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也可以这样理解。
南《楚辞》的出现是北《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大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
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诗经》和《楚辞》。史上习惯以“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将类于《楚辞》的诗歌称为“骚体”)代表《楚辞》。常是
“风”、“骚”并称。或合称“风骚”。
须知道。《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联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后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其他观点:
北《诗经》南《楚辞》并称“风骚”。哪个对后世更有影响力?这个问题(忞白)来为您回答。
首先我们了解《诗经》和《楚辞》两部诗歌总集的内容以及成就。其次才能了解哪个对后世更有影响力。最后进行总结。
题主您好:
其实《诗经》和《楚辞》对后世的诗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诗经》率先问世。它记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风》、《雅》、《颂》。其中《风》为十五国的“国风”。记录了民间的风俗;《雅》分为(大、小)雅。是王城周边地域的正乐;《颂》又分为(周、鲁、商)颂。是宗庙等大型祭祀活动的诗歌。
随后《楚辞》问世于西汉初期。这部诗歌总集我们都很熟悉。它主要是以屈原作品为主。但也有宋玉。以及汉代东方朔等人的作品。不过其风格也有“屈赋”的形式。如同《楚辞》的名字一样。它的内容运用了当时楚地的文化。以及方言声韵等。有一种独特的地方气息。
这两部诗歌总集还有两大不同特点。《诗经》中一部分记录百姓的生活习俗。以及当时奴隶社会的历史面貌。且每一篇作品并无指定的作者。而《楚辞》主要以个人的作品为主。吸纳了楚国当地的民歌精髓。属于当时前所未有的新型诗歌。
因为《诗经》中以记录“国风”的《风》为代表。是“现实主义”精神。《楚辞》中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所以它们并称为“风骚”。而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了解《诗经》的内容以及成就
内容简述
可以说《诗经》中《风》的部分。占比整部作品最多。而且这一部分体现了民间的真实面貌。不乏有一些(婚恋、讽怨、农作、征役)诗歌。《风》也可以说是《诗经》中的精髓。“画龙点睛”之笔。而《雅》这部分。多数为王城周边地域那些士大夫、贵族所作的正乐。是在宴会上体现的诗歌。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而《颂》就略显高级。除有祭祀活动能够用到。还记录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记录。在《左传》中有记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可见祭祀活动对于当时国家的重要性。
从这些不难看出。其实《诗经》更像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史书”。上到国家下到百姓的面貌。有一种穿越历史的即视感。
主要成就
第一。(忞白)认为还是最主要的那一点。《诗经》是“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中记录百姓劳作、婚恋等;贵族、士大夫宴请等;或是国家祭祀等诗歌。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和感受。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时。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什么意思呢?意思为文章应以时事而作。诗歌应该以现实为主去创作。所以这是《诗经》对后世诗歌“现实主义”的一种成就。
第二。《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点以“赋”的手法来叙事描述。达到议论抒情。属于《诗经》中的情感所在。第二点以“比”的手法来比喻事物的多种多样。第三点就是以“兴”的手法来托物起兴。意思是说在诗歌开篇。用这种写作手法来引出下文。
第三。(忞白)认为《诗经》中以每句4字的句式体现。比较灵活。更容易传唱。最重要的是方便记忆。毕竟在当时的诗歌。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体现。
了解《楚辞》的内容以及成就
内容简述
因为春秋战国以来。楚国一直处于独立的状态。在《楚辞》中。它的内容主要以楚国的地方文化为主体。包括了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成为了《楚辞》产生的基础。《楚辞》的表现手法。深受楚国的民歌影响。不乏受到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也就是民间的祭祀活动。其中《楚辞·九歌》有记“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意思为作歌舞和音乐用来取悦诸神。这种方式略有原始的气息。
我们读过《楚辞》或是屈原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其中有些句式的结尾都有“兮”或“思”的语气助词。这也形成了《楚辞》的一种风格。而且《楚辞》中的诗歌。打破了《诗经》中以每句4字的形式。采取了三言或八言那种“错乱不齐”的句式。其实这也属于挣脱传统诗歌句式的“束缚”。这种文章的形式会变得多样化。也能将情感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成就
