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先说答案------------------
昆仑=不周山。已经崩毁
昆仑=一座百公里高的巨型金字塔
昆仑方位=塔里木盆地中心
西北海=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随昆仑崩毁而被填埋
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废墟
----------------正文解析·巍巍昆仑----------------
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相传为大地的中心。为万山的源头。中华的祖庭。巍峨壮丽无比。让古人与今人都神往不已。更有许多人孜孜不倦地在地球各个角落不断去考据、探寻、论证昆仑的位置。但却无功而返。或与记载不符。让人遗憾。
这里以《山海经》关于昆仑的描绘为准绳。结合其它经文古籍关于昆仑的记录。及现今地球地貌的实际分布形态。来考查上古神山昆仑的全貌。地理上的昆仑山。 一般指昆仑山脉。由汉武帝赐名。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不是这里考查的目标。
一、上古神山
二、昆仑掠影
三、不周山
四、昆仑方位
五、昆仑形态
六、西北海与西海
七、大禹治水
八、沙漠
九、泑泽与岳崇之山
十、神的逍遥
十一、结束语
一、上古神山
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传为大地的中心。为万山的源头。中华的祖庭。巍峨壮丽无比。这里引用众多古籍关于昆仑的描绘。让人们对昆仑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同时也作为后面论证昆仑结构的参考:
《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
(西周)《穆天子传》卷三:☐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隆之葬。以诏后世。
(西周)《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战国)佚名《尔雅·释丘》谓:“三成为昆仑丘”。
(战国)佚名《尔雅》曰:河出昆仑虚。
(战国)佚名《山海经》:“周穆王至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勒石西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
(战国)佚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东经》: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战国)佚名《山海经·大荒南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记:“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汉)佚名《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汉)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上通璇玑(北斗星)……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相去正等。面方各五千里。上层是群龙所聚”、“洲上多凤麟。”
(汉)佚名《河图括地象》:“龙池之山。四方而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之居。多五花树(按五花草)。群龙食之。去会稽四万五千里。”
(汉)佚名《河图括地象》: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
(汉)佚名《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
(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
(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汉)刘安《淮南子》:“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东晋)干宝《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
(北魏)《水经注》:“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
《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唐)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于。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
二、昆仑掠影
由这些古籍记载可知。昆仑的众口一词的描绘有:以上诸多古籍文献。从不同角度共同描述了昆仑丘之“悬”、“圃”、“四门(九门)”、“增(层)城”、“木禾”、“九井”、“开明兽”、“五城十二楼”、“不周山”等地貌形态以及周边有“弱水环绕”。有“炎火之山”。这里作一个总结:
昆仑在处在中国西北方位
《水经注》:“昆仑墟在西北。《楚辞·天问》:西北辟启。《海内十洲记》:“昆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山海经·海内东经》: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河图括地象》: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神州西北有昆仑)。
规模巨大。方圆以千里万里记。高度以万仞记。是大地中心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神异经》曰:围三千里。《海内十洲记》:“昆仑。方广万里。《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水经注》:“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四方结构。其侧面是平的。层叠结构
《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河图括地象》:“龙池之山。四方而高。《海内十洲记》:“昆仑。相去正等(底下边距相等。是正方形的意思)。《神异经》曰:员周如削。《楚辞·天问》曰: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水经注》: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
