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庄子的这句话是冲着伪君子和“圣人之道”来的。这也是司马迁之惑。是愤世嫉俗难得的一种质疑思维。
“圣人之道”之疑:为何窃钩是偷。窃国不算偷?
庄子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意思是说。那些偷了一个身配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
庄子的这一借喻的经典论述。表现了愤世嫉俗的一面。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强调应该要“绝圣弃知”。以重返太古时代那种恬淡纯朴的境地。
文中所指的“窃国”。是指“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田成子即田恒。原是齐国大夫。鲁哀公14年。田恒先杀了齐简公。后来他的曾孙子田和。又把齐康公驱逐到海上。自立为齐侯。庄子看到这段历史。认为田恒他们一伙人所窃的。不仅仅只是齐国。还包括建立齐国的“圣人之道”。而且最终还是利用这个“圣人之道”。来守护他们窃得的战利品。所以。田成子虽有窃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饶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十二代了。
那些公认为聪明的人。常常会把财物紧密封锁在箱子、袋子及柜子里。正好方便大盗来搬取;而“圣人之道”普流人世。适可被大盗利用来美化掩饰其为非作歹的事实。故曰:“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鬼谷子·怯箧》)是啊。因此曾经试论这个道理:世俗所说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积累财物呢?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呢?
自古“窃国”者不会承认“窃”。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因“顺天应人”。不得已才逼迫后周少主退位。建立宋朝;元帝国忽必烈只为“吊民伐罪”。而灭了南宋;朱元璋举“驱逐鞑虏”的民族大义之旗。推翻异族统治。建立了明朝。顺应历史潮流。为“圣人之道”。
庄子说:有了斗斛来量米谷。就有人利用斗斛来做诈伪的事情;有了权衡来称东西。就有人利用权衡来做欺骗的事情。都会以“圣人之道”标榜自己。不也是如此?好人、坏人都可以标榜“圣人之道”。如果名不副实。仁德又有何用呢?如果说齐王仁德。可是齐王被田成子杀了。如果说齐国富庶。却被田成子据为已有。而且还大施善政。老百姓并不反对他。可是田成子。明明是一个小人。恶人。却偏偏得到善终。
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三者只是一种空口文饰。不足以当作戒律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心归属。就应该认识生命的本源。保持质朴。减少自身的欲望。“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则遵循自身的规律。道。通常处在无名而质朴的状态。是向相反的方向运作的。王侯若能守护它。天下万物将自动归顺。使天下万民归顺。就像一切河流归顺大海一样。
鲁迅对“窃”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孔乙己》里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描述: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其实。鲁迅写出这么一段。背后一个真实故事。周作人就曾经写了一篇文章《窃书的故事》刊在《新民报晚刊》上。其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鲁迅先生和当时一位文人之间。鲁迅先生曾任职过教育部的科长。下属于傅增湘——中国近代知名的藏书家。这位文人大师早有对京师图书馆里藏的一部宋板书下手之意。幸好鲁迅发觉而制止。没有让他既而得之又嫁祸于鲁迅的阴谋得逞。鲁迅因为险些上了大当 。从此也笃定一个念头“藏书家即是偷书家”。
鬼谷子的祛箧术告诉我们。不要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赢得胜利固然重要。然而。要使基业稳固长久。更重要的是文化。
司马迁之谜:为何欲望过则贪。不及则废?
史家司马迁在撰写《伯夷列传》时。他陷入一种矛盾中: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马迁在一篇以伯夷、叔齐口吻写的诗中看到其怨愤之气。一个说没有怨。一个承认有怨?如果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何像伯夷、叔齐这样一生“积仁”的人却终于饿死?为何像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渊也常常食不果腹?而盗跖无恶不作却寿终正寝?而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犹如庄子质疑的“圣人之道”。司马迁不得不问“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之惑”所针对的是价值与得失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的管理。实质就是管束欲望。方法有宗教。也有仁、义、礼、智、信之道的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在释放欲望与管束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人是有理智的。但一旦被欲望控制。则失去理智、迷失心性。沉迷于欲望满足的快乐中。穷尽所有手段满足欲望。窃钩与窃国。本质上看。一个是小欲望是小恶。一个是大欲望是大恶。
欲望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其反弹力也越大。欲望可成就一个人。亦可毁掉一个人。古人提倡寡欲。庄子尤其推崇。所谓寡欲。不是说刻意地去减少欲望或追求无欲无求。毕竟有些欲望是本能的。真正含义是保留合理的欲望。去掉不合理或多余的欲望。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欲望太多而无止境。或者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就成了贪婪。我们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但欲望的沟壑总是难以填平。就会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不懂收敛欲望的人。会火上加柴。火势难以控制。寡欲能很好的支配欲望却不被欲望支配。
欲望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要看怎么开发。掌控得好。就是一种动力。是成功的添加剂。就能在欲望中前行。在欲望中进步。欲望掌控不好。心中完全被欲望占据。让人欲罢不能。成为牵制自己的枷锁。只能让一些人在失足后而悔恨终生;欲望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失。百分之八十的努力背后都隐藏着某种欲望。值得称赞。关键是我们需要在努力之前。学会过滤无谓的、虚假的需求。
“恕道”之谜:为何人弘道。非道弘人?
