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原创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好文

热门回答:

李益是谁?他与才女霍小玉始乱终弃的爱情颇被后人诟病。

然而。他的诗却占有一席。被称为中唐最后一个边塞诗人。

胡应麟在评唐人七绝中。以李益为盛唐以下第一人。认为“可与太白、龙标竞爽。”

这样的评价很高。这首诗便是其代表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受降城:唐太宗于灵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灵州称为受降城。

芦管:即胡笳。以芦叶为管的乐器。与羌笛一样。胡地乐器。

人品连累诗品。为何这首诗仍冠以中唐七绝之一?

1 中唐优秀边塞诗人少

边塞诗中的拔尖者王昌龄。岑参。王之涣。高适。将边塞诗写得荡气开阖。无人可及。

到了中唐。这些大老们大多已作古。而中唐诗人中佼佼者。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不擅写边塞。找不出像样的边塞诗。

李益是出塞次数最多。戍边时间最长的诗人。他对边塞苦寒生活的体验。能够写出深有体会。情真意切的诗句来。也是中唐最优秀的边塞诗。

生逢其时。避开了群星闪耀的盛唐时代。

2 这首诗足以称道

一二句。妙在“沙似雪”“月如霜”。

茫茫大漠如雪覆盖。泛着白光。月光如霜。漫天的沙地也染上一层清冷的寒气。

六个字境界全出。强调“冷”。却是大漠美得发冷。环境的渲染。寂静清寒。渗透着诗人的爱恨交织。

静默的夜。将军马上。征夫楼头。被这清冷。孤寂所笼罩。这既是他们热血守卫的疆土。又是远离故土的愁苦。内心有着怎样的痛苦与不堪!

联想到高适的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是雪融春归。牧马回来。月明清晖的开阔明朗。

而这一首也有沙雪与明月。格调却安静清冷唯美得多。

三四句。妙在一“尽字”。

一片岑寂中。不知何处吹来一声芦管的吹奏声。随风而至。时断时续。竟吹动了所有人的乡愁。

一“尽”字。凝重。味长。所有将士无一例外。在这清冷月色中。不约而同地一致伤怀。

如果不是征人的思乡之心急切。如果不是征人彻夜难眠。这乐音怎能扰动他们鏖战后的沉酣呢!

李白也有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也是笛声一响。整个洛城一片思乡的静寂。但春风却是温暖的词。

而这一首。芦管一响。所有征人不约而同都望向远方的故乡。

“征人”强调战争未完。“一夜”时间之长。“尽”强调全部。苦味深重。令人震撼。

李益要表现的就是“苦”。而不是“壮”。作为出塞次数最多的诗人。他更能体会戍边悲壮后的苦。

“沙似雪。月如霜”便是一幅有境有人的画面。环境之苦。意境之美。戍情之沉重清晰呈现。“尽”便是征人无尽的苦与愁。孤寂与无奈。简洁的文字后是空灵的意境与沉重的戍情。

将美与苦凸显。是诗人的良苦用心与匠心独运。

李益的边塞诗《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同样也是佳作。

其他观点:

中唐七绝之冠的说法。来自明人胡应麟。他在他的《诗薮·内编》中。盛赞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中唐七绝之冠。

所谓中唐七绝之冠。只是一个主观的评价。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评出自己心中的中唐七绝之冠。不过这首诗确实是中唐最经典的七言绝句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李益在德宗贞元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因此这里的受降城应该指的是灵州受降城。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这两句就是互文见义。没有月色相照。沙不可能像雪一样白。所以两句要连在一起解释。

受降城外。月色凄冷如霜。笼照着回乐峰前的黄沙。黄沙在月色的照耀下。发出如雪般清冷的光辉。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声悲凉。征人:戍边的将士。

不知是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一夜间戍边的将士人人都在回望故乡。

李益的这首诗。将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的艺术特点。因而成为中唐最经典的七言绝句之一。

诗的前两句写景色。第一句“回乐峰沙似雪”是俯瞰之景。诗人从受降城往下看。看到回乐峰的平沙。反射着如雪般的清辉。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仰视之景。城外的夜空之中。冷月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明写边关的凄冷夜景。暗喻征人凄凉的内心。“回乐峰”的地名。充满了讽刺意味。对于戍边将士来说。有家不能回。如何能乐?

第三句写声音。“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传来了一曲芦笛。这芦笛之声。本就悲凉之极。却又不知何人吹起。不知何处传来。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飘渺怅惘之感。

前三句。先以凄凉的视觉景象引动绵绵的思乡的之情。再以怅惘的听觉形象将思乡的暗流疏引成情感的洪流。通过前三句的烘托铺垫。诗的情感已到了不得不发的境地。

但是。李益却在这里独辟蹊径。让不得不发的情感在结尾处打了个回旋。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征人尽望乡的场景。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而余韵不绝。

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一曲悲凉的芦笛之曲。引得边关士卒彻夜难眠。纷纷起坐望乡。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但是征人尽望乡的行为。虽肃穆无言。其思乡之情却充塞天地。

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这首诗在当时就影响很大。“天下以为歌辞”。被谱成歌曲。传唱天下。成为中唐最出色的绝句名篇之一。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樱花吻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14:19

    边塞诗,如霜,城外,芦笛,诗人,清冷,边关,边塞,这首诗,一夜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14:19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14:19

    李益是谁?他与才女霍小玉始乱终弃的爱情颇被后人诟病。然而。他的诗却占有一席。被称为中唐最后一个边塞诗人。胡应麟在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