上有天柱。天柱之上有悬圃。悬圃可以让人登临。是帝生活的地方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海内十洲记》:号天柱。《淮南子》:“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四面环渊。边上有炎火之山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山海经·大荒南经》: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淮南子·地形训》: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海内十洲记》:“昆仑......又有弱水周回绕匝。”《搜神记》曰:环以炎火山。
是黄河的源头
(战国)佚名《尔雅》曰:河出昆仑虚。《山海经·海内西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河图括地象》曰:河水出焉。《西域记》曰:河出昆仑。
如此。就可以得出昆仑的整体形象:
昆仑在处在中国西北方位;规模巨大。方圆以千里万里记。高度以万仞记。是大地中心;四方结构。其侧面是平的。层叠结构;上有天柱。天柱之上有悬圃。悬圃可以让人登临。是帝生活的地方;四面环渊。边上有炎火之山;是黄河的源头。
三、不周山
考查《山海经》中昆仑的方位。可以发现。同一位置。存在另一座传说中的神山:不周山。这里略引一些关于不周山的传说与记录。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当今的)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列子·汤问》云: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战国)佚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战国)佚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易纬·通卦验》云:立冬。不周风至。
《说文》十三云:西北曰不周风。
可以对比不周山与昆仑。两者整体形象几近一致:
不周山与昆仑。都处在西北方位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
不周山与昆仑。其上也有天柱。规模巨大。层级结构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天柱上连着天。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淮南子》:“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
不周山与昆仑。其结构都是方的
——不周。不是圆周。也是四方的意思。
——《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神异经》曰:员周如削。
不周山与昆仑。都有神兽守护
——《山海经·大荒西经》: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
不周山与昆仑。都是神居住的地方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百神之所在。
不周山与昆仑。都黄河的源头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
——《尔雅》曰:河出昆仑虚。《淮南子·览冥训》曰: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
不周山与昆仑。都是太上名山。昆仑。这么一座大山就凭空消失。属于有头无尾的记载。而不周山又有明确记载“不周山崩、天柱折”的过程。属于有尾无头的记载。而两者的其它特征又是如此的接近。由此可断定:
昆仑之虚=不周山。昆仑。就是不周山+天柱+天的整体结构。简略:昆仑=不周山
《山海经》是不同时代的创作集合。对同一地方有不同称谓。昆仑之虚与不周山的关系。就如南京与金陵的关系。不周山崩。就是昆仑崩。天柱折。就是昆仑的天柱折。这是考证不周山与昆仑的重要发现之一。
四、昆仑方位
许多人打算在地球上找到昆仑。有说是埃及金字塔的。有说是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峰的。有说是山西省晋城市析城山。有说是冈底斯山。有说是青藏高原的。甚至有说是云南石林的。等等。除了这些找到的塔与峰明显与山海经记载的是昆仑规模巨大。方位存在于中国西北。是黄河源头这些记载完全不匹配之外。也犯一个静态看待事物的错误。即他们以为昆仑从上古年代到现代是不变化。只静静地处在原地待人们去发现。而忽视了万物是运动的。成住坏空是万物循环之理。所谓沧海桑田就是如此。昆仑。就是不周山。上有天柱。按山海经记载的确是存在过。其规模也的确如书上所描绘。但经过上万年的时间到现在让人们找不到方位。在于现在它只是消失了。
这么一座连着天地的太上神山。在其崩折之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也就是地球地轴偏向的意思。足可见事件发生时的能量释放之大。也印证其规模之巨大。才能在崩折之时让地球都要轴偏向。大凡普通山体、大楼在地震之时崩塌。会产生石块碎片等残骸。若是老旧大楼通过炸药爆破。则会产生更细微的粉尘。昆仑崩塌天柱折断。是被共工这一大神用“头”触之后的结果。因此这一结果除了符合碎片化、粉尘化的一般物理过程与结果之外。也是一个人为(神为)事件。
就如航母要在大海中才能正常游弋。小池塘太小是不行的。对于昆仑这种方圆八百上千里高万仞的大山。也要更大的范围才能容纳的。昆仑在中国西北。但中国西北有平地形态的。又是巨大范围的区域。只有一个:塔里木盆地。盆地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沙漠。沙漠的沙子。其实是粉尘的另一种说法。住在北方的人们在经受沙尘暴的折磨之后更有感触。
有没有可能沙子就是昆仑天柱崩析后的残骸呢?这里就有一个沙漠疑云的问题。
沙漠。主要成因按现代科学说法是副热带高压导致控制区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及形成沙漠。并写在地理科教书中。被认为是科学结论。至于副热带高压是如何导致控制区域的石头化成沙子的。则没有可理解的物理过程描绘。而用风化来解释。一般人们看到的风化结果是如戈壁那样的碎石石片存在。能形成大规模细沙的。只是雨水冲刷山体或地表汇集粉尘再沉淀到河床或海岸而形成。塔里木盆地。怎么能存在这么巨量的沙子呢?
