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德经》这部重要的经典,是怎么把人群分类的?有哪几类人呢?
原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德经》这部重要的经典,是怎么把人群分类的?有哪几类人呢?

好文

热门回答: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不是出自《道德经》。而是出自《易经。系辞》之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物品都以品类去聚在一起。而人是以群体而分居。

不管是什么样的事物。他都会和与之相近的人处在一起。和自己同类别的人处于同一个空间。

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说用《道德经》这一部重要的经典。把人群分类的话。那么会可以分成几类人呢?

可以分成两类人。分别是违背“道”的人和符合“道”的人。

《道德经》中说:道是万物的起源。万物由道生。道生出万物。没有主宰万物。这代表的是一种宽大的胸怀。

“道”没有名分。也没有形状。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于宇宙中间。这就是一个道的力量。

道生出万物。没有居功自傲。道主宰万物之后。也不自以为是。

1 违背“道”的人

在人生中。总有一些人做事的时候并不符合道。他们做了一些事情居功自傲。自以为是。总以为万事万物。可以通过自我去主宰。完全是背离了无为而治的一个理念。

通过自己主观的妄想去主宰万物。总是以个人的意见去参与到事物之中。总以为自己很厉害。不懂得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总以为万事万物都可以靠自我去发展。

这样的一种人看似很聪明。看似能通过自己的技巧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这样的人却是最大的一种愚昧。

2 符合“道”的人

而符合道的人。在为人处事的状态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谦虚以柔弱自居。

在处事的时候没有自以为是。即便是建立了一定成就的时候。也不会自以为是。他们无论对谁都是一种谦虚低调的状态。

这样的人是符合“道”的原则。即便是没有大富大贵。一生秉持着无为而治的状态去为人处事。收获的也是一份平静祥和。这样的人才是人生的智者。这也是一种“大智若愚”。

《道德经》这一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哲学的鼻祖。他给我们带来的是立身处世最智慧的一种状态。

依靠道的规律去做事。人生自然能够平静祥和。一切坦然自若。

其他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人分为三类。“上士、中士、下士”。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其中说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一种人“上士”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这类人听见“道”。会马上付出行动来。这类人属于聪明又勤奋的人。有悟性。智慧高。这样的人听说“道”以后。会深信不已。没有一点疑惑。而且一定会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上士天资聪明。对世界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对新事物新形势的出现。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并能合理利用形势。设计出相应的谋略以实现自己的志意。所以这一类人。只要时机与方向没问题。往往都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就属于有智慧又勤奋的人。奔走多个国家。传播其理念。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无人能及。

第二种人 “中士”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是指有悟性但是缺乏大智慧的人。这类人通常比较懒惰。这样的人听说“道”之后。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相信和怀疑各占一半。在半信半疑之间行动力会大打折扣;咱们每个人周边都有这一类人。很聪明但是经常质疑。进而懒惰。这类人往往天资聪明。但是成就有限。

代表人物为方仲永。方仲永是大家公认的神童。但却因为慵懒没有一往无前去拼搏的动力。最后活成了平庸之人。

第三种人 “下士”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类人就属于没有悟性。愚蠢懒惰的人。当他们听说“道”之后。往往会大笑不止。把真理当作谬论。表现出讥讽耻笑的态度。“道”本身就难以理解。如果连蠢笨的人都不嘲笑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

大家肯定都不认同自己是这类人。但是往往第三类人却是最多的。第一类的聪明上士始终属于少数。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会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道”就是真理。是人们常说的大道理。当今的社会浮躁。人们都想取巧走捷径。缺乏毅力。这都属于小聪明。缺乏大智慧。摘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领悟老子说讲的三类人。那么为人处事。就能看破不说破。也就不会有烦恼了。

其他观点:

上士、中士、下士。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智慧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智慧的人。听闻了道以后。有时候想信就依道行事。有时候又忘记了。他们对道的态度是半信半疑。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等智慧的人听闻了道的观点就大笑。不笑就不是“道”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空夕醉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24:11

    的人,上士,下士,道德经,中士,万物,这类,自己的,若存若亡,不笑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24:11

    没想到大家都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德经》这部重要的经典,是怎么把人群分类的?有哪几类人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24:11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需要纠正一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不是出自《道德经》。而是出自《易经。系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