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到底是风俗还是封建迷信呢?
原创

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到底是风俗还是封建迷信呢?

好文

热门回答: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果实对种子的感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中元节是如何消失的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文革”开始了。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那么。已经有了清明节。何必再恢复中元节呢?

  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祭祖:祭祀五代以内先人。

  放荷灯:以为先人引路。荷灯又叫河灯。样式很多。普通人家多是在茄子上插蜡。或挖去西瓜瓤。置入油与灯捻。做成简易河灯。

  灯会:即小孩举“莲花灯”游街。

  送羊:此说源于沉香救母。沉香劈山后欲追杀舅舅。二郎神无奈。只好许其每年中元节赠羊两只。因二郎神和沉香的母亲都姓杨(羊)。且羊通“祥”。舅舅送羊遂成节俗。但真羊太贵。送不起。多是送面做的羊。

  大型法会:主要是请宗教人士超度亡灵。抗战胜利后。北海公园天王殿每年中元节都举办大型公祭活动。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超度仪式后还要烧大法船。逝者家属将送给逝者的衣服、纸钱等放到法船上。一起焚毁。

  该不该过中元节?

  高巍:说它“封建迷信”。我不同意

  我认为应恢复中元节。因为它积极的内容远多于消极。感恩、孝亲、敬祖等。这些价值是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的。过去说它“封建迷信”。我不太同意。什么叫封建?封建指“封土建诸侯”。是政治词汇。与文化关系不大;而“迷信”是指盲目地相信。中元节强调感恩。这怎么能说是盲目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必须学会宽容。要允许价值的多元。如今每年中元节。北京许多路口都会有人烧纸。追念先人。这说明传统可能会被淡化。但绝不会消亡。但从具体行为上来说。这既不安全也不卫生。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对人们这种心理需求予以正确引导呢?比如组织一些公祭。或集体放河灯等。

  对于中元节传统。我们不能一面无视它的存在。一面又以各种理由来屏蔽它。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翟鸿起:曾经盛行。现在不宜提倡

  中元节在老北京确实比较盛行。但我认为现在不宜提倡。毕竟它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迷信等。此外。在过去也不是人人都都过中元节。至少没端午节热闹。

  如今我们恢复了很多传统节日。但舛误颇多。因为我们文化存在一个断层。人们对于历史并不真的了解。想当然、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

  把七夕当成情人节。就完全不靠谱。此外清明节也不对。过去清明这天没人扫墓。而是在城里举办大型法事。扫墓是在清明前后10天进行。在南方。如今祭奠先人的风气日渐热烈。这不单是文化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类活动中。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多也更虔诚。这是不是迷信呢?我看不能绝对化。

  如今很多想法大家可以说、可以探讨。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逐步学会了尊重。但具体到中元节。我认为暂时还不宜提倡。

其他观点: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一个完美的巧合。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碰撞而逐渐流传至今的。应该算是一种风俗的传承。而不是封建迷信。

传统上的“七月半”

《易经》中便将七做为一个变化的数字。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的说法。即七天一往复的意思。这与如今的一周七天也是相吻合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谓的“七上八下”。在中国古代。七也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人之七情、色彩亦分七色、间乐也为七音、连诗歌都有七律。人的身体更是有七窍等等。

而七月更是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吉祥月。在七月半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祭拜祖先和祈祷农事的大丰收。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对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后来又形成了将时令佳品一起祭拜的习惯。既有让祖先品尝之意。更有祝愿大丰收的美好愿景。

道教之“中元节”

中元节来自于道教的说法。道教中将一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中元则是地官赦罪日。下元则为水官解厄日。相传阎王节每年的七月会给去世的祖先“放假”。所以每年的中元这一天。人们会形成了去坟上祭奠祖先的习俗。地方官府也会组织祭奠那些阵亡的军士。

久而久之。民间对中元节也有了鬼节、祭祖节的称呼。

佛教之“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日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来自于梵文的翻译。“孟兰盆”即是倒悬着的盛供品的器皿。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得到了六种智慧后。就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他的眼中。看到已经逝去的母亲正饱受饿鬼侵扰之苦。已经瘦成皮包骨。目犍连非常伤心。就盛饭想给母亲吃。可是母亲还未吃到。饭就已经化为灰烬了。

目犍连非常难过。就去求佛祖解救。佛祖对他说:“你母亲的罪孽之深已经非你一人之力可以解救的了。须在七月十五日合众僧之力、供盛大的盂兰盆。以感神道之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犍连依照佛祖所说。果然解救了他的母亲。

自此。便有了盂兰盆节。之后便形成了备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以供养众僧。求在生之父母添福添寿或逝去之父母脱离苦海的盂兰盆节。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及外来的佛教文化的碰撞。才有了如今的中元节。2010年5月18日。在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入选项目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所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成功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推广的一个窗口。

其他观点:

为什么说是迷信。说迷信的人。为什么死了人要烧纸呢。为什么你家里人结婚要挑个好日子呢。为什么不挑个破日呢。为什么还要给你祖宗上坟呢。不要老是迷信迷信的。这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有讲宄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退到无路可退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9:00

    中元节,道教,迷信,先人,母亲,中元,佛祖,传统,祖先,佛教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9:0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到底是风俗还是封建迷信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9:00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