要理解这一问题。就要区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理论。这里沙漠。在科教书上被认为是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导致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显然。沙漠存在、副热带高压存在。气候干燥。雨水稀少。这些都是现象。是客观事实。而认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导致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及形成沙漠。其实是人为主观推论的结果。而非事实。为何不可以是沙漠存在。导致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并在其区域上空表达副热带高压呢?
对比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同40纬度左右的中国华北、美国中部、欧洲南部。同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何以看不到沙漠?有说理由是由于这些地方没有季风吹入。但问题是季风为何吹不到沙漠地区?是季风太弱了吹不到呢。还是由于沙漠的存在让季风吹到了也造不成影响?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有很多沙漠就在海边的。无数的水汽从沙漠上空飘过却无法形成降雨。就在于是沙漠的存在的结果。更有沙漠本身就处在水里。且察看历年的全球卫星云图影像可知。每年都有无数的水汽云团从塔里木盆地上方经过。但此地就是雨水稀少。因此用副热带高压控制导致沙漠成因。是一个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于是可以反过来理解。即沙漠存在。导致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不能覆盖。并在其区域上空表达为副热带高压。这里带来的问题就是沙漠基于什么原因存在?
可以先看一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般数据: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这个数据带来的疑问之一是平均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的沙漠。何以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按质量守恒定律。这数据说明一个事实:每年除了上方少量降水之外。其它地方汇集入沙漠的水占比重更多。这些水唯一的来源只能是周边高山雨水向低洼地汇集的结果。
这一结果又带来一个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之前。每年这么巨量的水汇集的结果。必会带来塔里木盆地成为海洋。于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之前。塔里木盆地会一直是海洋。没有任何地质构造来说明塔里木盆地海洋向沙漠自然转变的可能。在于这每年汇集的水量在沙漠形成之前与之后。都是如此的巨量。根本不能用地壳上升、海洋干涸之类的地质活动来说明。如此可知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是自然形成的。那可以考虑另一种情况:非自然形成的。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得出一个超乎人们意料之外又合乎记载的结论:
昆仑。也即不周山。曾坐落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昆仑崩塌化成粉尘所致。崩塌过程还填埋塔里木盆地曾有过的海洋。致其消失。这个消失的海洋。就是西北海。
五、昆仑形态
昆仑。也即不周山。曾坐落在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即西北海。于是可以简单理解其方位就在中国西北部。也是黄河的源头。这就与山海经记录的完全一致。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相契合。且没有科学界沙漠成因与事实不符的现象。这里可以继续考查昆仑的规模与结构。
昆仑的规模与结构。在《山海经》及众古籍若隐若现地描绘:高万仞。悬圃。增城九重。四方之门。有铜柱。高入天。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虚四方。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相去正等(底下边距相等。是正方形的意思)。员周如削。昆仑之山三级。有五城十二楼。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相去正等。面方各五千里。上层是群龙所聚。有九井九门。四维多玉。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
