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
原创

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

好文

热门回答:

阳历

就是“太阳历”。它的依据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二十四节气就是一种阳历。它依据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太阳变化而建立。体现了四季变化。从黄经0度起。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所处的位置就为一个节气。全年运行360°。共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2016年冬至在12月21日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算出来。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

阴历

就是“月亮历”。它的依据是月亮的圆缺盈亏。体现了月相变化。

无月为朔。满月为望。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就是一个月。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2.8秒。

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

但是。纯粹的阴历使用并不广泛。“伊斯兰历”就是一种纯阴历。这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变化。跟四季的吻合度比较低。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就跟公历差一个月。每年1月可能出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起来太麻烦。

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

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阳历和阴历。属于“阴阳合历”。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因此。我国古代把阳历中的四季变化和阴历中的月相变化相结合。创造了农历。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因此正如题主所说。两者吻合度很高。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通行公历有较大差距。

其他观点:

24节气和阳历、阴历的关系好比是阳历爸爸与阴历妈妈先后生育的24个子女的关系。古人利用“日晷”测量日影的长度。以确定“冬至”时刻的到来。这是中国人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创造的最原始的“太阳历”。一年大约为365.25日。古人在发明“太阳历”的同时。还依据月相的变化。发明了“太阴历”。算得月相的变化周期为29.5天。在划分月份的时候采用“定朔法”。就是只确定“朔日时刻”。“朔日”即为每月初一:该月份满30天。就是“大月”;该月只有29天。就是“小月”:连续两个大月或是连续两个小月也是属于正常的。“太阴历”规定12个月为一年。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平年天数大约为354天。古人利用“太阳历”来确定24节气的每一个“节点”;利用“太阴历”来确定每月的初一。因为“太阴历”年比“太阳历”年每年少大约11天左右。怎样解决这11天的误差呢?因为“太阴历”是以“月份”为整体的。是不能任意拆分和添加天数的!所以不能用每年“补加”11天的办法去解决。只能以“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即以“整月批发”的办法:十九年中分七次解决的办法处理误差。有“闰月”的年份实际月份是13个。天数大约384天。目前中国使用的历法叫作《时宪历》。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历法。1645年大清顺治朝颁布。《时宪历》已将“太阳历”与“西历”融为一体。称为“公历”。

其他观点: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们根据一年中日影在地上的长短变化确定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节气历。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历、太阴历关系紧密。在我国民间。节气历与阴阳历长期合起来使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影子在地上的长短变化规律确定下来的“节气历”。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办法。知道了表示冷热的夏至、冬至和表示四季的春分、秋分。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最初人们从观察“物候”入手。根据“物候”变化。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燕子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夏至来冬至去。青鸟立春来立夏去。丹鸟立秋来立冬去。

后来发现凭“物候”确定气候比较粗放。于是通过观测天象变化。找出星象与节气变化规律。如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变化规律:“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但用天象观测掌握气候仍缺乏准确性。到春秋时期。人们发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有关。人们在反复探索中。总结出土圭测影法确定节气。

最初。人们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冬至”。

随后。相继用土圭测影法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至此。“四立”、“两分”、“两至”八个节气正好将一年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

到秦汉时代。人们根据历年气候、天气、物候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又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通过几千年探索总结。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四季季节变化;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表示天气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表示农事及其它。

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的太阳历。形成于古埃及。是古埃及人根据天象中天狼星的出现规律与尼罗河水泛滥的日期规律推算确定的。

古埃及太阳历经过两次修改后。内容简洁。精度较高。符合天时。便于记忆。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古埃及太阳历也叫“公历”“阳历”。我国于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太阳历年平均长度为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我国古人创造的“节气历”。也是太阳历。与古埃及的太阳历并驾齐驱。夏朝时期。先民们观察日影变化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通过节气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为三百六十五至三百六十六天的论断。

我国节气历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制定。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十五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十二个月。它勾画出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可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创建的中国式太阳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它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二十九天半。

阴历一年十二个月。单月是大月。三十天。双月是小月。二十九天。十二个朔望月共为三百五十四天至三百六十七天。所以阴历通过安排“闰年”使之与月相步调基本一致。月亮绕地球运转和地球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动。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因此也通过大月和小月来调整。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长期两种历法并用。节气历用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阴历主要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直到今天。我国民间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并用。

测日影的土圭

总之。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历、太阴历是紧密联系的。我国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相差1~2天。

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同一节气日变动很大。有的相差十多天甚至二十多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如立春节气。阳历中均是二月四日。而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所以。出现农历全年没有立春节气的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归属感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21:50

    节气,太阳历,阴历,太阴历,二十四,阳历,月相,日影,朔日,月亮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21:5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21:50

    阳历就是“太阳历”。它的依据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