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
首先说一下。到战国后期。秦楚两国的版图相差并不大。我们来看看一地图吧。我研究历史比较喜欢看地图。
▲前260年秦楚版图▲
楚国被灭。其实跟其它五国被灭。大致原因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吴起与魏击的“西河对话”:
魏击在西河乘坐御舟。顺流而下。水势奔腾。峭壁夹岸。行到中游。神采焕发。对大将吴起说:“多么美丽的锦绣江山啊。固若金汤。这是我们魏国的至宝!”
吴起说:“我不认为地理形势有什么重要。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从前三苗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鄱阳湖。可以说万无一失。但因为领导人堕落不振。夏王朝开国君王姒文命。把他们消灭。夏王朝末代君王姒桀。首都也在安邑。东有黄河、济水。西有华山。南有伊阙。北有羊肠阪(山西省平顺县东南大行山中。顾名思义。道路好像羊肠。易守难攻)。可是政治腐败。商王朝开国君王子天乙。把他赶下宝座。放逐远方。等到商王朝末代君王子受辛(纣)。西边是孟门。东边是太行山。北方有恒山。南方有黄河。可是他暴虐无道。周王朝开国君王姬发。把他诛杀。由此看来。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现在跟主上同船的亲信。到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敌国。”
魏击懔然说:“我紧记你的话。”
这次著名的对话。《资治通鉴》之所以要写得这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因为这五个字:“领导人品德”。
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兴亡。原因有很多。绝对不是一个问题导致的。但历史书总是喜欢在这时说某一个点。那时又说另外一个点。让我们鲜有全局观。
不过。我们还是从“领导人品德”这五个字说起吧。
▲战国游戏画面▲
领导人品德
关于领导人的品德。对不同的时期。古人的评价并不完全一样。在战火纷飞。各国都图强争霸的战国时期。领导人的才能主要体现在能以权势来驾驶人才、以信誉来团结人才、以赏罚来使用人才。
所以。前提是要有人才。
能吸引和任用人才。就是那个时期领导人最好的品德了。
史书上是这么说的。我们就这么来看吧。
楚国在用人方面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从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开始。看看楚国直到被秦国灭了。都有些什么人才:
楚顷襄王手下的大臣。只有这么几个:子兰。子椒。子晰、昭雎。州侯。悼齿。景阳。景差。昭常。昭奇。屈景。庄辛。这些人中。朋友们认识几个?
在《史记 楚世家》里。从前298年到前223年。上面的人出现的也就只有一个景阳(前255年。声东击西救了燕国)。
而后。在《史记 楚世家》里出现的能人也就只有两个:春申君黄歇(前238年被李园杀)和
项燕(前223年。被秦杀)。
说实在的。单从数量来看。楚国也是够寒酸的。没有人才。只能等死。就象后来三国时期的蜀国一样。
人才的重要。难道楚国的历代国君都不知道吗?
当然不是!但是。知道又能怎么样?在那个时代。尤其战国后期。国君着实不大好做。
▲古楚王国城墙遗址▲
国君看起来“没有品德”的原因
吴起的话说得很对。可是。即使让他来做国君。也改变不了战国时期各国君“没有品德”的现象。因为。不是国君没有。而是国君没有办法有。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晋国去哪里了?公元前403年。魏、赵、韩直接就被称诸侯国了。其实周天子也不愿意给他们分封。因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僭越的行为。但周天子彼时已经无能为力。阻止不了三家的僭越行为。只好承认他们。至少还能得到一点三家的好处。
僭越。是混乱的原因。
所谓僭越。指超越本分行事。古时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尤其帝王)的名义或器物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下级享受了上级的头衔(名)、待遇(器)等等。
比如。诸侯国国君不能称“王”。楚国叫了。这就是僭越了名。
又比如。只有国君才能用的仪仗队。你卿大夫家用了。这就是僭越了器。
孔子说:“唯有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也就是说称呼与待遇。是上下有别的标志。不能乱。
但既然有别。下面的人总会想往上走的。也难怪老子会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可盗”。如果没有贵贱之分。人民也就不会去“盗”了。僭越就是“盗”。
有了向往。又有了实力。下面的人就会问:凭什么我们就不能享受上级的待遇?
