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
这件事曾国藩是不会主动去做的。湘军攻克天京后。他就向朝廷表明态度。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辞职回家。曾国藩这么做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及其家人。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已经具备了取代清朝的实力。只是这时曾国藩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心气不高了。假如曾国藩称帝。必然引起军阀割据。解决军阀割据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曾国藩没有那么多时间了。弄不好创业不成还会身败名裂。家族不保。
曾国藩不想造反。但是曾国藩的手下很多人都鼓动曾国藩黄袍加身。这其中他的弟弟曾国荃最卖力。工作没做通。反而叫他辞官回家。曾国荃是有心结的。裁撤湘军牵扯官兵利益。工作不好做。面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湘军弟兄。裁撤他们曾国藩自己都觉得棘手。这时候马新贻来了。
2
马新贻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项是裁撤湘军。另一项是查找太平天国财宝的去向。平定了太平军。湘军立了大功。本来应该得到奖赏。朝廷却要裁撤湘军。追查责任。湘军对朝廷怨言很大。正没地方撒气。马新贻代表朝廷来了。湘军找到了发泄不满的渠道。
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他不知道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吗?知道。马新贻被慈禧召见。是和儿子马毓祯一起去的。马毓祯在外等候。马毓祯说。马新贻出来时面色难看。上任之前马新贻又回家一趟。专门向家人交代。他此去凶多吉少。一旦出现意外千万不要告状。
马新贻的行为至少说明三点。第一。他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有预知;第二。危险并不来自个人恩怨。一个封疆大吏个人恩怨几乎很少有摆不平的;第三。危险来自政治势力。而且势力比较强大。足以让马新贻畏惧。而且朝廷也没有能力替他维持公道。把这三点合起来看。马新贻的危险矛头直指曾国藩。
3
曾国藩有能力收拾马新贻。可他向朝廷表了忠心。刺杀两江总督这样的事。会让朝廷嫌疑。容易让自己若上一身骚。曾国藩是政治老手。他不会干这种事情。但是这种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能干得出来。曾国荃火爆脾气。打仗很厉害。政治能力很一般。
慈禧也是政治高手。马新贻被杀是谁干的她能分析个差不多。慈禧认为这事和曾国藩脱不了干系。于是下旨让曾国藩去审理这个案子。两江是曾国藩的大本营。情况熟。谁干这事可能性大他更能分析个八九不离十。
曾国藩接到命令。推说自己眼病严重去不了。曾国藩有眼疾是事实。这边直隶总督能干。过去查案就不能干了。曾国藩这是在避嫌。他心里清楚案子和湘军有关。没法秉公办理。实际上曾国藩也想去。他得去灭火。不然这事闹大了。闹明了。老九曾国荃有可能造反。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慈禧当然也不想湘军造反。这事只有曾国藩能压得住。所以他必须去。慈禧再次下令。只要还有口气就赶紧去。戏演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于是曾国藩到了两江。
4
和曾国藩一起派去审理案件的还有郑敦谨。审理案子的过程中整个都是郑敦谨问话。曾国藩一言不发。曾国藩不说话。并不能说明他不管事。实际上他在观察案件发展。以静制动。
郑敦谨和曾国藩接受刺马案时。案子已经有了初步结果。正是因为朝廷不满意才让他们两个进一步审理。郑敦谨接手的是烫手山芋。糊弄了事慈禧不满意。真要查清案件的幕后主使。恐怕郑敦谨很难走出两江地界。
不过郑敦谨是个聪明人。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当他感受到案件背后存在强大的幕后黑手时。他把球推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说。就按以前的结论定案吧!
