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李清照在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里对景观的描写之所以比较瑰丽怪奇。难以理解。是因为这首词中她的写作风格多沿先秦时期屈原辞赋及《庄子》的手法。想象奇伟、大开大合。有混沌苍茫之感。既非现实之景也区别于词人以往惯常所用的写景笔法。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上是全词。题目问的第一句便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光看第一句。是不明所以的。然而后续接着说道“闻天语”。便让人恍然大悟。第一句所写的景色。是词人想象出来的天上神仙所在之所的景观。最后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也可印证。“天接云涛连晓雾”。天云一线。晨雾凄迷汹涌。云海如波涛潮起潮生。一派波澜壮阔的大气恢宏之景。“星河欲转千帆舞”。天帝居住于天上。又怎是我等凡人能够见过的雄景呢?
天上的银河蜿蜒漫转。云海上刮起疾风。无数舟船于那大浪中扬帆舞动。这样见所未见的场景。想来是自己的梦魂来到了天帝所在之处了。后文“路长”合屈原《离骚》“路漫漫”意。“九万里风鹏正举”则出自庄子《逍遥游》。不外想象独特。文思放诞。于寻常婉约词风下别开一番豪放风格的浪漫主义风韵。
这首词作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这一年春天。词人曾经在海上航行。风高浪猛。九死一生。历经艰险。这样的亲身经历。也成就了这样一首豪阔壮美的名篇。《蓼园词选》中黄苏评价这首词时道:“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可谓中肯之至。
其他观点:
为了更好地理会第一句描绘的自然现象。先将整阙词放上。
原词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用白话直译。意思如此:破晓时分。天刚蒙蒙。海面还一片模糊不清。晨曦薄雾笼罩下的天际线消隐难辨。应这时。天际星河里。千帆无数如梭逐浪飘。依稀仿佛。梦随魂飞又回到了天帝的处所。天帝见其善意相邀。并关心地问道:你要归向何处。
我回说天帝道:归途漫长。且日暮不早。作诗久。良句亦有。却枉有妙句被人称道。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只求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好将我这一叶轻舟送往蓬莱三仙岛去。
联系作此诗的背景。就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词人李清照在这阙词中要表达的心境。这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后。在《金石录后序》中有如此记载:公元1130年。也就是宋高宗建炎四年的春。词人曾经历了一段凶险的海上航行。历尽惊涛骇浪之后。她有了更深的感触。于是有了这阙词中的大海、乘船等经历。加以虚构与幻想。亦有了天帝、自我。意境表达。便全然因着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所得的感受而来。
因此经历有关。故而这阙词写的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巧妙地将真实的感受融入梦境。又借助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以及神话传说谱入词中。使得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合为一体。构成一幕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诗境。
此阙词。因而也成为她婉约派词宗的另类作品。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她第一句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就好懂很多。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第一句)
这一句。境界开阔大气。“天、云、雾、星河、千帆”之意象传达。展现出的是一幅辽阔的、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此表达。在唐五代以及两宋词中都是少见的。景色如此壮丽。“接”、“连”二字的妙用。更是将景境绘制如活。如此天幕、波涛、云雾。自成一体。从而形成一个浑然无边无际的开阔境界。接下来的“转”、“舞”二字。更如神笔妙点。言说了海上刮起的风浪的恶劣。点明了无数舟船于惊涛骇浪中的飞舞砥砺之行。暗喻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真实感受。虚虚实实里。将全篇的奇情壮采基调予以奠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75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词人,云涛,一句,天帝,星河,屈原,庄子,词中,离骚,九万里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第一句究竟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现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李清照在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里对景观的描写之所以比较瑰丽怪奇。难以理解。是因为这首词中她的写作风格多沿先秦时期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