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中贾母的“清虚观之行”?
原创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贾母的“清虚观之行”?

好文

热门回答:

【一】

打醮清虚观史湘云没到场。却至关重要。

第一。贾母和张道士对话说了一句:这么多儿孙。只有宝玉像他爷爷。这表明贾宝玉人物性格像贾代善。张道士也说:“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而史湘云无论人品性格通过贾母自己描述。与贾母也几乎一样。贾宝玉和史湘云酷肖贾代善与贾母夫妻。预示曾经贾母考虑过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姻缘。

第二。张道士突然提亲。又不说谁。非常奇怪。加之元春之前赐节礼。打醮。王夫人又没跟贾母来。贾母不问对方是谁直接拒绝张道士。都表明张道士的提亲对象很可能是薛宝钗。人物年纪的描述也相同。张道士此举不为提亲。只为试探。贾母警觉。直接回绝了。更有意思的是随后拉出史湘云的金麒麟。引出另一种“金玉良姻”。

【二】

清虚观打平安醮的人不是贾家。而是贾元春。贾元春在清虚观打醮。王熙凤爱出风头。想约了小姐妹们去凑热闹。不想引得贾母兴趣。贾家轰轰烈烈一场清虚观打醮开始。

贾元春突然在清虚观打平安醮。原文并没有说具体用意是什么。从原文看。元春其实更笃信佛教。大观园拢翠庵也能证明。可偏偏在清虚观打醮。显然有深意。

平安醮又称祈安清醮。是醮类中最盛行的一种。其目的在答谢神明的庇护之恩。并祈求境域的平安。这种庆典民俗性特别强。非常热闹。具有观赏性。往往庙会一般。王熙凤来逛就因为平安醮热闹。

【三】

贾母这次打醮清虚观活动做错了三件事。直接导致元春打平安醮讨好皇帝的行为功亏于溃。被家族给搅和了。

第一。贾母排场太大。带着半府的女眷去游玩。光车队就拉出去几里地。这种排场不符合为人臣子的低调作风。也不符合平安醮为民祈福的氛围。不但张扬。而且扰民。

第二。贾母带着一群小姐出来。贾家包场清虚观。将所有看热闹的百姓都驱逐。影响恶劣。贾珍命令林之孝:

虽说这里地方大。今儿不承望来这么些人。你可知道不知道。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一个闲人也到不了这里。

平安醮本就是与民同乐的活动。仿佛庙会。百姓一定多。贾母的到来将所有人驱赶。必然民怨沸腾。

第三。曹雪芹有意写了一笔贾母乘坐八抬大轿。这一点与当年礼制不相符。明清规定。一品大员可乘八抬大轿。可同时又规定:京城以外。也就是说八抬大轿除皇室任何人不可在京城乘坐。贾元春省亲坐的八抬大轿。贾母一品诰命夫人有乘坐资格。可京城内不可以。贾母的轿子僭越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搜索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其他观点:

我来回答。

你想多了。谁和谁也没有默契。


贾母与张道士有没有默契?笑话!张道士是荣国公的替身。荣国公是什么人?

但是张道士与贾母说过宝玉长得像“当年国公爷”。引起贾母“也由不得满脸泪痕”。并且回答:“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看来这里的“国公”。应该是贾代善。

从张道士与贾母回忆贾代善来看。他应该就是贾代善的替身。这样问题就来了。虽然双方年纪都不小了。但毕竟是丈夫出家的替身。贾母如果与张道士有私密的来往。不怕嫌疑吗?

张道士突兀地提到宝玉的婚事。有人认为是替宝钗说亲。理由是张道士所说的这位小姐十五岁。宝钗也正好十五岁。

正如我前文所说。张道士的“江湖地位”比较高。甚至已经涉身官场。是半官僚式的江湖术士了。他与各“王公藩镇”都有来往。当然有机会见到各家公子小姐。而这么多的富贵人家之中。难道只有一个薛宝钗是十五岁吗?

即使说亲不成。也在“王公藩国”及其他富贵人家心中。埋下一个伏笔:这位“老神仙”还兼管人间婚姻之事。说不定下次有谁给儿女说亲。就来找他打听。等于是拓展了“业务范围”。

就像马道婆来一趟贾府。就要“往各院各房问安“。或者智通圆信听说有小丫鬟闹事。就“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活”一样。这些和尚、道士、尼姑、道姑。也是无缝不入。到处钻营。谋求或大或小的利益。他们是《红楼梦》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因为富贵人家的生活里一定有他们的身影。如果把他们出现。与主要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就未免穿凿附会了。

其他观点:

贾母偕众金钗前往清虚观拈香祈福。一行人车辆纷纷。人马簇簇。好不热闹。到了清虚观。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张道士前来请安。与贾母的一番对话尤其有意思。张道士抱住宝玉问了好。说“哥儿越发发福了。\"想必宝玉年岁渐长。身量越发大人样了。惹得张道士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眼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象他爷爷。″这是说贾府众多子弟。只有宝玉的容貌与先祖父荣国公相像。回想第五回。宝玉能够神游太虚幻境。就是警幻仙子受宁荣二公之灵所嘱托:“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等等殷殷言语可见宝玉身负改变贾府运数的期望。能象当年的国公爷一样。修身齐家治天下。延续贾家的百年荣耀。然后呢。张道士退出去后。出现这样的场景。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注:打醮演戏是给神看的。不能由人指定戏目。而要用抽签。拈阄的方式。由神选出要看的戏)。头一本《白蛇记》。演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演唐郭子仪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第三本《南柯梦》。这三部戏暗示了贾府由兴起至极盛而终于败落的过程。

所以。贾母的太虚观之行是预示了宝玉及贾家败落的悲剧命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27:31

    道士,贾母,宝玉,平安,富贵,哥儿,替身,京城,爷爷,小姐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27:31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红楼梦》中贾母的“清虚观之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27:31

    【一】打醮清虚观史湘云没到场。却至关重要。第一。贾母和张道士对话说了一句:这么多儿孙。只有宝玉像他爷爷。这表明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