以曾国藩当时的实力除了朝廷他怕谁。他完全可以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不用有任何担心。再说曾国藩也不是那种做事稀里糊涂的人。可见曾国藩心里有数。他已经知道事是湘军干的。他要保护他的弟兄。
曾国藩不让郑敦谨再往深里查了。如果郑敦谨不听话。下场不会比马新贻好。可是他不深入查。没法给慈禧一个交代。慈禧那儿他过不了关。没办法。一结案他就给慈禧递交辞呈。回家养老了。根本没敢回京。他怕慈禧要他的小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其他观点:
马新贻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的主角。 马新贻身为两江总督。上任不到两年就被人刺杀。虽然当场将凶手张文祥抓获。朝廷的先后派了多名大臣去审理此案。但都没有把张文祥的身份弄明白。最后也是以含糊其辞将张文祥定罪。
电影《投名状》就是根据“刺马案”改编。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大致和刺马案相一致。只是在故事性上。增添了一些夸张而已。
马新贻是回族人。出生于山东菏泽。他的祖父辈曾担任过地方上的长官。马新贻6岁入私塾。26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从此就开始了官场生涯。马新贻最先出任安徽建平知县。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马新贻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屡建功勋。步步升迁。他先后担任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职务。
马新贻之所以在两江总督任上被刺。这与他在两江总督上干过什么。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表现。无非就是兴办学堂。修筑河堤。赈济安民。清查吏治。加强军备以及办理洋务。这都是马新贻分内之事。而且还对当地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影响。
“刺马一案”牵扯的因素太多。不但有清廷和地方大员之间的对弈。甚至还牵扯到洋人。这才让办案人员感到棘手。不知如何处理。最终使得这一案件显得扑朔迷离。
马新贻是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职位。难免会让湘系人士认为。这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贬抑。而且。两江之地被湘军经营老多年。他们怎么会轻易将这块肥肉。拱手让给马新贻。因此。马新贻遭此杀身之祸。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湘淮人士所为。
曾国藩此时也是焦头烂额。他身处高位。手握大权。早已被清廷忌惮。曾国藩解散淮军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再加上他北上不利。奉命处理天津教案。被国人骂为汉奸走狗。
现在又被调回任两江总督。负责审理此案。曾国藩一度认为。这是清廷又在捉弄他。是不是陷阱还不可知。因此。曾国藩也不敢贸然作出决定。曾国藩不发话。别的官员更不敢说话。此案就这样搁置下来。
此时。清廷的态度也不明确。曾国藩为此还专门上京“恭请陛见”。正当慈禧过万寿节。曾国藩趁着祝寿的档口。小心地探寻慈禧的口风。可慈禧就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此事甚奇”。这让曾国藩摸不着头脑。但曾国藩也看出来了。清廷也不想趟这个浑水。
回到两江的曾国藩。没有急于审理凶手张文祥。他要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于是派出心腹之人暗中调查。调查结果让曾国藩大跌眼镜。居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让这一案件更加难以定性。
第一种说法是张文祥为了替义兄报仇。张文祥和曹二虎都是捻军头目。当年俘获了还是知县的张文祥。张、曹二人想投降清廷却没有门路。于是私放了马新贻。并结为兄弟。张、曹也率领旧部投奔了马新贻。被收编在山字营。山字营屡建功勋。马也升为安徽布政使。但马新贻却和曹二虎之妻有染。还设计杀死曹二虎。张文祥逃脱后。就一直寻找机会为曹报仇。
第二种说法是张文祥为民除害。马新贻是回民。而且还受到西北回王的资助。才让马新贻步步升迁。马也想着要回报回王。张文祥从马的亲兵口中得到一个消息。马新贻要为西北回王攻打中原做内应。张文祥认为马新贻勾结西北回王。就是背叛中原人民。再加上马新贻整顿工商。而张文祥靠走私为生。这就被断了生计。于是。便刺杀马新贻为民除害。以泄私愤。
曾国藩看着这两份情节完全不同供词。左右为难。这张文祥可为杀人犯。也可为民族英雄。这下曾国藩明白为何清廷要极力撇清关系了。他此时有种被愚弄的屈辱感。曾国藩知道清廷不会因为这个案子来为难他。但他能不顾百官和百姓的看法吗?想想之前的天津教案。曾国藩就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曾国藩发现自己还被牵扯其中。张文祥交代。他原本是湘军鲍超属下。鲍超所在的“霆军”是湘军主力。但鲍超有哥老会背景。湘军解散时。“霆军”在金溪哗变。就是哥老会在背后煽动的结果。张文祥后来逃到天目山的一所寺庙中。谁知道寺庙长老是天地会头领。后来。长老在和马新贻作战中牺牲。张文祥是受长老所托。为天地会兄弟报仇。
“霆军”哗变是曾国藩身上的一个污点。虽然已经平息。但背后还有很多隐情。就怕朝廷深究。一旦将这件事写入供词。难免会引起清廷的注意。目前。曾国藩已经是惊弓之鸟了。生怕出一点问题。清廷那把悬在曾国藩头上的“达沃斯之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
就在曾国藩向尽快解决这一案件之时。此案的会审官却拒不画押。又让此案陷入僵局。原来马新贻曾血腥镇压反洋教运动。维护洋人利益。会审官认为马有可能因此被杀。
马新贻曾经负伤接受天主教会的治疗。随后便入了教。此后就一直维护洋教利益。但民间反洋教运动高涨。朝中还有七王爷奕碞和陈国瑞等人。大力宣传洋教残害儿童等罪行。最终。酿成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而曾国藩奉旨处理此事。出于多方考虑。做出了维护洋人的决定。惹得一身骂名。朝中甚至有人上书要求严惩媚外官员。矛头直指曾国藩。而马新贻却上书。要求严厉制裁陈国瑞等反洋教的官员。于是。便出现了七王爷奕碞、陈国瑞等人指使刺杀马新贻的传闻。
曾国藩明白。再审下去。必将会牵连出自己放走陈国瑞这件事。曾国藩不顾会审官的反对。直接以初审供词上奏朝廷结案。朝廷很快复批。以“刺杀总督大员”定罪。立即处死张文祥。
马新贻虽然死的不明不白。但他的身后事办理得极为隆重。加封太子太保、入贤良祠。以总督阵亡例议恤。在南京、安庆、杭州、菏泽建立专祠。
刺马一案中。马新贻死的确实冤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被卷入清廷和湘军集团的博弈之中。两江地区一直被湘军认为私地。岂容他人粘指。不过。自马新贻之后。两江总督的位置。一直握在湘系人马手中。这是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问题了呢?
