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鹦鹉螺被称为“海中活化石”。因为它保存着非常原始的特征。而它的近亲们早已经灭绝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鹦鹉螺实际上属于鹦鹉螺目-鹦鹉螺科下的鹦鹉螺属(Nautilus)。在分类上属于曾经非常繁荣的鹦鹉螺亚纲。
图注:聚集在一起的鹦鹉螺。图片来自网络
鹦鹉螺亚纲在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已经出现。其最早的成员是短棒角石(Plectronoceras)。实际上。最早的鹦鹉螺外壳并不是螺旋形的。而是直的。比如著名的房角石(Cameroceras)。这种生活在奥陶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体长可以达到近10米。非常巨大!
图注:鹦鹉螺亚纲最早成员——短棒角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巨大的房角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鹦鹉螺亚纲的演化方向。图片来自网络
鹦鹉螺亚纲是一个曾经非常繁荣。而且非常长寿的家族。仅仅是我们人类目前从化石中鉴别出来的种类就超过了2500种。它们的确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并且成功的生活到了今天。不过今天地球上生活的鹦鹉螺只有2属6个种。不仅有我们常说的鹦鹉螺属。还有异鹦鹉螺属(Allonautilus)
今天我们所说的鹦鹉螺并不是亿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的非常古老的物种。它们出现时间大概是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不过4000万年对于人类已经非常漫长了。
今天的鹦鹉螺仅仅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海域。其标志性的螺旋形盘卷外壳非常具有代表性。
图注:鹦鹉螺的外壳。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由于鹦鹉螺独特神奇的外壳。使其成为捕捞和销售的对象。每年依然有大量的鹦鹉螺被捕获销售。在我国。鹦鹉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限制出售的。
鹦鹉螺会不会在所谓的“第六次大灭绝”中消失完全取决于我们人类怎么做。由于我们人类的捕捞。已经造成了鹦鹉螺种群数量的下降。如果想让鹦鹉螺继续生活在地球之上。我们应该减少和限制对鹦鹉螺的捕捞。大家也不去购买鹦鹉螺制品。
图注:在当地出售的鹦鹉螺外壳。图片来自网络
鹦鹉螺能否逃过灭绝。完全取决于我们人类怎样做。我们已经导致了许多动物消失。希望鹦鹉螺不会是下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他观点:
鹦鹉螺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幸存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五次大灭绝都是怎么回事。看看鹦鹉螺都经历过哪些考验。
第四次大灭绝事件是1.95亿年前的三叠纪大灭绝。与第三次灭绝事件类似。它表现出来的现象也是严重的海水缺氧。
第六次物种灭绝事件正在发生。它是人类活动引发的。对鹦鹉螺来说。人类的猎捕、海水富营养化和海水酸化都是致命打击。随便一个都能让本已稀少的鹦鹉螺彻底绝迹。不幸的是。这些情况都在发生。
所以。鹦鹉螺灭绝与否的关键是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停止捕捞和交易、减少排污、扭转海洋酸化趋势。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大自然。才能在自救的同时救它们。否则。鹦鹉螺躲不过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不过鹦鹉螺并不害怕灭绝——毕竟有人类和地球80%以上的物种给它们陪葬呢。
其他观点:
这个很难说。这要看第六次大灭绝的性质是什么样的。影响范围有多大。
灭绝的性质是指:是属于什么样的大灭绝。或者由什么原因导致的。例如:小行星?海退事件?气候变暖?
影响范围有多大是指:灭绝事件是局限在局域的还是全球的?是局限于陆地的还是海陆都受到影响的。
先来看看鹦鹉螺“游过”的这几次大灭绝
鹦鹉螺最早出现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而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鹦鹉螺都经历过了。居然能够幸存到现在。难怪被称为“活化石”啊!