一个人有没有仁德。在心性。心中有没有仁德的约束。心中有没有仁德的信仰。“君子固穷。但穷且益坚。穷不失志。“谓之“久约不忘平生之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所谓恕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它的积极方面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强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才能实行仁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能以“博施济众”、乐善好施为己任。但前提是自己先要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就没有能力把别人扶起来。
做君子难。难在仁德。难是一个“怨”字。皆由心生。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终身奉行“恕”。将心比心。孔子一生自励就在于忠和恕。尚能“吾道一以贯之”。
仁德难。难在恕心。即仁爱之心。宽恕。是一种美德和修养。是一种雅量、文明和胸怀。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恕了别人就等于宽恕了自己。宽恕了他人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生命的美丽。俗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能撑船”无不充满哲理。学会宽容。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经历过风风雨雨。才能领味到人生的苦与乐。爱与恨。取舍与得失。
仁德难。难在恕直。即宽仁正直。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务实、忍耐、顾大局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正是做大事的人必备的素养。历史上因为不能忍一时之气而失败。因能够忍一时之气而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宽宏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要想得开。看得透。拿的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知足常乐。
仁德难。难在恕实。即忠实老实。宽恕仿佛一方磨刀石。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具备吃苦和独立的意志。是一种精神富足。“人心不足蛇吞相”的俗语。告诉我们贪心不足没有好下场。
仁德难。难在恕道。即宽仁之道。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表明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而不能用道来装点门面。标榜自己。
行善和从恶是对仁德的两种不同态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之所以相信它。是因为我们深信正义会战胜邪恶。历史告诉我们。清算和平反是历代统治者维系正义延时性的两把正义之剑。不过用好这把剑在人。
平反是善有善报的正义之剑。平反是对正义的恢复。但必须有纠错机制。纠错平反的最大障碍就是权势。当独大的权势压倒正义时。正义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就会退居其次。一旦统治者发生易主和改朝换代。新当权者最需要的就是声誉和稳定。这就必须坚持正义。正义最终还是有机会说话。把冤案翻过来。迟到的公正也是善报。至少会赢得一些信任、鼓励、耐心和等待。
历史上的平反周期率。有人测算一般为8—20年。如于谦是8年。岳飞是20年。最长的是150年的明将袁崇焕。比较短的几个月。如海瑞。
清算是恶有恶报的正义之剑。平反与清算对正义的贡献各有其特点。平反与清算都是对正义的恢复。但不同的是。清算可以为受害者出一口恶气。却不能带来官职俸禄。损人不利己的事人人都回避;而平反既光明正大又有好处。利人利己。大家都愿意做。因此。从力度来看。清算不及平反。喊冤的人想惩罚恶人。结果多是出不了气反而找气受。等到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时。无人追究了。恶报又从何来。
历史上最高权势几乎是不受追究的。报应机制的漏洞。就在于清算不足和平反不足。因此对公正的期望就不能太高。例如。崇祯清算魏忠贤和阉党。却不追究他们的后台老板——自己的长兄天启。嘉靖和万历皇帝是制造诸多冤案的主犯。但他们的接班人是亲儿子。大平反只能配以小清算。找几只替罪羊就算交代了。这是维护皇权的体制和底线。而且恩归自己。怨归他人。
正义有道。电视剧《民兵葛二蛋》说的是40年代初中。在小街镇和塔湾村城乡。葛二蛋和麦子。一个性格直爽。侠肝义胆、敢作敢为;另一个精于算计。极端利己、不择手段。他们曾是患难兄弟。也曾同仇敌忾。他们转战于相同的战场而遭遇了不同的命运。葛二蛋和麦子进城找鬼子报仇未果。葛二蛋来到塔湾村。受到八路军的启蒙。将自己的家仇转变为国恨。从农民成长为优秀抗日民兵;麦子加入伪军。逐渐在权势和金钱利诱下堕落成汉奸。
正义能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肯定判断。正义之胜利来自选择。但需要斗争。正义胜似法律。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价值与得失。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愤世嫉俗。但要有质疑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质疑。可以推动探索“追根究底”以求知、求新、达解。在人生的“道法”上。“尊天道。顺自然”才能获得心灵的从容、宁静和快乐。
其他观点:
先说下它的出处。再说它的原意和寓意。
这句话出自《庄子·胠箧》。原话是:“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意思是偷了一个衣服上的带钩。就被当作贼杀了;而盗窃一个国家政权的人却做了诸侯。成为统治者。
引申的意思是说。偷了像带钩一样很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被处死的大有人在。而偷了国家政权这样的大盗却高高在上。以这样的鲜明对比来讽刺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以及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南风)
其他观点: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也让我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
首先我要弄清提问的出处。通过查阅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其次要弄清楚这话的意思。 (钩:带钩。白话译为: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小偷小摸的人被逮到了一定会按律治罪。严重的甚至判死刑;但是大偷大窃整个国家的人则不但不被治罪。而且还能成为诸侯称霸一方。\r
再次我们就可以理解这话的深刻含义。实际上是说当时的社会不公。法理混乱。平头老百姓无钱无人无背景。偷一个带钩子的东西可能都会被判死刑。而那些有权有势贪官污吏把国家窃取。悠然自得成为诸候。这是庄子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最后。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121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仁德,欲望,庄子,正义,之道,圣人,诸侯,的人,的是,仁义
没想到大家都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庄子的这句话是冲着伪君子和“圣人之道”来的。这也是司马迁之惑。是愤世嫉俗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