾问”、“调研员”之类头衔)。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苏梦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42:09

    员外,员外郎,的人,工部,侍郎,隋朝,侍从,郎中,开皇,尚书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42: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42:09

    这里的“郎”。指的是郎官。此官职在战国时便开始有设置。实质上就是帝王的侍从官。其包括侍郎、中郎、郎中等职位。主要职责为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