其他观点:
“刺马案”乃是晚晴四大奇案之一。这个案子真可谓扑朔迷离。真凶虽然伏法。但其背后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却始终无人知晓。从案件始末来看。大概率是湘军所为。可到底是湘军中的哪些人?有人说是被裁撤并加入哥老会的湘军。有人说是曾国荃等被迫下野的湘军高层。还有人说是曾国藩。真相到底如何。因此案牵扯利益过大。已经无人知晓了。
△刺马案乃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刺马案始末。到底是为兄弟报仇。还是一场惊天阴谋?
同治三年(1864年)。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落幕。作为扑灭太平天国的绝对功臣。湘军在攻破天京后。将太平天国多年来积攒的金银财宝抢掠一空。人人发了大财。而曾国藩却只给朝廷上缴了少量钱财。言称天王府被大火烧的片瓦无存。并没有多少财宝。朝廷虽心有疑虑。但却又无可奈何。但湘军这支曾经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却已经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曾国藩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浙江巡抚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马新贻于是按照惯例进京陛见请训。在入京觐见之后。马新贻乞赏假二十日回乡祭祖。匆匆离京返乡。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由马新贻调补。同年九月。马新贻抵达江宁。正式成为两江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校场阅兵完毕。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张汶祥所杀。而凶手张汶祥。杀人后并不逃走。当场被捕。
△马新贻
“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十分慌乱。慈禧太后亲自出面。将正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子。并对其面授机宜“马新贻办事很好”。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整个案子定下基本基调:马新贻是好官。张汶祥是恶逆。不久之后。朝廷又接连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等人。参与此案审理。一番审理之后。张汶祥被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的罪名处决。并剜其心。祭奠马新贻。
然而不久之后。各种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在各种故事版本当中。马新贻不仅是个依靠假军功、结纳权贵而爬上高位的坏官。且是个奸占了拜把兄弟妻室、诱杀拜把兄弟的不义之贼。而张汶祥杀之则是为了为兄弟报仇。如此一来。马新贻简直成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小人。而张汶祥则成了为兄弟复仇的豪杰义士。而朝廷则成为了掩盖真相的罪魁祸首。
△张汶祥
“刺马案”一时名动天下。更令人奇怪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朝廷与民间对此案的说法截然相反。然而不管马新贻此人如何。从其在戒卫森严的督署重地被刺杀。再到舆论的突然一边倒。如果说这背后没有阴谋。恐怕没人会信吧?
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已经无人知晓
如果说“刺马案”有幕后黑手。谁的嫌疑更大?毫无疑问。湘军嫌疑最大。但要说具体是湘军内部的哪股势力。实在无从猜测。不过我想。曾国藩的可能性较小。他毕竟在官场混迹了数十年。要说打击马新贻。他或许乐见其成。但要说到刺杀朝廷重臣。恐怕做不出来。
△曾国藩
两江地区乃是湘军的根基。他们在此经营数年。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着实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在内。而马新贻虽是文官出身、不懂军务。但却以做事精明干练著称。在其被升任闽浙总督仅半年多之后。便被调任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朝廷的心思可想而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将士多有不法之事。马新贻到任之后。对于惩治这些将领士兵不可谓不严厉。这自然激起了湘军上下的反感和抵触。而更可怕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再调任两江总督。极有可能担负了查证曾氏兄弟和湘军集团劣迹、追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的密旨。而奉命的时间便是在其升任闽浙总督入京之时。
△马新贻的仇人太多
总之。马新贻的到任。可以说是触碰到了湘军上下所有人的利益。不管是已经被裁撤的将官士兵。还是仍然在任的将士。都不会允许他再如此的“为非作歹”下去。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刺杀朝廷重臣乃是官场大忌。朝廷中虽然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然而却很少发生刺杀这种事情。这是因为官场争斗应该有其底线。毕竟谁也不想整天担惊受怕的。你敢刺杀他人。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被他人所杀?这也是我判断此事应该不是曾国藩所为的原因。
△有观点认为是哥老会所为
现在有观点认为或许是哥老会所为。我认为或许有些道理。哥老会本就是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湘军裁军之后。不少人参加了这个组织。而更有些湘军本就是哥老会成员。这个组织成员可管你什么朝廷的潜规则。杀人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跟打架斗殴一般稀松平常。不过这也只能是猜测。并无直接证据。
综上所述。马新贻被刺杀。虽然种种迹象指向了湘军。但我并不认为是曾国藩所为。至于真相到底为何。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恐怕已经无人知晓了。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41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曾国藩,湘军,朝廷,总督,两江,太平天国,清廷,哥老会,慈禧,案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这件事曾国藩是不会主动去做的。湘军攻克天京后。他就向朝廷表明态度。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辞职回家。曾国藩这么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