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70。在我的记忆里正是挨饿的时候。有个生产队长上完诉苦大会。回到队里到牛圈里拉屎拉不出屎来。让其儿子用小棍往外拨拉……青黄不接的时候吃糠咽菜。就是到了1977年。我们这里还闯关东了十几户!是改革开放联产承包才真正解决温饱。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其他观点:
一九七零年。我已经十六岁了。
那时候。我们那地方的农村人生活的确很苦很苦。整个生产队将近一二百人。生活条件好的也是廖廖无几。会手艺活的。单双职工家庭除外。夏季分粮时。全队每人平均指标一百二十斤小麦。子女多的。工分少的还吃不到平均指标。有一百斤的。九十几斤的。很多家里无多余的粮食。麦收季节吃麦子。秋收时候。玉米红薯。玉米少。红薯多。早饭红薯面汤加红薯和红薯叶。午饭红薯面汤里下了几根面条。丟了一把红薯叶酸菜。这是一日三餐中最好的一顿。晚饭又是玉米糁和着红薯面的糊涂稀饭。当时我们那儿流行一句话。“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红薯面馍也不是能够经常吃的。玉米面馍。麦面馍。只有农村的节日里和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才能见到吃到。至于肉类一年之内只有寒衣节。(我们这儿管寒衣节叫十来一)和春节才能见到吃到。生活条件不好。也影响到我的身高发育。十六岁的身高也只有一米五九。后来到了部队。又增高了十几公分。这是后话。
穿的小时候不说。大了只要遮住羞。别的不强求。
住的地方也叫凑合。一个床上铺了个麦杆织成蒿蓆上面加铺一个苇子编成的蓆子。便是一个不错的卧处了。一条蓆子铺了几年后用破衣布补了烂。烂了补。还是不舍扔掉。一张床上两条被子。那也是经济条件相当不错的家庭才有的。夏秋两季。跳蚤。臭虫。蚊虫。蒼蝇多的不胜其烦。六十年代末到七零年。那日子真叫苦!
想想过去。比比现在。真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感恩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优越的社会制度。有了科技的发展。我们才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其他观点:
我是老三届。结束了三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城市回到了农村家乡。一九七O年。我正在农村。是一名地地道的农村社员。挣工分。分口粮。
在党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大氛围之下。农村在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农民们也不再像前三年一样。跟着去城市参加武斗。去围攻城市抓城里什么“反革命”了。因无论什么派被实行革命的大联。在当地革委会的领导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派性消失。农村正常化。社员们一心一意的务农。由于粮食有了增产。农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吃的。产啥吃啥。基本口380斤标准。加上工分粮。强劳力达到420斤。队上除五保户外。基本上家家都杀了年猪。我家有八口人。劳动力强。吃的高标准。不存在缺粮吃不饱饭的问题。
2、穿的。只算一般般。新衣服。旧衣服。补丁衣服都穿。劳动时穿旧的和补了疤的;赶集入城、走亲访友就穿好的。虽然布票有限。但只要有钱。可以买进口的布料。贵是贵点随便买。
3、用的。在生产队分红不多。一年全家只有百来元。是不够一个大家庭开支的。一是靠自留地的蔬菜。二是养猪。我家还喂了头母猪。一年要买二次猪儿。三是在冬闲时候到附近厂里做些临工。挣的钱相当于前两项的总和。因此。虽然不怎么宽松。但计划开支后还略有存款。
4、住的。六十年代还住在一半草屋和一半瓦屋之中。到七O年。已全部在旧墙上全部变成了青瓦。虽然不怎么洋气。但也不算落后。到八十年代。全部改建成了楼房。同时大家庭分家变成了三个小家庭。
这就是我在七0年中的生活状况。在生产队中。只算得上中等略偏上。比我家差的也多。比我家好的也还不少。如今让富人们见笑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690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红薯,农村,生产队,工分,十几,这是,寒衣,我家,玉米,社员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描述一九七零年农村人的生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70。在我的记忆里正是挨饿的时候。有个生产队长上完诉苦大会。回到队里到牛圈里拉屎拉不出屎来。让其儿子用小棍往外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