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到底冷到什么程度?经历过的说说?
原创

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到底冷到什么程度?经历过的说说?

好文

热门回答:

题主你好。我是六0后。家在鲁中平原的泰山脚下。你的提问我来告诉你答案。要说六七十年代的冬天有多冷。那的确是比现在要冷的多。不但是温度比现在低很多。关键的问题是。那个时候。家家都没有取暖的设备。所以。一到冬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穿的那个棉袄和棉裤。那是特别的厚。穿在身上。走起路来。就象是狗熊笨猪一般。没有一点美感。没办法。不这样。冬天是难熬过去的。非冻掉层皮不可。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也不知怎么搞的。即漫长又寒冷。特别是刮西北风的日子和下雪的天。那风一刮就是好几天。而且特别的刺骨;那雪一下就简直不知道停。只下的地上的雪。被大风一吹一旋。在地面上形成小山。老人和孩子。这个时候。基本上都不怎么出门了。只有劳动的大人和上学的儿童。为了生产和上学。不得一才迈出家门。身上都是捂的严严实实。棉袄、棉裤、棉鞋、棉帽子。都要用上。大人干活和儿童上学读书写字。都会戴上棉手套。都是妈妈用破布、棉花手工做的。

那个时候的冬天。儿童上学是上午九点多才到校。一至上到下午点多才放学回家。下午就不回校了。主要就是天冷。教室内没有取暖的工具。学校里有一名校工。负责用劈柴烧水。下课后。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缸子去取水。就是用这种方式取暖。那时。尽管天冷。但仍然挡不住儿童们玩耍的欲望。村里的几处水湾。老早就结了老厚的冰。那儿就是大孩、小孩玩乐的天堂。大人们也不管不问。基夲上是本家里的孩子。大的照顾小的。至玩到天黑不见人影。

那时的冬天。一到傍晚。街面上就基本上见不到人影了。由于天短天冷。许多家庭都是吃两顿饭。晚饭总是谁饿就随便吃些。大概也就六七点钟。就都上坑钻讲被窝。只是晚上有串门的街坊或父母们要做活时。才用火盆子点上柴玉米芯燃烧取暖。有时。玉米芯也舍不得。就抱一个玉米秸。点上点烧火取暖。那个时侯的房子。大多都是土坯墙的草房。墙体厚且又低矮。所以。相比现在的宽畅的亮房保暖的多。但那时的气温。由于是经常的刮北风和下雪。屋内还是显得冷的受不了。大人们还能忍受。孩子们也只能是早早地上坑钻被窝了。

要说那时候天有多冷。就说一个现实的例子。那时的庄里。一个生产队也就一口吃水井。七八米深。是集体负责安装上的轳辘。每天下午天黑前。是社员们集中打水的时间。需要挨号来。打回家倒在屋内的个大水缸内。供第二天生活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水桶。需要两个人用木棍子抬着。有个别的是用扁担挑的两个桶。第一个桶和第二个桶是有先后顺序的。等到第二个桶提上井口后。另一只桶己经和地面上的水冻住了。无奈。大家也只好使用一只桶抬。等到第二天起床做早饭时。屋内水缸里还是要结层一指厚的冰。母亲便用小锤子慢慢地敲砸开一个窟窿。取水做饭。

尽管那时天寒地冻。仍阻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脚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由于那时下午不上课。学校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很差。不追求升学率。不追求分数。不追求教学质量。家庭作业是没有的。孩子们只有在街上结伴玩耍。打石头踢毽子。划冰藏猫猫等。天天如此。整个冬天下来。脸蛋、手面、耳朵等暴露在外的肌肉。大部分人到了来年开春。都生了疮。春暖时特痒特难受。父母们便借助晚上的时间。去掏麻雀窝。用麻雀的颅脑擦涂受伤的患处。听老人们说。这样。冻疮会好的快。而且不留疤。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句民间彦语。就是对那个时侯天气寒冷最形象的比喻。而冰层有多厚。足以承受好多大人孩孑在里面游戏。而现在的三九四九的天。有时侯扔块石头就砸透了。没那么结实。也没那么厚了。原因就是现在的整个地球的气候在变暖。就连南极的好多冰川都不见了踪迹。海洋的平面每年都在升高。现在。每年天气预报的最低温度。已经好多年没有突破零下15℃了。而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到了三九四九。都会在零下20℃以下。乃至30℃。能不冷吗?