问了。就会去行动了。世界不就开始乱套了。
是的。战国就是一个乱了套的世界。从乱套开始(三家分晋)。最后被收拾结束(秦统一)。
周王朝的分封制。是乱的根源。
分封制是这样的:
假设周天子的老婆生了三个儿子。那么长子(嫡长子)就是未来的天子。其它两个弟弟就只能被分封为诸侯国国君。如果周天子还有其它小老婆。也生了儿子。也只能被分封为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国君也是一样。嫡长子继任国君。其它儿子只能分一点土地。做卿大夫(小宗宗主)。卿大夫也还是一样。嫡长子可以接卿大夫(小宗宗主)位置。其余儿子就只能领一点点土地。做“士”。
这在周王朝开始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可是。几代人下来以后。土地不够分了。首先是“士”这一阶层。他们失去土地。就恨不得自己上面的卿大夫去侵占别宗的土地。于是他们大部分都去做了谋士。专门游说卿大夫使乱。卿大夫之间。为了自己这一宗能生存。没有办法。也只好大动干戈。互相兼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那个时代“士”的理想。可是。他们恰恰好就是乱世的始作俑者!
此时。国与国之间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国家能生存下来。需要更多的土地。于是也相互征伐。问题是。很多诸侯国国君对外作战都是依赖各卿大夫。久而久之。卿大夫的实力因不断的作战而强大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魏、赵、韩就是晋国原来的卿大夫家族。
于是。超级厉害的。就把国家分了。比如魏、赵、韩。还有的就自己直接取代了国君。如田代姜齐。至于实力还不够把国君家族搞下来的。就想办法把持朝政。
至于那些因“为什么你可以我就不可以?”、“我就看你不顺眼!”、“趁你病要你命”等等原因带来的国内纷乱。在战国后期。每天都在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只能更依赖卿大夫。没有卿大夫的支持。自己很有可能命都没了。不要说王位了。而每个卿大夫都只为自己家族着想。任用自己家族的人。国君根本无法去任用真正有能力的人。
楚国也一样。
▲战火纷飞的年代▲
为什么秦国能灭楚国?
道理很简单。秦国国内没有这些纷争。
秦国。从秦穆公年代开始就不鸟周天子制定的那一套什么“嫡长子”制。他们只信奉“谁行谁上”。所以。国家一直都控制在国君手里。
后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更是将国家攫取资源的能力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使得秦国国力强盛。政令直达全国每一个人民百姓。整个国家就象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就象2019年美国的科幻巨作《掠食城市》里的城市战车一样。碾压前行。所向披靡。
秦国“唯能力而用”的国情。更体现在秦国任用人才方面。从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虞国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到秦惠王时期的张仪(魏国人)、秦昭王时期的范睢(魏国人)。全部都是外国来的三无人员:无尊贵血统、无显赫政绩、无秦国为政的资历。这种现象在被卿大夫把持了的其它国家里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上面这些。都是“文”人。出谋划策的。
在武将这方面。秦国也不缺也人才。比如:樗里子(名疾。秦惠王的弟弟)、魏章(魏国人)、甘茂、司马错、白起、王龁、蒙骜(齐国人)、王翦、王贲(王翦之子)、李信等。
这些人。除了魏章、蒙骜之外。全是秦国人。这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秦本国厉害的武将如此之多?
道理也很简单。秦国没有文化啊。
秦国从秦穆公时期自我发展之后。一直往西扩张。不但掠夺了大片的土地、粮食矿产资源。还获得了大量优秀的兵源。而商鞅来了后。改变了秦国残留的周王朝的爵位世袭制。把“谁行谁上”演绎到了极致。秦国上下没几个文化人。秦国也不重视文化。于是大伙只好拼命立战功来获取国家奖励(爵位)。武将由此井喷而出。
秦国这台整齐划一的巨型机器。有命听令随的大量武将。再加上那些智谋层出不穷的外援谋士。内乱纷争的楚国以及其它五国。如何能不败?
......