上图:地球上的5+1次大灭绝事件时间线和原因。
4.45亿年前。奥陶纪末大灭绝(60-70%物种灭绝)。可能的原因是强烈的冰川时期来临;
3.75-3.6亿年前。泥盆纪末大灭绝(75%物种灭绝)。可能的原因是氧气含量急剧下降;
2.52亿年前。二叠纪末大灭绝(95%物种灭绝)。可能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和剧烈的火山活动;
2.00亿年前。三叠纪末大灭绝(70-80%物种灭绝)。可能的原因是巨型火山喷发和小行星撞击;
0.66亿年前。白垩纪末大灭绝(75%物种灭绝)。可能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
正在进行中(??%物种灭绝)。可能的原因是人类……
全球变冷封冻、氧气含量下降、多次小行星撞击和火山喷发都没有灭绝鹦鹉螺。这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个跟鹦鹉螺生存的环境有关。
鹦鹉螺的适应能力
水压的适应
鹦鹉螺生活在海平面以100米以下(最深可达760米)处的珊瑚坡上。这个深度范围水压在10~76个大气压之间。深度悦深。猎食者越少。再加之鹦鹉螺有坚硬的壳保护。因此即便它行动缓慢但实际上很少遭遇敌手。
上图:鹦鹉螺的解剖结构。非常有特色的是其壳里面的气室(通常充满了氮气)。其中气体可经由中间的导管由鹦鹉螺自行控制来操控沉浮。
气室的存在使得鹦鹉螺可以在一个相当大的深度范围内活动并且不用花太大的能量来下潜。这是它的优势之一。鹦鹉螺的游泳速度不如现代章鱼、鱿鱼等头足纲动物。但鹦鹉螺潜水的能量消耗远低于其近亲。这或许是一种生存优势。而坚硬的壳也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
据研究发现。鹦鹉螺对于水压的变化有惊人的适应力。它可以忍受高达80个大气压差的变化而安然无恙。不像很多深水软体动物和鱼类。如果捕上海面通常会失压而死去。但鹦鹉螺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从800米捞到海面之后再放到水里它们也能够好好的。看来鹦鹉螺真的是比较皮实。因此才跨越了五次大灭绝活到今天。
食物
鹦鹉螺不像它们的头足纲近亲。很少主动出击捕捉猎物。它们基本上是食腐者。吃从上方掉落的各种海洋生物的实体或食物残渣。这样的生活的风险和成本都比较低。尤其是当灭绝来临的时候。食物会变得更丰富。难怪这种坐吃等死的生物5亿年来一直没怎么进化。要知道鹦鹉螺的寿命也很长。最长可达20年。是头足纲当中寿命最长的。
智力
曾有研究认为鹦鹉螺智力不佳。因为它们的大脑与现代头足纲动物相比似乎要简单一些。但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鹦鹉螺的智力也没有想象地那么差。它们的长期和短期记忆都不错。只是比乌贼、章鱼等略迟钝了点。因为头足纲的神经系统跟脊椎动物不大一样。他们神经系统可能并不完全集中在大脑。因此不能简单用脊椎动物的标准去衡量。当然。这个跟它们相对“佛系”的性情也有关系(显得智力不高。但其实可能并不是看到的那么不堪)。
第六次大灭绝——人类对鹦鹉螺的威胁
上图:被人类制作成精美工艺品的鹦鹉螺壳。
但是因为鹦鹉螺的繁殖需要在数个大气压的水中进行。因此非常难以人工养殖。加之其较长的寿命。漫长的生长期。缓慢的游速。很容易被捕捉。从而容易因为种群数量下降而面临灭绝的威胁。虽然目前出产鹦鹉螺的主要国家以及立法保护。但是鹦鹉螺壳仍然在市场上大肆售卖。尤其是在亚洲。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显然人类的需求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除此之外。人类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变暖以及海水酸化也威胁着鹦鹉螺的生存。海水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得鹦鹉螺等海洋软体动物难以形成足够坚硬的外壳。这将削弱它们的自我防御能力。
最后。至少可以庆幸的是鹦鹉螺还没有登上人类吃货的菜单。这算是不幸中的一个侥幸(但估计也有不少没品尝过世界的好事者在谋划这个事吧——人类的好奇心最终杀死的是可能是自己)。
总结
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的性质与之前几次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是一次因地球顶级主导生物对其他生物的绝对优势所造成。这种顶级主导生物对自然生物资源的需求逐渐逼近极限。已经使得不少无法平衡种群数量的物种灭绝。而且这次正在发生的大灭绝的范围也是全球性的——自197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消灭了全球大约60%的动物种群。其中不少直接灭绝。
虽说目前我们很难断定。鹦鹉螺这种美丽而古老的生物是否能够再次躲过这一次灭绝。但其前途堪忧。气候变化加上人类的滥捕。任意一条都可能断送这个物种的未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61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鹦鹉螺,物种,人类,大灭绝,的是,年前,原因,小行星,事件,外壳
没想到大家都对前五次物种灭绝已经过去,鹦鹉螺会在第六次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鹦鹉螺被称为“海中活化石”。因为它保存着非常原始的特征。而它的近亲们早已经灭绝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鹦鹉螺实际上属于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