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首古诗会有不同的释义?你能举出一例吗?
原创

为什么一首古诗会有不同的释义?你能举出一例吗?

好文

热门回答: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绝妙的诗作于王维隐居时期。那时他在终南山下一个叫鹿柴的名胜与好友裴迪四处游玩。诗的大意是:山野寂静。空无一人。却能听到山深处有人语声。夕阳西下。霞光照进林子深处。又照在那青苔上。

这首诗正是抓住了这点。与平常写山景的诗不同。用一个“空”形容山之静。再用一个“响”。给这份静加上了别样的动。这一静一动之下。便有了禅意。

诗的第二句。夕阳下的森林多了一份别样的幽深。诗人从夕阳光照的角度切入。夕阳所到之处便映入读者眼帘。虽只写了“青苔”。却让人有无限的想象。有青苔必有溪水。有溪水就会鱼儿。那种景物好像就在眼前。似乎是万籁都在这夕阳所照之处。这就是诗佛心中空灵的自然之美。

对于这首诗。有许多不同的解法。有人认为首句的一静一动。次句的光明和青苔的幽暗。都是在诉说一个禅意十足的自然法则。

有人却认为这仅是写深山里的一种空暝状态。

还有人给这首诗加上神秘的色彩。傍晚夕阳下的深林里令人高深莫测。

到底怎么解释全凭读者的想象。这正是诗的意境高远的绝妙之处。

其他观点:

路过不谢邀。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那首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漂蓬江海漫嗟嘘。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古代浔阳的分野属吴。黄巢是唐代著名的起义首领。曾写过那首著名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四句诗看起来非常简单:

我身被困吴地心中记挂着家乡。我常常感叹这四海漂泊的转蓬经历。如果有一天能实现我的凌云志向。黄巢的所作所为又算得了什么?

问题是宋江的凌云志到底是什么?于是这最后一句便众说纷纭。论诗有一种方法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是说看作者说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何。以此来追溯和理解他诗中的主张和用心。历来论此诗者通过这种方法。大概得出了以下几种解读。

第一种。把敢解作岂敢。论者以宋江后来成为梁山泊主为依据。认为宋江是拿黄巢自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一天我的凌云壮志实现了。谁又敢嘲笑黄巢不是大丈夫。

那么这“反诗”便成了真的反诗。宋江要比黄巢还激烈的反抗宋王朝的统治。百度百科采纳此说。可是后来宋江选择的是招安。似乎有些问题。比如宋江写此诗之前怒杀阎婆惜而又伏法老老实实来江州作配军。路上有人拉他入伙他也不曾落草。这一路都是虽不安纪但很守法的形象。

第二种。论者以宋江最后招安归顺朝廷为依据。认为这根本不是反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黄巢这种反叛的行径根本就不是丈夫所为。

宋江在写这首反诗之前还写过一首《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洒浔阳江口。

上阕虽写逆来顺受。却俨然勾勒出猛虎欲择人而噬的威猛形象。而下阕说血洒浔阳江口。则是逆来顺受的突破口。让猛虎的形象更加暴戾。浔阳人又与你有何仇呢?这便分明是反诗了。同一时间地点的两首诗不可能表现不一样的主张吧?

最后一种是我的解读。我认为《西江月》中的“血洒浔阳江口”确实是有反意。而笑黄巢的反叛不是丈夫所为也正确。依据便是招安。宋江死后被封忠烈义济灵应候。宋江自始至终都相信天子“至圣至明”只是被奸臣障目。所以他要为自己的逆来顺受和一身的技艺找一个突破口。体制中没办法实现。那就到江湖上去爆发。所以要反。但这反和黄巢不同。反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则是招安。这就好比终南捷径。最终要混到体制里。让朝廷承认。让兄弟们的才华武义有得施展。也留下一世忠义之名。

手机打字太累。就到这里。欢迎指正。

其他观点:

人们欣赏古诗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所谓\"诗无达诂\"。实质上。这是因为诗歌常常具有多义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多义性的存在。才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营造诗歌多义性的方法。最常见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双关、意象、典故等。

但我们结合双关的变现手法来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实际隐喻\"情\"字。这代表着少女对郎君心意的判断。更多的强调\"有情\"。这首诗既写了江上的天气变化。又将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等心情都细致的表达了出来。

从意象方面说。我国古诗中存在有大量的意象。大部分为自然意象。如以\"红豆\"喻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以\"梧桐\"表达凄凉哀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月亮\"象征离愁别绪。思乡情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意象不同可以营造出不一样的意义。

有的象本身就可以和很多中不同的意结合。如\"秋天\"这一物象。在杜甫的笔下它就是萧瑟凄凉、痛苦不堪(万里悲秋常作客)。在刘禹锡笔下它就是秋高气爽(我言秋日胜春朝)。有的意象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诸如此类的情况也就造成了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多义性理解

如果我们能知道幽州台是什么地方。它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陈子昂的襟怀。幽州台。也叫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当年燕昭王为了延揽人才所筑。李白有诗云:\"燕昭廷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渗入的理解这首诗了。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影响。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渗入骨血。陈子昂也是。在前看不到招贤的圣君。在后看不到求才的明君。然后感念苍茫天地悠悠无限。只有自己壮志难酬。不觉悲从中来。才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除此之外。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位读者不同。他所拥有的文化鉴赏力就不同。诗歌也就会拥有不同的解读。继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初心未变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0:39

    意象,多义性,黄巢,青苔,诗歌,猛虎,阳江,这一,这首诗,夕阳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0:3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一首古诗会有不同的释义?你能举出一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0:39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妙的诗作于王维隐居时期。那时他在终南山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