其实《楚辞》的主要成就还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并且屈原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忞白)认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说《诗经》是一种“大合唱”的形式。也许以个人作品为主的《楚辞》就是一种“独唱”的形式。尤其是屈原对后世诗歌的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被后世称为“中华诗祖”。
屈原的文学作品。以及他个人爱国精神。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巨大。在《楚辞·离骚》中就有许多体现屈原爱国主义的诗句。他对当时那种政治黑暗。宁死不屈。一直坚定自己心中理想。大胆进行批判。并且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为屈原立传。这不只是对屈原个人的能力肯定。更是对屈原在历史地位的认可。
结语:
(忞白)认为《诗经》和《楚辞》这两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作影响都是巨大的。毕竟是诗歌界的“鼻祖”。但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针对后世的“现实主义”诗作。那也许是《诗经》的影响力较大;如果是“浪漫主义”的诗作。或许是《楚辞》的影响力较大。但是我们没有确切的依据证明谁“更”有影响力。
这让我想到了唐朝的两位重量级诗人。一位是“现实主义”的杜甫。另一位是“浪漫主义”的李白。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并且在(忞白)看来他们就好像对应着《诗经》和《楚辞》的风格。也不能完全说哪一位诗人对后世“更”有影响力。
因为我比较喜欢诗词。所以这两部诗歌总集我都很喜欢。如果要选择一部对我影响力较大的。那就是《诗经》。因为读它会有一种“史书”的即视感。就像是讲故事一样。
以上纯是(忞白)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我是热爱历史文化的忞白。
欢迎大家关注忞白:愿君来此观文史。不虚此行不负时。与君谈论文章事。聊遍所闻和所知。
其他观点:
《诗经》和《楚辞》虽然一直并称。但在影响力上却有所差异。
《诗经》对于后世的影响力明显要大于《楚辞》。这无关后来人的偏向。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依据。
《楚辞》须与屈原分开来看。因地域限制失传已久
很多人知道《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有确切的一本书。但可能误以为“楚辞”是屈原等人作品的名称。将其当做一种特殊体裁的文学作品。
其实不然。《楚辞》也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和《诗经》一样。
《楚辞》成书在于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以及汉朝东方朔、王褒等人的作品集结成册。定名为《楚辞》;后来王逸又把自己创作的《九思》增补进去。形成了一共收录十七篇作品的通行本《楚辞》。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模仿屈原、宋玉等人的风格。实际上是模仿楚地民歌。
所以。《楚辞》的特征被定义为: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也就是。“楚辞”形成的其实只是“楚地”一隅的文学。所有内容都和“楚地”风貌相关。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那就是“楚辞”随着楚文化的消亡而失传了。
“楚辞”在何时失传的。这一点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最晚在汉武帝时期会的人已经不多了。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做“朱买臣”的人。就是“覆水难收”故事的主人公。李白也曾经写诗说“会稽愚妇轻买臣”。他的成名就是因为不仅能解楚辞。还会用楚语来读。
这种能力在当时是非常稀有的。所以可以认定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能真正看得懂楚辞中的风物以及能用正宗的楚地方言读“楚辞”的人已经非常少了。
而自朱买臣之后。再没有记载哪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既然“楚辞”的真正内涵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濒临失传。那么西汉末年才成书的《楚辞》中所收录的作品。除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之外。其余都只是在形式上进行的模仿而已。
这也就导致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后世几乎没有人能证明自己读得懂楚辞。对于“楚辞”当中的很多发音、名物都解释不了。
因为这些都和“楚地”有关。“楚语”、“楚声”失传。“楚物”不知具体。“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断层。以至于对“楚辞”当中的事物无法得到确切的解释。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屈原《离骚》这部作品。“离骚”到底是指什么涵义。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古今各家争得面红耳赤。其实都是猜的。既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也没有办法证明别人是错的。
