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董卓有如下记载:
行侠仗义。武艺超群
有勇有谋。全身而退
当时朝廷派出六支军队进兵陇西。五支军队大败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军而返。驻扎在扶风。朝廷任命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后又征调他出任并州牧。
奉命进京。军权独揽
废立扬威。凶残不仁
迁都洛阳。权倾朝野
弄权害民。人神共愤
董卓还派人严密监视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不轨言行。立刻严刑拷问。轻则刑罚重则处死。当时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见面也不敢交头接耳。生怕被人听到受到惩罚。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其他观点: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成为很多人印象中。汉末三国时期的头号恶人。
但是。如果我们翻开范晔所修的东汉正史《后汉书》董卓的传。会发现一个和小说、戏曲、各种文艺作品中不太一样的董卓。
在《后汉书·董卓列传》的开始。史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类似曹植《白马篇》中青年游侠那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董卓。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这段话意思就是。董卓年轻的时候。武力高强。能征善战。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他十分畏惧。但董卓又十分仗义疏财。和少数民族的领袖们能够打成一片。他经常杀牛宰羊。大摆酒宴。和羌胡的首领称兄道弟。史官给这个时候董卓的评价是\"健侠知名\"。
可见。此时此刻。无论从为人还是做事的角度看。董卓都不太像此后那个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的大恶人。
那么。董卓。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那个董太师呢?其实。《后汉书》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董卓的出身。是六郡良家子。所谓六郡。是指汉代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六个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轻人从军。或者担任军官。与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打仗的传统。这些人被称为\"六郡良家子\"。
与这一传统几乎同时产生的。是把持朝廷实际控制权的外戚、豪强地主、甚至儒生们。对\"六郡良家子\"们的歧视和打压。外戚、豪强地主们大多是出生就含着金钥匙。长期掌握着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大权;而儒生们以圣人自居。严于律人。宽以律己。占领了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舆论高地。
《三国演义》中许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是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世家级的外戚、或豪强地主家族。比如说出身汝南\"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绍、袁术兄弟。他们毫无疑问。不希望六郡良家子这种从草根做起。一步一步积功爬上来的\"非我族类\"来分他们的\"蛋糕\"。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经济地位造成严重威胁。
在汉代。六郡良家子或者其他从边远地区起家靠军功起家。然后受到朝廷实权派的歧视和打压而最后落得悲剧结局的名人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家族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李广。包括他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都是西汉抗击匈奴第一线的将领。他们打着最艰苦的仗。面对着最危险的对手。背着最大的黑锅。苦命一辈子。最后得不到该有的荣誉。荣誉属于汉武帝的外戚们:前有卫青、霍去病;后有霍光、公孙贺。
到了东汉时期。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地域歧视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偏远地区靠军功发家进入朝廷高层的人。都成了他们歧视的对象。比如说。《三国演义》里叱咤风云的万人敌吕布。和未来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皇叔。对此都有一把心酸的泪水。他俩一个是五原人。一个是涿郡人。当时都是汉帝国的老少边穷地区。
《三国志》里记载。吕布在与曹操交战失败后。投奔刘备。俩人惺惺相惜。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我们俩都是出身边地的贫苦人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一方面他不断的立功。大破西北叛乱的异族人。大破黄巾起义军。另一方面。他不断的被人鄙视。出身豪强、世家勋贵集团的张温、孙坚等人不止一次的羞辱他。还有人要求朝廷调查他。剥夺他的军权。蔓延了百余年的歧视、打压。积累了百余年的仇恨与戾气。最终在董卓身上迎来了总的爆发。
可以说。董卓后来清洗朝廷、鱼肉百官、诛灭外戚、和关东诸侯你死我活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他作为六郡良家子。对那些歧视打压了他们百余年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报复。
而报复的代价。则是整个东汉帝国的崩溃。以及四百年大分裂局面的到来。
其他观点:
军事才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董卓传》
董卓自幼尚武。喜欢行侠仗义。并与羌人交好。练得一手左右开弓的本领。在陇西郡为官之时。因匈奴侵扰边境。凉州地方政府征辟董卓领军讨伐匈奴。因斩敌数千而一战成名。也因此功被并州刺史段颖推荐给东汉朝廷。
卓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英雄记》
汉桓帝末期被提拔为羽林郎。166年。鲜卑与羌人联合作乱。东汉朝廷任张奂平叛。此时的董卓正是张奂帐下军司马。167年时。羌人进犯三辅。又是董卓平定了叛乱。斩敌万余并击杀敌军首领。董卓因功被拜郎中。
190年。由袁绍主导的反董联军分三路讨伐董卓。董卓先安定内部形势。将朝廷内部有意响应联军的盖勋和皇埔嵩关押。又布防雒阳圭苑。后战略撤退。携献帝西迁。时至六月。董卓令徐荣于荥阳大败曹操和鲍信联军。十一月。董卓军渡过孟津。击败河内太守王匡。与此同时。孙坚北伐雒阳。又被徐荣大败。191年。孙坚再次北上。董卓令胡轸、吕布迎战。于阳人大败孙坚。
诸多劣迹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陈寿《三国志》
董卓在188年参与平叛陈仓暴乱时。与皇埔嵩结下愁怨。因此随后的政治生涯中一直在打压这位汉末名仕。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时。若非皇甫嵩之子求情。皇甫嵩恐已成刀下鬼。而后迁都长安。又令皇甫嵩下跪迎接自己入城。对于德高望重的皇甫嵩做如此羞辱之事也当引起士大夫集团的憎恶。
董卓之恶名多由其掌权后的残暴和淫乱而来。放纵士兵搜刮民间财务。抢夺妇女。自己作乱后宫。取公主做为淫乱工具;何太后被毒杀后干涉皇族家事。不准何太后举行葬礼。还将何太后之母舞阳君杀害。何太后下葬之时令人开启汉灵帝陵墓。盗取陪葬的珍宝。还曾派吕布挖掘王公贵族的陵墓以获取珍宝。这等恶行严重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礼仪和观念。也是董卓恶名由来的重要原因。
“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董卓《三国志》
董卓纵容手下抢掠人民。时洛阳街市冷清如荒废之都。百姓流离者十之八九;长安为都之时。废五铢钱。铸小币流通。导致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荀彧传》
董卓一生拥有一身军事本领。青年之际为东汉朝廷立下诸多功绩。但何进之邀。宫廷之乱。给予了这位野心家一个独揽大权的机会。也正因权力到手的过于戏剧化。使得董卓浪子野心逐渐暴露。并一发不可收拾。人性本善。董卓却在权力的游戏中。迷失了自我。多行不义必自毙。终留恶名在人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087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良家,朝廷,外戚,豪强,东汉,后汉书,都是,陇西,出身,儒生
没想到大家都对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董卓有如下记载:行侠仗义。武艺超群 有勇有谋。全身而退 当时朝廷派出六支军队进兵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