一是昆仑极其高。以万仞万里记。远远高于地球上自然形成的山峰。喜马拉雅山的8848米高度。这说明昆仑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一个人造或神造建筑。
二是昆仑有层级结构。有“增城九重”。就是一层一层的城叠加到九重。也说有五城十二楼。这仍说明昆仑是建筑而非自然山峰。
三是昆仑是正四方结构。侧面是削平。这种形态在地球上能找到对应的建筑。那就是金字塔。也即。昆仑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巨大金字塔。是一个神造物。
四是昆仑即不周山。按不周山传说。是上方有天柱。天柱上方还有天。因此昆仑三层可能说的就是这不周山、天柱、天的三层结构。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名称。
按李卫东先生著作《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考证。天就是神的宇宙飞船。今人叫月亮。这也与天帝居住在天的描绘是契合的。在于能居住的地方。必是一个实体。而非当下人们抬到看到的虚无天空。
古人的尺度与今人的尺度有所出入。古代的“里”据称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一般考证是周秦汉。一里=415.8米。清光绪。一里=576米。1929年。一里=500米右。由于这里无法确定古籍中描绘昆仑尺度“方圆八百里”、“三千里”等等巨大数据的“里”是具体哪一个标准。因此这里选择周秦汉的标准:一里=415.8米。同时选择“八百里”作为规模数据。即长八百里。宽八百里。“围三千里”折算成正方形边长是750里。也是很接近。如此折算成如今的尺度就是333*333平方公里。如此就可以计算昆仑的体积。这些数据都只是估算值。是用来参考之用。
昆仑是一座金字塔。参照埃及金字塔结构。其斜面角度是52度。底是333*333平方公里。如此可得塔尖高度在213公里。由于昆仑上面还有天柱。因此这金字塔并不是纯锥形结构。而是梯锥形结构。更象玛雅金字塔——甚至就可以认为玛雅金字塔就是昆仑的微缩模型(玛雅金字塔有九层。顶上有四方屋。更巧的还有两条羽蛇分守在阶梯口两侧)。因此可以取3/4高度。即160公里高。这就是昆仑的规模:底是333*333平方公里。高160公里。如此就可以还原昆仑的整体结构:
下面基座是金字塔。即昆仑之虚。中间是天柱。上方是天(月球);金字塔有九层城叠加。塔顶有屋。壁方百丈。等等。
确定了昆仑的位置。勾勒出昆仑的整体形象。以昆仑为地理坐标基点。再根据《山海经》及其它古籍记录。就可以考查这些上古流传下来的几个主要的地理地质概念。如西北海、西海、大荒、泑泽。等等。会有更多的惊奇发现。
六、西北海与西海
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就是西北海。
后人们根据《山海经》记录。找不到西北海。于是对西北海感到莫明其妙。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万物状态的结果。以为上古时期西北海存过。今天也必然不变可以在地球上找得到的。这是人们观念的问题。而非西北海必然到现在也应存在。上古时期这片海域真的存在过。只是随昆仑崩塌时被填埋后消失了。
由上面例举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可知。塔里木盆地产生之后。塔克拉玛干沙漠诞生之前。塔里木盆地由于周边山脉不断的水量汇集。必会形成一个广阔的水域。按有人对这个水量的比喻。相当于每年有0.7个渤海的水量流入塔里木盆地。因此产生海洋是必然的。当下人们只看到一片沙漠形态。在于昆仑崩塌后所致。沙漠。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
塔里木盆地的成因并非科学界所言的“地质构造隆升”。而是小行星坠地撞击后形成超级史前火山口。火山停止喷发后冷却内缩所致。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表。
《山海经》记录了西海。同样今人们找不到其方位。有考证其是广西桂林曾存在的一片湖。也有考证青海湖。也曾叫西海。但这个海与青海湖的水量是不匹配的。如当下叫湖更适合。青海湖古时被叫作西海。很可能与当今的昆仑山这名称由来一样。是先有“昆仑”这一传说。后人(即汉武帝)将塔里木盆地南边的山脉命名为“昆仑山”。同样先有西海的古籍记录。后人将青海湖叫作“西海”。
塔里木盆地曾有过海洋。后来消失。形成当下状态。于是可以放眼中国的另一个盆地:四川盆地。也可以判断其曾是海洋。其形成海洋环境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都是汇集周边高山雨水而成。即四川盆地曾托存一片广阔水域。是为西海。
全览四川盆地底部区域的地貌可以看存在无数多的蕨叶状小山丘。这些山丘。其实是海水退却剩下的底部淤泥干燥收缩后的凝结形态。由于西海水域广阔。海底淤泥层也厚。于是形成的淤泥小山丘形态相对生活中盆底杯底的条状污垢形态也是巨大。
