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
原创

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

好文

热门回答:

300元的酒店房间。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如今还要“货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实“坑人新骗术”。近日。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起关注。记者梳理了一下网友评论发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有专家表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则是一个平台的悲哀。(3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在大数据这样一个当红概念之下。我们享受其所带来的“精准”便利。自然也要承受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前。被各方讨论最多的就是技术赋能之下个人隐私的让渡。即随着我们对技术的依赖增强。我们将有太多秘密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喜欢吃什么。爱去哪逛街。每个月收支状况如何……这些都可以被绘成图。然后成为互联网公司更进一步精准营销的技术支撑。这一点几乎不用怀疑。正如有专家所言。大数据只存储不分析变不了现。相当于“只买米不做饭”。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对企业用户大数据是比其他东西更重要的资产。

当然。我们也不用妖魔化这种操作模式。毕竟大数据战略已逐步证明符合人类世界的发展趋势。数据的广泛采集和精准分析。对效率的带动在很多领域十分明显。不过。就目前网友曝光的情况看。一些尝到甜头的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入歧途。即用大数据找的不是更隐秘、更刚需的用户诉求。而是快速掘金的漏洞。同样的房间。对消费能力低的人要价300元。对消费能力高的人要价380元。就表明一些企业更想做的还是挣快钱。而非寻找算法技术和用户诉求的有效结合点。让这套生意经走得更长久。事实上。后者不仅更为合规。同时也是更大的生意。

针对这一问题。仅仅批判是没有用的。并且随着消费者对个别平台的依赖性增强。站在人性的角度。这些平台恐怕只会更放肆。其实。随着供求关系等状况的变化。商家调价本身无可厚非。符合经济学常识。而租住酒店、打网约车等新业态当中的消费行为。也不同于其他零售品。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价格。问题在于。对于不同门类的商品。价格浮动的空间是多少。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互联网平台又是否完全接受物价等部门的日常监管。还是存在灰色空间。此一时彼一时。可以随心所欲。一句话。光靠企业自觉是奢望。外部监管对算法的约束得跟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不能对平台的算法太过自信。以为不同时段、对不同人所展现出来的价格差异完全是算法使然。或许。有些差异正是算法不成熟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最佳消费策略还是货比三家。以此不仅能有效预防被“杀熟”。说不定还能找到平台的漏洞。找到超出预期的低价呢。作者:小指

其他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张弩认为:

现在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大数据分析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制掌握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首先要说明。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运用工具的人不能仅靠道德来进行约束。必须要用制度和监管来制约大数据的滥用。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对此有网友戏称。“应该都是佛系公司吧。都不‘杀生’的”。

而这并非单一偶然的事件。像通讯、购物、娱乐、住宿、出行等日常消费的在线服务都有存在类似情况。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

这背后。是将目标集中在同一商品中的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差异化。将同一商品已不同价格展现给不同消费者。获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价格歧视”。

而这样的价格歧视为什么会在现在环境中频繁出现。是因为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将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场景精准刻画。从而在部分用户形成路径、场景依赖的情况下。利用老顾客对平台的信任。针对一些价格不敏感的老用户提供更高价格的服务。这根本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而部分公司“杀熟”的行为。其实只能在短期获得一些超额收益。但一旦用户反应过来。了解了事实真相。对于平台的信任将不复存在。而且将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的影响。杜绝这样的现象。一是需要对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监管。不能将大数据技术放在一个“黑盒子”里面操作。而要让技术透明化。而这需要有相关管理机构出台细致的监管政策。二是要对出现类似情况的平台给予严厉处罚。因为从滥用用户数据涉嫌价格角度。有关公司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他观点:

笔者今天早上在朋友圈看到的这则新闻。当时还和同事讨论了这个话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过去一些难解之事也有了答案!

事情起因

最近。一位昵称为“廖师傅廖师傅”的网友在某博上发帖。讲述自己被网络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原来。这位网友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预订某特定酒店的房间。房费长年维持在380元到400元这个区间。一次。他偶然从酒店前台了解到。该酒店淡季和旺季价格是不同的。淡季的价格在300元左右。于是。这位网友用朋友的账号登录该旅行服务网站。发现该酒店价格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价格还是380元。

数据分析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网络在给大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分析我们的行为。我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某件商品上的逗留时间。购买过哪些商品。都会留下蛛丝马迹。“大数据”就是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起来。勾勒出完整的轮廓。所以有人戏言:瞒得了枕边人。瞒不过“大数据”!

个人遭遇

笔者喜欢在某网络平台购物。由于是江浙沪地区。一般头天下单。第二天就能收到货。省却逛超市选购、排队付账之苦。但是笔者在购物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家中有小宝宝。经常购买奶粉。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笔者购买一段奶粉时。二段、三段都有促销活动。唯独一段没有。等到宝宝大了一些。购买二段奶粉时。一段、三段有促销活动。二段又没有了促销活动。反正笔者买什么商品。什么商品就没有促销活动。笔者也曾跟妻子谈起过这件事。觉得此事不正常。

笔者不是“程序猿”。不懂什么大数据。平时也就是上上网。玩玩头条。发发文章。但是看了这篇报道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购物平台的差异化价格展示。每个人看到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 经此一事。笔者对某网络购物平台顿生反感。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如果失去了“诚信”。这样的企业也是走不远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只求﹂份安宁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6:06

    数据,价格,平台,互联网,笔者,网友,用户,在线,的人,酒店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6:06

    没想到大家都对互联网公司用大数据“杀熟”,老用户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对此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6:06

    300元的酒店房间。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如今还要“货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实“坑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