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原创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好文

热门回答:

在八路军的晋西北“铁三角”当中。丁伟的参谋业务和战略眼光无疑是最优秀的。解放后他能成为某大军区参谋长绝非偶然。这个活李云龙就干不了。楚云飞一般般的图上作业让他看着都赞不绝口。正基于此。抗战胜利前丁伟对李云龙部队的扩充是有心理预期的。其一是事前有所征兆瞒不过他的眼睛。其二是只能算不那么惊讶。但谈不上“不屑”。

独立团发起“平安格勒战役”已经暴露了基本实力。

丁伟做出判断的最直接依据。其实是李云龙敢于指挥独立团发起进攻平安县城的战役。这绝非靠逞匹夫之勇就可以实施的。要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攻打日伪军重兵据守县城的战斗凤毛麟角。没有五比一以上的兵力优势和必要的重火力配备。这个仗是没法打的。它与李云龙个人多么牛逼没有关系。战场上实力才是硬道理。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军装备精良程度远超八路军。在对日军作战时。按陈诚的逻辑也必须集中五比一以上的兵力优势。即便完成了五倍集结还经常吃败仗。而火力贫弱的八路军虽然战斗意志超过国军。但在攻坚作战中保持这样的兵力优势是常识。何况还须分出少量部队去阻援。比如黄志勇的六连。

平安县城日军驻有一个满编中队(指挥官是个少佐)。还有宪兵队和逃进去的山本特工队残部。合兵一起足有300之众。按照抗战期间日伪军的大致混编比例。还应该指挥“皇协军”一个大队(营)。再加上什么警备队、侦辑队和伪警察之类。杂七杂八至少在500人以上。全城总兵力不低于800人枪。

因此。但凡李云龙有底气发起攻城作战并能最终全歼守敌取得胜利。所部独立团拥兵4000人是底线。按照李家坡战斗时期张大彪一营360人的编制标准。此时的独立团少说编有六到八个营。这还把各营兵力可能充实到500人以上的因素也考虑了进去。以丁伟那“好使的脑袋”。这个账几秒钟就能算出来。不似憨憨的孔捷。惊的目瞪口呆。

新一团在晋西北蛰伏期间也没闲着。必然壮大到相当规模。

丁伟本身就是个拉队伍的好手。奉命赴延安学习之前。他已经把冀中军区的一个团发展到3000余人。那个年代。这也足足等于两个团的兵力了。在八路军各部化整为零恢复元气的期间。新一团的兵力也一定有所增加。虽然剧中没有说明具体数字。以丁伟的精明能干。新一团有个大几千人一点都不奇怪。那么作为“今年发了财”的李云龙。只会比新一团人马更多。7000人的规模虽然有些雷人。丁伟还是承受得住的。

新一团在战役进行中。开展了顽强的阻击作战。将两个联队的日军援兵挡在外线。尽管丁伟发现伤亡过大后改用了灵活的战术。但新一团如果是刚刚经历大扫荡之后的实力。是无论如何挡不住鬼子的。经过一年多的休整补充。那已经是八路军第二次大发展期间。丁伟手里的兵也少不了。当然可以倒推李云龙的状态。

李云龙搜罗来的武器装备数量。完全可以佐证他的扩军速度。

八路军扩军的兵源是不成问题的。所欠缺的是武器装备方面的匮乏。所以丁伟手下的参谋给独立团开出的“劳务费”清单是:四挺九二重机。八挺歪把子轻机外加四门迫击炮。孔二楞子跟着起哄要求一样的数量。甭管李云龙到底给还是不给。充分说明丁伟对独立团在“平安格勒战役”中的缴获是有预估的。那么再深入想想就知道。李云龙用这批武器装备还可以扩充多少队伍。

我猜李云龙对两位老战友“打土豪”的要求不会答应。那是个只进不出的主儿。楚云飞358团一营被他宣布为叛军时。2000多人的武器全部拉回了独立团。一方面赖着不还。一方面又可以武装多少人马?额外缴获日伪近千人、晋绥军2000多人的武器装备。是丁伟和孔捷所不具备的条件。独立团部队规模肯定是新一团两倍甚至以上。丁伟心知肚明。

当然。丁伟只是在心里大致的估计。确实未料到李云龙的实力会膨胀到如此地步。因此当李云龙表示将用三个营把大孤镇的晋绥军“关禁闭”时。他仍然脱口而出:“那可是你的全部主力。一旦鬼子进犯根据地怎么办”?猜到和没猜到的所有东西。溢于言表。

至于对李大脑袋炫耀后的“不屑”剧中并未明显表达。要是我没记错。那种表情是在李云龙依靠人多势众打算“统一指挥”晋西北三个团时。丁伟才一脸的鄙视。

其他观点:

晋西北铁三角代表了八路军的基层指战人员当中的三个典型。

其中丁伟是代表了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高层背景的。拥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优秀将领;

李云龙则代表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精于战术级别的优秀将领;

孔捷则代表了更多的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普通将领。比起丁伟和李云龙这些有天赋的将领。孔捷更擅长于服从命令。按部就班。但是英勇无畏。敢于牺牲。

很显然善于打小算盘。不遵循条条框框的。不只是李云龙一个人。

但是这种买卖即便李云龙愿意。但如果是李云龙跟孔捷来做的话。孔捷是万万不可能也不敢。就连去万家镇“牵马”这趟生意。孔捷身为独立团团副。竟然生生地把生意给做折了。不但自己出了功。出了力。要自己用了自己的人。用了自己的枪。最后一分没赚着。通通给了李云龙。换到丁伟会有这么亏的生意吗?

丁伟还有一个比李云龙更加有优势的优点。那就是他的战略观(也就是整体大局观)更强。

丁伟原本是要到延安抗大去进修的。半路当中被副总指挥截下来。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这实际上是有个历史背景在的。因为无论是386旅还是新一团。都是有历史原型的。386旅在当时实际上是中央直属部队。而新一团的是由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而成的。融入386旅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386旅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李云龙这样战场抗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副总指挥调丁伟过来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副总指挥相信丁伟的能力是绝对可以与李云龙相媲美的。甚至优于李云龙的;再次丁伟是副总指挥最信任的人之一。

因为这个优势。所以丁伟比李云龙能够更先感知未来发展形势。而更加早做准备。

在反扫荡的过程中。部分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经开始化整为零组织抗日军民。以敌后武工队的形式。不断拔除日伪军据点。破坏铁路。寻歼分散活动的日军。

虽然没有总部指示。但是很显然丁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绝佳机会。

因为总部对这事其实心里原本也是没底的。所以是不会有明确指令的。既然没有明确指令。孔捷这个小媳妇是不敢瞎搞的。

等到1943年。上面开始明确指示这么搞的时候。李云龙都快上万人了。孔捷才开始按部就班就收编各种武装。最后还因识人不明。还闹出个黑云寨事件。

但此刻而言。当李云龙听到自己的部队有近万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哪里冒出这么多人?

而对此。作为386旅的主力团的新一团。早就盆满钵满了。丁伟对李云龙的这个牛皮根本不感兴趣。恨不得说一句。这都是我玩剩下的。

因为丁伟的部队发展得比李云龙早。所以他更清晰地看到了部队的快速扩张。导致了战斗力明显下降。兵员素质跟不上的问题。

在1941年。新1团(丁伟团)、补充团(李云龙团)、补充大队(孔捷团)分别改为第16、第17、第18团。都成为了正式主力团。并成立太岳军区。

但实际上到1943年3月以前。386旅在这个阶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裂变。386旅虽然建制还在。而且兼了太岳军区第二军区。但实际上。从原386旅裂变出来的队伍就格外之多了。

所以到了1943年3月。“精兵简政”开始。其中16团(按原型讲。应该是丁伟的新一团)调到了陕甘宁边区。第772团调归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这是在疯狂扩张之后。再一次整合。提高战斗力凝聚力的过程。

所以李云龙在八路军中。只是战斗意志的一个升华出来的角色。并不代表八路军中最高水平。所以丁伟才有资格不屑。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他观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为什么李云龙他要炫耀呢?而丁伟又是为什么要感到不屑?

而丁伟则具有全局观念。讲究战略格局。情绪稳定。沉着冷静。为人低调。

丁伟感到不屑的是李云龙爱显摆的坏习性。

在八路军中。李云龙就只是根据战斗意志升华出来的一个角色。在晋西北的铁三角当中。而这并不代表着八路军中最高水平。以致丁伟才有资格感到非常的不屑。因为他更清楚地知道部队的发展程度。显然知道战斗力在下降。兵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他很快就再一次扩充了兵马。他知道独立团现在已经变得如此厉害的时候。一向爱显摆的李云龙又再次的深深佩服起自己来。然后又跑到了丁伟面前。想要再次炫耀自己的成果、再次显摆。

只见当时的孔捷瞪着大眼睛。他表现得很惊讶。因为他实在不敢相信如今的李云龙已经把独立团发展到了这么大的规模。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笑红眼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5:27

    独立团,八路,部队,兵力,军区,自己的,的是,平安,武器装备,是个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5:27

    没想到大家都对《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5:27

    在八路军的晋西北“铁三角”当中。丁伟的参谋业务和战略眼光无疑是最优秀的。解放后他能成为某大军区参谋长绝非偶然。这个活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