以上各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
其他观点:
楚武王建立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县——权县。这是他在灭掉权国之后建立的。
因为权国地处荆门。正好卡住了鄂东铜源运往楚都丹阳的大动脉。为了保障铜料运输的安全。楚国才不得不灭权设县。可是对其他地方。楚国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吞并扩张的冲动了。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帅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随国。阖庐派使者赴随国索要楚王。随人答复说: 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不败。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 随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楚国有意留手。伴虎而眠的随国绝不可能苟延残喘。历世而不绝。
在《左传》名篇《季梁谏不追楚师》的一段楚武王时。想效法华夏古人与随国结联盟的故事。
因为楚国是汉水流域西边的大国。而随国是汉东诸姬之首。两个国家为了谁当南方大哥。展开了一场谈判。楚武王先派了薳章去谈判求和。而他在后方的瑕地等待谈判结果。当时随国也派少师主持和谈。
后来谈崩了。只好比拼武功看谁更厉害了。然而。楚国与随国比武的方式也很特别:要看谁在比武的过程中占据道德原则。以及谁用兵时候更有“民为神主”的不伤害平民百姓的理念谁赢。所谓的春秋风流。即是如此。远比战国的血腥来的温情陌陌。
双方的文臣武将都对各自的君王提出建议。怎么才能够既要占据“民为神主”的道德制高点获得民心。又要战胜对手。
那么。要占据“民为神主”的道德制高点。谁先动手就成了最关键。楚国的令尹斗伯比给楚武王出主意说:“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利用它的这种心态。引诱他先动手对楚国占据道德制高点有利。随国的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骄傲。”
楚武王说:“随国有一位高德之士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季梁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于是。楚武王按照斗伯比的办法。故意把军容弄得疲疲塌塌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国国君将要答应去追击楚军。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塌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君王何必急于从事?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大国君主失去道德沉溺于私欲。所谓道德制高点。就是民为神主。王所要做的一切都要想到对平民百姓有利。这就是民为神主。现在平民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我们的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道怎样行得通?”
随国国王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所谓“民为神主。就必须让君主看重平民百姓。君王在奉献祭品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只是说明平民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兴旺繁殖生长。在奉献黍稷的时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只是说明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好又清的美酒。’这只是说明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没有坏心眼。老百姓都和睦相处。用这些行为来致祭神明。让平民百姓有物质生活的满足虽然很好。但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想要有精神方面的得到尊重的依靠。君王一个人祭祀丰富。平民百姓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平民百姓需要的是个人的尊重。民为神主就在于在上位君主如果不尊重和体恤平民百姓。那么神明的主人平民百姓都会离他而去。君王姑且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指楚国)是最好的办法啊!”
于是随国君王听信季梁劝告。从而对内修明政治。对外与楚国缔结和约。修好结为盟国关系。两国此后形成了平等关系的联邦国。由此的影响力。此后又有很多南方小国加入进来。楚联邦国由此不断壮大。楚联邦于是就以大道逻辑原则的自由、平等、互利、博爱来形成凝聚力。用尊重个人的“民为神主”的精神信仰为纽带建立起贵族政治联合体。
在楚国几乎是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城邦的君主可以参与楚国议政。以楚国为宗主。但这些联邦国有保持相对独立自主。也就是自己有独立的经济、军事。还有相对独立风俗文化风俗和宗庙社稷制度。但楚国必须派遣大员去联邦国当总督搞监管。用楚国的公正法律制度去推行实施。以强化文明的进步的管理机制。在楚联邦制里的每个小邦国都有自治权。每个小邦国都行政管理独立、司法独立。国与国之间处于一种自由选择自由竞争互利互惠状态。
据统计。楚国最终有70多个封君贵族。等于楚国国内有70多个自主权力很大的封国。
春秋战国时期。君权隳毁。王纲解体。诸侯纷纷逾礼犯禁。攻强兼弱。这为楚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建立县制的国家。所谓“县”。义通于“悬”。也就是说治县的权力悬于国君之手。是不能经分封下派给卿大夫们的。