所以。对于“楚辞”。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注解往往是汉代人所作。即使在南宋以及近代以来的关于《楚辞》的著作。其所依据的条目基本也都是汉朝人的著述。
我们今天说“楚辞”当中所蕴藏的各种情怀。其实是屈原的情怀。
因为《楚辞》当中所收录的大部分都是屈原的作品。既然读不懂“楚文化”。那么至少读得懂屈原。所以一般就将其中所谓的浪漫主义(这种分类方式根本不适用中国传统文学)、爱国情怀认为是“楚辞”的特性。其实不是。
这些都是屈原个人的人格魅力所致。人们有意无意间将屈原和楚辞画了等号。但实际上二者应该分开看待。
而从文学作品的数量来说。骚体在汉代曾经有过短暂的较为辉煌的时期。但迅速没落。在后世里几乎已经见不到了。“骚体赋”、“骚体诗”在本质上和《离骚》相距很远。根本算不上同一种体裁。
也就是说。“楚辞”对于后世的影响其实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真正的影响是屈原个人的情怀所带来的。
《诗经》所立下的“言志”传统。贯穿了所有古典诗歌作品
《楚辞》是楚地特色的文学作品。但《诗经》是全国性的诗歌样本。所以。随着“楚文化”逐渐消失。“楚辞”的内涵也逐渐不明朗。但《诗经》却一直很完整地流传下来。
这也和其作为儒家经典有关。解诗者的流派都有完整的传承。几乎没有出现断层现象。
从作品来看。《诗经》当中主要是四言居多。偶有杂言。
这一形式也是贯穿着整部中国文学史的。
无论后世五言、七言如何兴盛。四言诗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并且其地位一点都不低。
比如说晋代。从汉朝逐渐发展的五言作品是主流。但嵇康等名士同样也会做四言诗。著名的“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经常被人称道。即使到了晋末。陶渊明同样做了大量的四言诗歌。
而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里。“四言诗”还是首选。其继承的是《诗经》当中的“雅颂”传统。
作为《诗经》最为著名的一部分。当属十五国风。也就是所谓的“风诗”。
“风诗”所形成的“言志”、“美刺”等等文学传统。历来是“诗”这一体裁最为重要的部分。一首诗可以没有让人赞叹的语言。也可以没有让人称道的结构。但唯独少不了作者的“情志”。
“诗以言志”。是贯穿了整部中国传统文学史的重要线索。
而其中的“美刺”精神。直接影响了之后汉乐府诗歌的形成。也影响了杜甫、白居易等新乐府的出现。甚至一些通俗娱乐之作的“词”、“曲”之中。同样有这种“言志”、“美刺”的影子。
总而言之。在古代。所有写诗的人都必须熟悉《诗经》。否则其作品是得不到真传和不能被社会认可的。
除了在内涵上有重大影响之外。《诗经》还对作品的形式以及民族审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如果去看《诗经》当中的具体作品。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三章”。即全诗的讲述是分作三个部分的。
这就是所谓的“一唱三叹”。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余光中的《乡愁》传入大陆之后。被很多现代诗人所推崇。但却遭到了很多传统文学者的诟病。认为其模仿传统文学的内涵。却“画虎类犬”。
《乡愁》分为四章。首先打破的就是“一唱三叹”的传统。这种变动其实并不成功。因为四章的结构显得有点啰嗦。不太协调。
而其内涵来说。诗人主旨表现爱国情怀。将乡愁比作一湾浅浅的海峡。虽说比较精巧。但和上文的“生离死别”来比。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突出。这种升华主题的方式非常生硬。
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作为“孝道”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它的分量和“爱国”相比其实差别并不大。“忠孝”二事一直是国人所看重的。所以由“孝道”推进为“爱国情怀”。这期间的对比并不鲜明。
所以说。如果抛开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作者情怀。这篇作品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这就是《诗经》在结构上所树立的“一唱三叹”传统。对于我们民族的审美倾向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塑造作用。
两相对比。《诗经》和《楚辞》虽然同为影响力深厚的文学作品。但真正对比起来却也有不同。
在文学地位来说。《诗经》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而《楚辞》是掺杂了屈原等作家的个人事迹;
从文学本身来说。《诗经》的影响一直持续了下去。而《楚辞》其实早已失传。其影响并不是本身作品所带来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182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楚辞,诗经,屈原,诗歌,后世,作品,总集,楚国,现实主义,影响力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诗经》南《楚辞》并称“风骚”,哪个对后世更有影响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也可以这样理解。南《楚辞》的出现是北《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