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看到这一事件。心情无比沉重。这起事件为我们所有家庭们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惨案发生后。我们在震惊和谴责孩子残忍冷酷无情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如今大多家庭。年轻夫妻生下孩子后。迫于生存压力。往往都选择外出打工了。照顾和教育孩子的事基本都甩给了老人。而老人大都没有什么方式方法。除了在吃穿接方面给予关注外。学习和教育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更有甚者。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很少管教责罚。可以说大多可以称溺爱。以至于孩子养成是非不分。自私自利。无感恩之心。甚至无法无天的性格。这样悲剧的发生就无可避免了。希望从这件事件中。让我们所有当家长的警醒。在忙于工作的同时。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亲情和温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避免这样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人们常说。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至于今后这会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还是难看的污渍。取决于我们每个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真诚希望所有家长因此事件改变今后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杜绝这样悲惨事件。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其他观点:
只能说人每个年龄段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0-5岁属于熟悉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予正确的世界观。
6-10岁是对事物认知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11-15岁的孩子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了。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需要的不是强制孩子该怎么做。而是要告知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16-20岁的孩子思想基本已经成熟了。这时候就可以放心的让孩子自由飞翔。
国内大部分家长都喜欢强制给孩子指定一系列的框框架架。却没有去重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导致6-10岁放任生长。孩子缺乏价值欢。11-15岁才强制将一些价值观灌输给孩子。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再加上外界的干扰孩子完全接受不了大人给予的价值观到14-15岁的时候爆发出叛逆的性格。完全是家长不懂孩子。
其他观点:
之前估摸是单亲家庭、游戏毒害。现在看问题描述是吸毒和父母疏于管教。以及爷爷、奶奶溺爱。13岁。砍下母亲头颅发朋友圈炫耀。丢进臭水沟。前所未闻。令人发指!以前看到的新闻。吸毒者最多持刀追砍亲人。这回是手起刀落。头颅摘地。还为此炫耀。再恐怖的杀人案也莫过于此。
孩子该谁管?政府、社会、学校?我看首先还是家庭。是最亲近的父母。父母的首要责任不可推卸。在这里探讨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已经没有意义。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偏颇。是造成惨案的最大诱因。
个人以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元素由以下几部分组成。20%源自天生(有的父母会发现。父母性格内向。怎么孩子如此折腾。就是天生所致);40%源自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培育孩子的三观。这一点如果因社会影响走向歧途。家庭教育仍有机会扭转);30%自我救赎(意思是自己争不争气);最后10%来自不确定性。也许你有更合理的份额划分。但是我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先天不足。家庭教育和自我救赎就一定要跟上弥补。使得组合至少大于60%。否则就成了废材。
达州这件事上。家庭教育的缺失起了反作用。如同身体的顽疾。如果早期干预。效果就佳;中期放任。积劳成疾;晚期再扭。治愈成功几率很小。最后的机会——很多家庭在孩子教育上不得不破釜沉舟。痛下决心。如送子参军。到军营磨炼;直接送到工厂。吃吃苦等等。当然。你可以说我是砖家。坐着说话不蛋疼。但是。我还是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预防和药丸不可或缺。可以治病救人。但不是打包票。
达州这个孩子。如果干预早一点。关爱多一点。引导正确一点。也许能够把天生的基因扭转。特别是吸毒。不痛下决心强制戒毒。让他脱层皮。哪怕是折腾成皮包骨都好。如此在家\"供\"着。早晚出事。当然。这里只是探讨具有普遍性的案例的前因后果和治疗方案。但愿他不是听天由命的个案。(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03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孩子,自己的,家庭教育,家长,给孩子,父母,达州,家庭,都是,观点
没想到大家都对四川达州13岁男孩杀死母亲,原因为不满母亲管家过严,孩子到底应该怎么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看到这一事件。心情无比沉重。这起事件为我们所有家庭们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惨案发生后。我们在震惊和谴责孩子残忍冷酷无情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