所以。楚国的政治特点。是贵族联合政治下的联邦制。
美国建国后。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钻研了美国的制度后。写了一本书。叫做《论美国民主》。在书里。这位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写道:
“ 没有人比我更赏识联邦制的优点。我认为。联邦制度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自由的强大组织形式之一。我真羡慕已经采用这个制度的国家的命运。但是。我又总是不敢相信。实行联邦的国家能够在力量相等的条件下。与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国进行长期的斗争。在我看来。一个国家面对欧洲的几个强大军事君主国而敢于将主权分成两个部分。简直就是放弃自己的政权。也许由此放弃自己的生存。使国家的名字不复存在。但新大陆的令人向往之处。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可见。联邦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于存在着权力的彼此制衡。所以难以生产暴君。民众处于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状态。然而。在力量相等的条件下。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军事强国。对于联邦制的国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楚国虽然地域很大。可是政府的行政组织能力很弱。所以。吴国能以五万吴越之众。一路破军杀将。攻下了楚国都城——楚国的制度打不起闪电战。
后来楚悼王时期。吴起相楚六年。开展了一场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结果楚悼王身死法灭。连吴起都被贵族反攻倒算被杀死了。此后。楚国就在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博弈中迎来了战国晚期。白起也是带着几万人马。一路杀向楚国都城。结果。楚国甚至都来不及反应。都城就丢了。
所以。楚国虽然地域广大。兵士众多。但是与秦国相比。楚王手中能够掌握的中央资源很有限。秦国在占据了巴蜀之后。不管从人力、物力、财力已经不弱于楚国。封地国君对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事情没有兴趣。除非打下来的地盘能够分给自己。
秦楚之争。所争的是政治制度。朝秦暮楚。说明的也是在大争之世。究竟选择哪种制度下。国家才能昌盛强大。历史也证明了。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中央集权更容易调动国家整体资源参与竞争。胜率更高。
这在如今的经济领域里。屡见不鲜。
其他观点:
秦灭楚国可以说是合理的。公元前223年。秦国一代名将王翦率60万大军捣碎楚国。从此。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辽阔。人才百出的强楚惨遭灭国。
春秋战国初期。周王朝摇摇欲坠。诸侯势力渐大。相互之间争做大哥。抢地盘。楚国先后吃掉了随、陈、蔡等一众小喽啰。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财主。土地面积那是相当的辽阔。
楚国人呢。一个个都天生叛逆。反叛意识极重。最为出名的就是楚国的第九个国主楚熊渠。此人不屑与中原各国“同流合污”(楚国地处古时偏远地区)。将他的三个宝贝儿子全部封王。后又撤掉二子和三子的王位。这就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祸根。楚熊渠归天后呢。三子因为对权力的欲望。弑兄代立为君。不过正是楚国人的叛逆精神才使得他们争强好胜。抢夺了大批土地。
秦国商鞅变法一直都被公认为是崛起的关键。而此时的楚国呢。任用了吴起试图变法。强大楚国。结果动了楚国贵族的蛋糕。导致变法失败。吴奇被弄死了。同时。齐国也在商鞅变法的数十年间。快速发展。齐秦两国。国力就此将楚国这个大财主狠狠的甩在了后面。
打倒楚国的最主要原因是。楚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成语“朝秦暮楚”。完美的阐述了楚国人的表里不一。试举几例啊
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纵横家:张仪。秦王派张仪去出使楚国。以达到让楚国和齐国决裂的目的。张仪给楚怀王说。秦国愿意以六百里地为好处。让楚国和齐国断绝外交。楚怀王答应了。事后。秦国却说只给楚国六里地。楚怀王大怒。攻打秦国。最后却战败了。还倒割了大批土地求和。
2.由于政治原因。秦国又想与楚国修好。派使者出使楚国。说愿意割地求和。楚怀王呢?那叫一个相当的逗。对张仪非常痛恨。不要土地。只要张仪。得到张仪后呢?一刀杀了就完了嘛。先把张仪关进“铁笼子里”。又不杀。后面又要重用张仪。把张仪当做座上宾。供起来。出使他国。
3.后来啊。楚国与齐国、韩国交好。结果呢。又来了一场背信弃义的好戏。因为美女和厚礼背地里。与秦国又勾搭上了。
楚国的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公元前302年秦、齐、韩、魏。攻打楚国。攻破楚国重丘。楚国从此没落。
楚国的灭亡可以说是相当的合理。弊端太多。导致成为众矢之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55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楚国,秦国,国君,国家,王朝,君王,平民百姓,僭越,联邦制,品德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首先说一下。到战国后期。秦楚两国的版图相差并不大。我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