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原创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原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首《五律》。描写的是春山月夜郊游。乐而忘归的逸兴。

一、作者简介

于良史的生卒年代不详。其籍贯和身世也难以查考。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曾作过侍御史。追随“大历十才子”。他的诗清雅。工于形似。也有不少描写风景的好句子。《全唐诗》中收集了他七首诗。《春山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原诗如下: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椈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词语赏析:

“胜事”。美事。

“深”。指深深掩隐。

三、试译如下:

春天夜里在山林游玩。

有很多美丽的景和物。

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

一直玩到了深深夜晚。

连回家这事都忘记了。

在这时候用你的双手。

捧一捧清澈的山泉水。

那轮晶莹剔透的月影。

便在你手中轻柔依偎。

抚摸一簇鲜艳的山花。

衣衫沾满浓郁的芳菲。

春游的雅兴十分浓烈。

哪管它路途是远是近。

已经到该回家的时候。

可怜惜这芳菲的花草。

她却让我百般地沉醉。

懵然间从远处夜风中。

传来一阵悠荡的钟声。

放眼远处的楼台琼阁。

深深地掩入在山林里。

一片朦朦胧胧的黛翠。

四、赏析

这首诗题目本来就富于强烈的诗意。诗人用淡雅的笔触。意境幽深地描写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读者含情地在吟咏中。浓浓的芳菲香气四溢。这时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儿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这时只觉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听到暮钟悠悠地传来。远处的楼台琼阁依稀。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夜景色。让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本诗的警句。将月“捧在手中”。是视角的虚幻。“弄花”而“香满衣”则是嗅觉之感。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幻一真。人情物态两相交融。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第二联的“掬”、“弄”二字在诗中特别传神。是此诗的精妙锤炼的精华。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深厚。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者从亲身感受春山夜景。创作出这篇《五律》诗。是从实践中而得来。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创作。因此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向往这春山的夜景。

作者从郊游春山夜晚表达出祖国山河的多彩和壮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观点: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表达了诗人醉心于自然景物。物我两忘的心境。惜春惜时的人生之态。又仿佛是对心中女子可爱之处的回忆与描摹。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与篇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动人诗句分不开的。

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于良史非常善于写五言诗。其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 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闲居寄 薛据》)。而这首《春山夜月》更是其成名之作。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首联即破题。总揽全诗意境。“春山”和“夜”点明了本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

开头这两句 。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也对作者的行为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 “胜事”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而以下的六句。都是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那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个“胜”字展现得淋漓尽致。“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兴起忘我。乐山近水。天然偶成。

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

“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更有“掬”字 、“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且这两句形成了本诗的高潮。为接下去的诗句淡去涟漪做足了心情。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一步一醉。一举一顾。面对无限春色。怅然若失“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那管山水远近?欲去还回。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我不仅怀疑。这么女性化、细微的、敏感的诗句。定是有一位女子在侧。或者心中的女子又以神秘的方式来云雨。让诗人无忘春山?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欲去”如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之际。夜风送来了悠悠的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掩映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处。由声音引出楼台。声色并作。以动衬静。虽是远景。但仍然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既照应首联的“多胜事”。又同颔、颈两联中近观的感受相对照。描绘了春山的恬静幽美。

这两句。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那南面的钟声。难道不是催促诗人的信号吗?让诗人与相恋的女子只能隔离翠微深处。

整首诗清淡闲雅。超凡脱俗。特别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即是实景。又是描摹。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娴静的女子在爱人身边调皮的神态。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就是诗人的内心深处的寄盼。

其他观点:

谢邀。

这两句诗是唐人于良史的诗句。于良史约天宝末年踏上仕途。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全诗如下: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起始句总领全文。写山中的景色欲人使人留连忘返。说明游玩至夜间的原因。为下文作了铺垫。颔联写了山中夜景图。夜幕降临。月亮高挂玉盘。越来越明亮。诗人捧起山中清冽的泉水时。月亮也映照在水里。月光在手心游移。好象手中也捧着月亮;山路两旁一树树繁花。香气诱人。诗人轻柔抚过花朵。花香已沾满了衣服。轻柔的月光和山林花的清香让人觉得身临仙境之感。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又照应了“夜″的起始句。

颈联写诗人留连山中美景。就不计回家路的远近。一步一回头。依依惜别山中的花草树木清泉。

尾联。诗人听到南方传来悠远的钟声。将视线投向远方。向南望去。只见楼台掩映在山色之中。隐约朦胧。

此诗描绘了春山优美的景色。语言清新。情感真挚。风格淡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月夜春山美景的喜爱和留恋。

个人肤浅理解。学习而已。参考文献《唐诗o宋词鉴赏》。致谢编者。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苏梦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0:54

    水月,春山,诗人,花香,楼台,芳菲,翠微,在手,山中,两句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0:54

    没想到大家都对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0:5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原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