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对应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谋?
原创

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对应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谋?

好文

热门回答:

苍茫大地先讲李世民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战役。就暗合《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以逸待劳》。

李世民是被主席称为帝王中最能打仗的军事奇才。甚至连他喜欢的太祖朱元璋也排在世民之下。

《三十六计》有云: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意即:迫使敌人处于窘迫的境地。而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互相转化的道理。实行积极的防御。逐渐地消耗、疲惫敌军。使他由强变弱。我方则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孙子.虚实篇》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李世民从固本强根的战略出发。首选打击目标是割据长安西北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氏以金城(兰州)为基地。割西北。称秦帝。野心大。实力强。拥兵三十万。将图长安。给大唐构成严重威胁。

武德元年五月。李渊称帝。六月。薛举挥师泾州。李渊任李世民为帅。刘文静为行军长史。殷开山为行军司马。迎战。七月。薛举进逼高墌(甘肃宁县南)。世民军与之对峙。世民估计薛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意在速战。他决意采取司马懿斗孔明战法:深沟壁垒。以疲敌师。不巧世民得疟疾。只得将帅印交刘、殷。反复叮咛“不要速战。薛军粮尽可图\"。可刘文静、殷开山轻敌冒进。浅水原(甘肃开武县境)一战。唐十折五六。折三员战将。失高墌城。

薛氏父子趁胜追击。想一举灭唐。薛举进军途中得病死了。薛仁杲接班。出兵围泾州、攻陇州。唐都长安危矣!李世民奉旨迎击!

唐军进高墌。薛部宗罗睺率军叫阵。诸将请战。世民高挂免战牌。世民这一“耗\"字诀很快见效。薛军中缺粮、锐气大减、内讧顿起…双方对峙六十天。薛仁杲军粮奇缺。军心动摇。内史令翟长孙、部将梁胡郎首举叛旗降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仁杲妹夫左仆射钟俱仇也降唐。世民见良辰吉时已到。下令出战。

他下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安营下寨。以诱敌军。宗罗睺率所有精锐趁“隙\"进攻。梁实居险不出。宗部极其疲弊。世民见战机成熟。令右武侯大将军庞玉陈兵浅水原之南。以诱宗罗睺;世民亲率大军兵出浅水原之北。两路夹击。宗罗睺措手不及。如待宰羔羊。世民率数十名骁勇骑手闪击敌阵。搅乱敌阵。敌军死亡数千人。余溃逃。世民率二千余骑穷追不舍。唐将窦轨叩马苦谏:穷寇勿追。但世民以为破竹之势不可失也。一直追到仁杲盘据的折墌城。扼泾水之南。令敌军胆寒。仁杲部下见大势已去。勇将浑干叛薛降唐。仁杲想踞城死守。世民大军急渡泾水、密围折墌城。守城薛军竞相降唐。仁杲见大势已去。率全军出城投降。世民得士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取得了剪除薛仁杲割据势力的决定性胜利。

唐代杜佑在《通典.兵典》中称此战略为“坚壁挫锐\"。

李世民。军事奇才。“唐宗\"军事上远胜“宋祖\"!

望斧正!

其他观点: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的一场大型战役。是战国时期一场最大的战争。是大秦王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奠基性战役。长平之战后。战国时代由七雄争霸的格局演变为秦国一家独大、号令群雄的局面。

秦国原是远离中原地区的一个诸侯国。自秦穆公起。开始了招贤纳士、变法图强的步伐。其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全国范围的变法。使秦国国力日益增强。不断向东开疆拓土。参与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到长平之战前夕。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300多年。赵国自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重用贤臣良将。国力日盛。军力日强。始终站在诸侯抗秦的前线。不仅想跟秦国平分秋色。还有逐步蚕食秦国的野心。

两相比较。秦国的力量大于赵国。但也不是非常悬殊。两国之间时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结果也是互有胜负。长平之战前10年。秦国越过韩国攻打赵国。被马服君赵奢打得大败。

长平之战起因:

长平之战发生在周赧王55年(公元前260年)4月到9月间。地点在山西长平地区(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地区)。

这场战争前两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惧怕秦国。为求息兵罢战。要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王面对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亦喜亦忧。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平阳君赵豹不主张接收上党。因为那样无异于虎口夺食。肯定会引起两国间的又一场战争。平原君赵胜的意见则恰恰相反。理由是打下一个城池都不知要费多大气力。现在不用一兵一卒白得上党地区17座城池。送到嘴边的肥肉不吃不是傻吗?至于秦国不足虑。我们赵国不同样兵强马壮吗?