四川盆地的成因也并非科学界所言的“地质构造隆升”。也是小行星坠地撞击后形成超级史前火山口。火山停止喷发后冷却内缩所致。只是这个年代比塔里木盆地形成时期还要久远。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表。
西海的水是如何消失而成为当下四川盆地的形态的呢?这有另一个事件记录来符合四川盆地的海洋消失的原因:大禹治水。
七、大禹治水
人们通常理解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泛滥水患。但这其实与古籍记录及上古神话传说不符的。由昆仑(即不周山)崩塌的结果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一规模宏大的事件可知。这其实是地球地轴向东南偏向所致。由于地轴剧烈偏向。导致海水巨量倒灌。想象地轴剧烈偏向时。那几百几千米高的海水向陆地高原奔袭。真是当时人类的世界末日。这是整个地球的运动形态剧变。于是这大洪水是全球性。这与世界各族人民都有的大洪水传说是相契合的。而大禹治水。就是在“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传说之后。因此可以断定大禹治水。不仅仅是治理黄河一条水道。而治理整个华夏大地的所有影响水流动的河道。这里也包括长江。
一般水流在群山高峰中前进。是沿山谷走向由高向低流动的。这符合人们的常识。但长江水道的三峡段。却并不完全是如此。而是穿过很多高峰断崖。带来的问题提这些高峰断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自然人们可以说是地震滑坡、风蚀雨浸所致。若只一个山体形成自然塌陷形态。当然可以这么去解释。而若是一排山体形成切几近垂直的切削面。这种解释就很牵强了。因为大规模塌陷更容易形成堰塞湖。是堵塞水道而不是疏道水道。基于这种认识。打开谷歌地球查看长江三峡水道及其周边山峰地貌。除了今人的普通水泥建筑之外。可以发现其它明显的人为印迹。比如长江三峡巫山县附近的水道。两边的山崖。过于明显的劈削印迹与开凿沟痕。绝不能用自然形成来解释。且这种印迹还很多。
就算用现代人造机械开挖山峰或炸药爆破在山中开路也是很艰难。何以大禹治水时的农民们拿着铁镐铁锹能劈削如此高大的山峰及挖开花刚岩基质的三峡水道?
这同样是人们观念的问题。而不是上古时期的先民们没有这种能力。在于当下人们接受的流传广泛的大禹治水场景。大略是一个叫大禹的原始农耕部落的首领。因黄河泛滥。为保证族人生存与粮食生产。领导一群土陶粗衣的泥腿子拿着铁镐铁锹不断地疏通河道。加固河堤的故事。
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有《尚书》中的《禹贡》一篇。说的是大禹“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即确定九州。沿着山脉来疏浚开挖水道。让“江、汉朝宗于海”。让长江与汉水都流向大海。从《禹贡》篇章描写大禹治水的规模来看。也是非常宏大的一个事件。治理对象是九州九河九山九泽。面积涉及上百万平方公里。这里可以先引用《禹贡》篇章几段文字让今人感受一下大禹治水的宏伟场景: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 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 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 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 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若按大禹时代是原始社会部落这一说法。那么对应的是极其落后的生产力。根本是没有能力去治理这么广阔的区域。即便是刚步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我国。面对长江黄河的泛滥。也经常是无能为力。象九八年的长江洪水更是让人心有余悸。现代工业能力也不过是能在这些大川大河之上建些水坝发个电。远不如大禹治水这个“导”字体现出来的能力与自信:导。就是疏导、疏通的意思。原本堵塞的河道。给疏通。原本没有连通的地方。给挖开。对于小江小河或许可以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招些人力对河道挖挖淤泥加加宽加加深。但《禹贡》记录的是长江、黄河、岷江、渭水、洛水等等很多著名大川。这些大川几乎都是河面极为宽广。且河道穿梭在高山俊岭之中。治水的先民们面对的是湍急的水流与坚硬的山石。只有铁镐铁锹的原始社会时代怎么可能有远超现代的能力去改造这些大川。只会是蚂蚁撼树才对。
又比如“江、汉朝宗于海”这一条记录。让长江与汉水都流向大海。只有在长江、汉水都不曾流入大海。然后大禹领导先民们通过治理让长江、汉长流入大海。这条记录才有意义。否则若是长江、汉水本就流入大海。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去记录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记录。是与长江三峡水道的形态是相契合的。这个水道及周边山形地貌存在太多人工劈削挖凿的痕迹。问现代化的我国。敢夸大口说要去改变长江、汉水的水道?敢说在三峡这种地貌下大规模劈山斩石?显然是不敢的。