其他观点:

我自己是六四年出生的。也经历过那些年月的春夏秋冬。向我们老家的村子。就是一片泥泞的沼泽地。而且我还记着。七十年代我们村刚盖起中小学大院时。学校的路东西就是一片沼泽地。后来。经过村民们的不断填埋。才成了现在村子里的住宅基地。

要谈到六七十年代的冷。现在的年青人是跟本想象不到的!当年。我们去学校时。男孩基本上全都戴着狗皮帽子。女孩脖子上围着真正的羊毛大围巾。向去田地里干活的村民。当年穿老羊皮皮大衣的社员也不在少数。而且。每到冬天。就有从口外来的毛毛匠给村子里需要皮枖的村民们缝制皮枖。向我七十年代戴的皮帽。那是我母亲从口外三姨家带回来的羊皮里外发烧帽子(注。里外发烧帽子是里外全是羊毛。皮板在最里边。是皮板对皮板)。同样。当年戴里外发烧帽子的村民也不在少数。就这种情况。大伙可以闭着眼睛想想。六七十年代到底有多冷?

同时。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地区。每到夏天。阴雨天气也是并不少见。而那时。我们真没见过干旱气候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从我七七年返回内蒙古后。刚上中学那几年还行。到了夏天抢收小麦时。村民们就怕遇上连阴雨气候!而到了冬季。到处全是白茫茫的连片白雪!我上学时穿的是小棉半大衣。脚下踩的到处是冰雪!并且。半道上我们同学几个还常打雪仗!

可是。随后的年份。阴雨天气也是越来越少。冬天的白雪也随着气候的变化离我们远去!现在么。是一个冬天我们也见不上三场大雪天气了!至于原因。我想是个成年人就能猜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他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燃油车辆的广泛使用。与及一些企业锅炉废气的排放。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固而引起全球气温变暖。近十几年来。我们南方没有下过持久的大雪。也很少见到过池塘里水结冰。与及屋延的瓦上倒掉流流珠的现象。

六七十年代。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冬天寒冷的气候。那时候寒冷的时间长达近二个多月。连续下雪。时间长的十天半月都是飘雪。外面白茫茫的一片。树枝都被晶莹透亮的冰给包裹着。远远望去。十分美观。外面积雪厚度平均都有近50厘米。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同伙伴们在屋前滚雪球。堆雪人玩。

那时候我们南方冬天气温最低时达零下7一一8度。屋延瓦上倒掉的流流珠。长达近30厘米。村前明塘里水结的冰。厚达5至7厘米。我们村一伙天真好奇孩子们。时常手拿一根木棍。下到明塘的冰上去玩。那厚厚的冰上面覆盖着一层雪。孩子们在冰上打雪仗玩。从没有出现过踏破冰掉水里的情况。我们孩子们玩得可开心哩!

由于长时间的下雪。每天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4一一5度。外面是雪上加雪。雪厚的地方。具有一米多深。这种天气生产队社员无法劳动。座队干部和队长借这种天气。召开群众大会。社员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帽子和手套。女人们裹着围巾。把自己扎得结结实实的。有些年龄偏大的社员。手里还提着个考火筒。

天真活泼的我。也同社员们一道参加了开会。会上座队干部宣讲党在农村的好政策。宣讲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宣讲外地及本地出现的好人好事。教育群众要向先进人物学习。积极劳动。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通过开会。大大增强了社员们爱国家、爱集体的信心。充分调动了社员们集体劳动的积极性。

散会回家。已是上午十一点多钟。同奶奶一起进厨房做饭。打开水缸。里面的水已经结成了冰。无法使用。只好提着水桶到井里去打。井的外围结着厚厚的冰。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的。我提着一小桶热气腾腾的井水来到厨房里。让奶奶陶米煮饭和洗菜。吃完中饭。我和同屋的堂兄、堂妹们。一起围在大厅中央临时围的烤火炉边烤火。火炉中放得是干牛屎和一些瘪谷。还有一些是灶里铲出来的火星。烤火的人时常会被炉内飘出的烟焮得眼睛流泪。因此也有受不了而放弃烤火的。

晚上睡觉。由于我们南方没有火炕。冰冷的被子让身体一时难以接受。所以我是先脱下少量的衣服。坐在床上把被子预热。等被子有一定的热度再睡下去。我奶奶有一个祖传铜制的烤火钵。里面放一些瘪谷和一些干牛屎。再在灶里铲一些硬柴火星。盖上盖。手拿着先把被子烤热。把手脚都烤热。然后再把铜火钵放到床外。人才睡下。

以上就是我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冬天寒冷天气的寒冷程度。现在这种天气。在近二十年都没有出现过。时代发展了。气候也变暖了。我们国家优越的社会制度。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曾温暖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40:52

    冬天,都是,社员,孩子们,天气,气候,冰上,有多,寒冷,里外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40:52

    没想到大家都对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到底冷到什么程度?经历过的说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40:52

    题主你好。我是六0后。家在鲁中平原的泰山脚下。你的提问我来告诉你答案。要说六七十年代的冬天有多冷。那的确是比现在要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