最终。赵王禁不住诱惑。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接收了上党郡。

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秦王大怒。发誓要向赵国讨回公道。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结果;

长平之战从四月打到九月。前后一百几十天。期间以换帅为节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赵国投入兵力45万。几乎全军覆没。降卒几十万被坑杀;秦国投入兵力60万。其中伤亡过半。一场大仗打下来。双方损失兵力70多万。后来有人评价:长平之下。血流成川。沸声似雷。

找寻双方的胜败原因。可以从决策集团、前期、后期几个角度加以观察。

决策集团:

国君:秦国是秦昭襄王当政。年纪已过六旬。有了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用人等方面的经验;赵国是赵孝成王当政。当时的具体年龄不清楚。给人感觉是年轻气盛。决策能力不是很强。

谋臣:秦国是以范雎为主。秦王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有很强的决断力;赵国有平原君赵胜、名臣蔺相如等人。在受国君宠信。决断力上各有优劣。

三军统帅:秦国前期是王龁。后期是白起;赵国前期是廉颇。后期是赵括。白起、廉颇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是白起的成功战例要多于廉颇;王龁的军事才能比不上白起。但也不是庸才。赵括则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军事才能仅限于坐而论道。

前期:

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后。根据秦与六国抗衡的形势。建议秦王改变了外交和军事方略。集中兵力对付近在身边的韩国和魏国。这时采用的计谋是:远交近攻。

4月到7月之间。廉颇统帅赵军与王龁率领的秦军对垒。两军多次交战。有时赵军胜。有时秦军胜。廉颇根据秦军急于求胜的心理。利用地形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这是廉颇的疲兵之计。以拖待变。寻找有利时机进行决战。这时他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范雎见廉颇用兵老到。是秦国取胜的最大障碍。随即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根本不怕廉颇这老头儿。只要廉颇一直带兵。秦国总有机会战胜赵国。秦国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范雎采用的是:反间计。

后期:

年轻而又缺乏政治经验的赵王中了范雎的反间计。他早就不满于廉颇的固守待变方针。决定用秦人“畏惧”的赵括代替廉颇。当年7月。赵括率领20万赵军到达长平。与此同时。老练的秦王用白起替代了王龁。一切都是暗中进行。严令三军保守秘密。泄密者格杀勿论。秦王此一计是:偷梁换柱。不过。秦王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的偷梁换柱是以劣换优。秦王则是以优换劣。

白起一到长平。立刻改变战术。命令秦军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诱使敌军脱离固有的阵地。进而分割包围。等到自负的赵括发现对阵的是白起。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圈套中为时已晚。只能徒然一次次的强行突围。试图逃脱被全歼的厄运。怎奈对阵的是白起。根本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赵括在一次强行突围中被乱箭射死。丧失了主帅的赵军只得乖乖投降。白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分别使用了切合后来三十六计中的计谋:欲擒故纵。调虎离山。暗渡陈仓等。

其他观点:

有。孙子兵法上有围魏救赵。粟裕1947年7月13日借用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之法改为围黄救邵。既消灭了黄桥敌人也解决邵波之敵。以3万小米加步枪。打败李默庵12万飞机加大炮雄壮威武之师。还消灭他3万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苏梦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35:07

    秦国,秦王,世民,廉颇,赵国,的是,之战,军事,浅水,上党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35:07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对应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35:07

    苍茫大地先讲李世民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战役。就暗合《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以逸待劳》。 李世民是被主席称为帝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