同时原始部落由于生产力极落后。导致人口只停留在几千上万的规模。相对现代城市动辄百万千万的人口规模是极其少的。如此即组织不了足够的人口去实施这么大规模的治水活动。也没有必要去治理这么广阔的区域。这么点人口随便找块没水淹过的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平原就可以很好地生产粮食以满足要求。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么方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复杂大地上折腾与治理大水。
而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还有是大禹用挖出来的山石在黄河某处边上堆出一个叫“积石”的山。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更是画蛇添足之举。按现代人的操作方式。河道、山谷里挖出来的土石方。直接堆在边上更省时省力。没有必千里迢迢去运送到某个点堆放。要知道大禹治水的范围是整个华夏大地。是九州区域。每一条水道挖出来的土石方都送去堆积石山。除了费时费力之外。还涉及面对巨大土石方时要用到的运输工具、交通路径、驱动能源等等配套设施。大禹治水、积石成山这些事件与原始社会放在一起。怎么看怎么别扭。
因此说这种大禹治水是原始社会状态下的事件判定。根本是与记录及客观条件不符的。大禹治水事件展现的场景。无不体现着远超现代科技水平的能力。大禹治水事件即已记录在案。成为华夏一族的信仰。而说是原始社会时代发生的事件。则今人的猜测。在记录与猜测两者之间。必有一个是错的。显然是今人猜错了。在于原始社会下的生产力不能支撑大禹治水这一行为。于是必另有合理的逻辑去支撑事件的描绘。由此就可以用反面的场景来推断。即大禹治水。其实是远超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能力对华夏地形地貌及水道的改造。
这在于“昆仑”这一记录其考查所能拓展出来的另类场景。这另类场景的源头就是昆仑。是方圆八百里、高上百公里的宏伟建筑。是神造物。巨大的建筑。需要巨量材料及巨大机械。这是当下建筑业的常识。同样对于这么一个比现代建筑更要大无数倍规模的昆仑。那所需的机械。也会比当下最大的人工机械要大无数倍。想象无数比如今的大型航空母舰还要大很多倍的陆地挖掘机在华夏大地上来回驰骋。操控这样的巨型机械之力。开挖如长江、黄河这种宽阔的水道及三峡之类的高山岩石地形。都是相对要轻松的。
也即。大禹治水。是先民们操控着远比现代挖掘机还要先进的巨型机械。依谷开道。遇峰破崖。治理神州大地各条水道与大泽的场景。
这么描绘远超今人的想象力。比科幻片还要科幻。让人绝难接受。根源是西方科学那种粗浅的考古发现先入为主地误导人们所致。西方人凭借几块简陋的骨头化石考证上古时期人类只处于猿人形态或原始社会。而忽视了更广泛的古籍文字记录与神话故事传承的上古人类历史是一个比当下还要高不知几个层次的超发达科技文明存在的可能。这里描绘的长江三峡水道的地形地貌印证。与古籍记录相契合。并符合上古神话的逻辑线。西海。即四川盆地曾托曾的广阔水域。就是大禹治水过程中先民疏浚开挖长江三峡其周边地貌。然后慢慢流尽。成为当今的盆地形态。
这里也有另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推论:整个长江水道的中下游部分。主体都是挖出来的。而非完全天然而成。这里就不继续探究了。
八、沙漠
昆仑与天柱崩折后。形成粉尘碎片散落在周边。就形成广袤无垠的沙漠。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向西偏南方向延伸路径上的中东阿拉伯沙漠、西北非撒哈拉沙漠都是如此成因。这种认识没有科学界关于沙漠成因的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并可以为治理沙漠提供正确的科学依据。
一般理解是。昆仑崩塌后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沙漠。如我国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象库木库里沙漠。是我国存在的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当下的任何地质构造都无法解说这么高的沙漠形成原因。而用昆仑崩塌后粉尘散落在这青藏高原的边北角上。就可以简单解说这一沙漠的成因。同样。柴达木盆地沙漠。也是如此由粉尘从极高处散落所致。
天柱折断后。由于位置更高。能在地球上飘浮更长时间。受自身惯性与地球自转影响也就能落得更远。落在地表后就形成中东阿拉伯沙漠、西北非撒哈拉沙漠。
