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对仗/对偶”?
原创

什么叫“对仗/对偶”?

好文

热门回答:

首先说清楚。“对偶”和“对仗”虽然差不多。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

汉赋以及后来的骈文中很多对偶。要求比较宽松。仄声韵结尾也没什么问题。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些都是仄声收尾。又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不但仄声收尾。上下句中还出现了重复字。这些都属于文法中的对偶。用在赋。散文。议论文之中都可以。在对仗中都是不允许的。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对仗是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对偶。专用于诗词之中。

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努力。将对偶整理成格律诗中的对仗。“对仗”出现在律诗的颌联和颈联。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于太过严格。后来的律诗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如果你写古诗。第五六句不能严格对仗的话。就不能称为律诗。

对仗因为主要用在格律诗中。所以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对仗的规矩

第二个就是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这个是律诗“对”。“粘”格式中的“对”。是必须遵守的。不能“孤平”。也不能“三平尾”。这都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在对仗中同样成立。

然后。词性也要相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第五点。对仗在内容上的要求。作为对仗的颌联、颈联要符合律诗中整体意思。要注意衔接首联和尾联。完成诗意的刻画和表达。

对仗的类别

按照文字对仗严谨的称为“工对”。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工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还有些对仗就没那么明显。比如同样是杜甫的诗句“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看上去就有点散。但是仔细看。还是对仗的。这种就称为“宽对”。这是从对仗工整上来分的。

同时律诗中对仗联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讲法。一般情况下。颌联、颈联对仗。这是正格。如果放宽了颌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这种叫做“蜂腰对”。就像蜜蜂的腰一样。形不形象?如果首联对仗。颌联不对仗。颈联又对。叫做“偷春对”。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所以提前到首联去对仗了。

古人的命名。还真是幽默而形象。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观点: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即指成对使用的两个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相互对称的语句。对偶就是对称。这是基本特点。表达形式上要求两个并列的语句要整齐划一、内容互相映衬。

比如。骈文名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只对偶。不对仗。

对仗就是“对立”。专指诗词和对联写作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它的要求是。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在同一结构位置的字词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且避免上下句在同一位置上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意思相同的字词。但对联与格律诗相比。格律诗在对仗上要求极为严格。而对联则比较宽泛。

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唐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等等。都是既对偶又对仗。

对联的要求在结构和用词上与格律诗相同。但在平仄上的要求比较宽。尤其是春联的撰写。只要上下联的结尾字符合上仄下平的要求基本就算可以。没有“仄起平起”、“仄收平收”之说。

对偶与对仗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所运用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要求的不同。所以表达形式也就不同。对偶多应用于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和对联独有的特殊的写作技巧。起源于隋唐。要求一首律诗中的颔联(即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这种写作方法同时被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应用于对联的撰写。

其他观点:

“对仗”与“对偶”就其大致的语言形式而言。二者极为相像。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也含糊其辞。难以界定。一般人更是难以区别。通常情况下。人们也不做深究。两个概念经常混用、错用。但作为专门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人则大有必要将它们区分清楚。

相同之处:

1、在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是两个彼此相对称的句子。

2、在语言表达特点上:都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意思相关或相反。

3、在语言表达效果上:都是为了达到句式整齐一致。音律和谐上口。内容相互映衬的语言表述效果。以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不同之处:

1、概念内涵不同:“对仗”专指古诗词创作和楹联撰写的一种写作方法。“对偶”是一切语言表述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2、适用范围不同:“对仗”只适用一些特殊文体之中。比如。古诗词创作和楹联撰写。所以“对仗”通常是古诗词。特别是律诗和绝句的写作的专用术语。“对偶”可以适用一切文学创作。如小说。散文、喜剧、现代诗歌等。也适用于各种实用文体。如新闻、报告、总结等。

3、宽严程度不同:“对仗”严苛工稳。要求上下句在字数相同。词句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还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且力避上下句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对偶”的要求则相对宽松。上下句除字数相同之外。在词性、结构方面一般也作要求。但已不是特别严格。至于在平仄运用和力避使用同一个字方面。基本不作要求。所以。“对仗”的句子一定是“对偶”。“对偶”的句子不一定“对仗”。

下面举例来说明: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话。构成的两组句子。上下句字数、词性、结构、平仄、意思。彼此对应。工稳整饬。通篇运用。是为该绝句运用了“对仗”的写作手法。

宋代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其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关。但是在平仄方面。“开”和“暝”。“香”和“阴”同为平声字。就没有做到平仄相对。而且。上下句都用了同一个字“而”。没有力避相同的字。这些两两对应的句子。在文中也是局部使用。用以词句的修饰美化。是为文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夜深时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8:31

    对偶,律诗,平仄,词性,都是,格律,下句,结构,对联,仄声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8:31

    没想到大家都对什么叫“对仗/对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8:31

    首先说清楚。“对偶”和“对仗”虽然差不多。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汉赋以及后来的骈文中很多对偶。要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