有记录称1983年。一队法国士兵进入撒哈拉。在撒哈拉的恩阿哲尔和塔西利台高原上发现了大型壁画群。后经各方考古学家们对这个壁画研究。得出结果是表明撒哈拉沙漠在4000年前(一说是8000年前)。是气候适宜有人类生活的绿洲。并推断撒哈拉沙漠是由于绿洲逐渐变得干旱所致。同样这里要区分现象描绘。与理论推导。即存在大型壁画群。存在沙漠。壁画时间有4000年多的历史。都是现象。推断撒哈拉沙漠曾经存在广阔的绿洲是理论。说撒哈拉沙漠是由于绿洲逐渐变得干旱所致。也是猜想。
说撒哈啦沙漠是由绿洲干旱变成所致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于绿洲存在的前提本就是先有沙漠。然后在沙漠之中有很少的一块绿地。被称为绿洲。而撒哈拉沙漠是有900万平方公里。那绿洲面积也可以有这么大。就不是很小的绿地。于是这样的“绿洲”。就是草原、森林的意思了。如此广阔地域的草原环境。就算是干旱。也无法说明这么多沙子从何而来。更多会象非洲的中南部等地方。是草原性地形而留传至今。同样与撒哈拉沙漠对称纬度的南部非洲根本就没有大面积的沙漠。因此说是气候干旱导致撒哈拉沙漠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于是可以反过来理解。是这撒哈拉沙漠的存在。导致了气候干旱。这一认识逻辑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影响是一致的。两者是同一事件的不同地点的产物。
这里的沙漠。就是天柱折断化为粉尘后散落在西北非地区与中东阿拉伯地区所至。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这么广阔的沙漠。
九、泑泽与岳崇之山
确定了昆仑就是不周山。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中心。高百公里以上。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就是西北海。就可以以此为坐标。来考查昆仑周边地理名词的实际指代。比如泑泽、岳崇之山等等。可以先引用《山海经·西山经》里关于泑泽、岳崇之山的记录: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泑泽在《山海经》的通行释译版本里。被认为是罗布泊水域。查看如塔里木盆地与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就可以知道。在于西北海未被填埋之前。罗布泊水域。只是西北海东边末端部分。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高地来间隔。因此两者是一体的。记录此景的古人只能观察到西北海茫茫一片水域的情形。不能象今人一般看到当下一沙一水的明显差异。因此说罗布泊虽然位在塔里木盆地的东边。与《山海经·西山经》记录的泑泽有相近的指向。但这种判定是不对的。
若说泑泽是罗布泊。也与“河水所潜也”这一记录完全不相符。在于罗布泊相对黄河。过于遥远。无法达成一体的水域形态。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仍在于以静态的角度看待古籍中记录的这些地形地貌。以为这些地形地貌是完全不动不变的。可以让人们轻轻松松找到原样形态。而忘了先民们沧海桑田的教诲。
于是。就可以考查塔里木盆地东边的其它地方。就可以发现另一块盆地状地形:阿拉善盟区域的凹陷区域。包含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为主体的区域。这些沙漠的成因。也是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因一样。都是昆仑崩塌之后粉尘散落周边后填埋所致。这一凹陷区域。在未被填埋之前。由于其地势略高。又通过河西走廊北侧的低洼通道与西北海相连。就能承受西北海溢出的海水。成为一片大泽。
即泑泽。是阿拉善盟区域凹陷地带曾托存的一片广阔水泽。
这么推断。与《山海经·西山经》里关于泑泽的除方向之外的其它记录是一致的。比如“河水所潜也”。就是黄河经过但看不到河段。在与黄河在此区域与之连成一体。成一个水面。泑泽之于黄河。就如鄱阳湖之于长江。黄河中上游这一带。在上古时期。也是郁郁葱葱。一片生机。而就算是这一区域已经成为沙漠。但人们当下仍能发现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一带。存在大量的盐渍池。数量很多。面积很广。这也表明这一带存在大量的水。由此在未成沙漠之前。也必然存在大量的水。即为大泽。与实际一致。
同样。由昆仑方位与“彼临岳崇之山”记录可知。岳崇之山。就是青藏高原。或是今天的昆仑山脉。
岳。从山。从丘。象两座高大的山峰形。表示连绵高山大岭。崇。也是高山峻岭意思。岳崇之山。就是高山峻岭连绵不断的山脉的意思。结合《山海经·大荒西经》的不周山另一条记录。是“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放在昆仑的边上的山脉。又不在东。东边有幕山与泑泽;又不西。西边有湿山;又不在北。北边有诸【虫焉】之山;那只有在南边的青藏高原。即符合这一方位。又符合这一结构特征。
这种古地理名词考查可以有更多。这里只略举一二。有兴趣的人可以以昆仑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中心这一核心方位判定。结合《山海经》相关记录。继续考查更多的古地理名词所指代的地形地貌。
十、神的逍遥
这里结合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与《山海经》、《淮南子》的上古时期记录。用一条逻辑线将各事件串联起来。还原上古时期的人类历史发生的主体事件:
一万年前。神(帝)。即更高科技水平的文明族类。驾驶巨型宇宙飞船(天)来到地球。造人当劳力。人是神的基因工程下的产品。华夏一族更是融合了神的基因。才那么地充满灵秀之气(女娲造人)。在环太平洋沿岸挖渠采沙。于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即西北海中心区域。建立不周山与天柱(昆仑。山海经)。以作能源供应站及连接地面与飞船之间的运输通道。开采青藏高原底下的钻石矿(五彩石)。并教导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以文化与知识。飞船(天。悬圃。圆)停留在不周山(地。金字塔。方)上空几千公里高处的近地球轨道(天圆地方)。
后神魔之间的冲突发生星际与全球战争(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圣经中上帝与撒旦之战。看白人的基因。应是撒旦盗取神的基因库后的产品。片断不完整。才象兽。浑身长毛。体味重)。结果导致不周山与天柱损毁。并在人类中留下不周山崩、天柱折的神话传说(不周山崩、天柱折)。其中有巨人族被核武烧死(夸父追日)、(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印度史诗《薄迦梵歌》)。核武过后一片焦土(旱魃)。宇宙飞船(天)受损后脱离地球(天开一口)。导致地轴倾斜海水倒灌(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整个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从而有后来的大禹治水半信史记载。与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大洪水传说。及圣经的上帝造人、大洪水、方舟等等记载(大洪水传说。挪亚方舟)。
不周山粉碎后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沙漠及周边沙漠等。坠落粉尘导致全球沙尘暴(太阳消失。黄帝造指南车)。同时填埋了西北海。导致西北海消失并形成盆地沉积层(西北海)。天柱粉碎并坠落后形成中东阿拉伯拉沙漠与北非撒哈拉沙漠等。飞船(天)在控制之下上升到远地球轨道。后有其它飞船过来修复(女娲补天)。众多飞船在天空中反射阳光。从而有“十日并出”的神话传说(十日并出)。众多飞船完成修复任务后离开(后羿射日)。飞船修复后神离开地球。回到飞船(嫦娥奔月)。最后飞船(天)停留在远地球轨道守护人类文明。现代人称之为月亮。
大洪水发生后。华夏一族在大禹领导下治水(大禹治水)。操控巨型机械开挖长江三峡疏导西海。治理黄河。等等。在一切神的伟业归于太虚。尘埃落定之后。神离开人类。由人类自主演化。人类文明也从神话时期进入半信史时期。华夏子民是神的后裔。华夏大地有“神州”称号是名副其实。
十一、结束语
本文考证的昆仑形态及相关记录的还原。是探究人类文明上古历史的一大步。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人是神的后裔。虽不能如神那般永生。但也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灵性生命。不容亵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展现着神的荣光的同时。人类个体前赴后继。谱写着自身奋斗的文明篇章。于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如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感悟人生体悟天理循环。以大道为伴。
独占潇洒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功名利禄全抛下
让百世传颂神的逍遥
我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
告别。无休的征战
告别。不息的厮杀
用血泪换一个千古神话
(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10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塔里木盆地,沙漠,不周,天柱,山海经,塔克拉玛干,大禹治水,西海,这一,海内
没想到大家都对昆仑到底在哪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先说答案------------------昆仑=不周山。已经崩毁昆仑=一座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