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尽管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但他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只有三个。即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七子李治。
这三个就是李世民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只有这三人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除非三个人全部死光。其他庶子是没有资格的。
李承乾既是长子。又是嫡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是最符合宗法的李世民的继承人。因此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
另外。“承乾”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从表面看。是因为李承乾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所以以此为名。但字面上却有承继乾坤的意思。而这个名字又是高祖李渊亲自赐下来的。所以意味就很深长了。毕竟当时的太子还是李建成。
我分析认为。李渊此举很可能就是单纯的激励李世民。让李世民心里有个盼头。好更加卖力的为他战斗。因为在武德三年的时候。李渊还远未统一天下。四周强敌环伺。李世民正是李渊手中的一张“王牌”。当然要激励一下。
类似的情况。可以参考明朝时朱棣起兵靖难。当时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作战勇猛、擅长打仗。朱棣就蹭抚摸着朱高煦的背说。“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啊。”使得朱高煦跟打了鸡血似的冲锋陷阵。最终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煦是有很大功劳的。
但是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就立刻反悔了。还是将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李渊当时的想法。很可能和朱棣是一样的。
总之。李承乾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武德七年李世民奉命出征王世充。并且在这场战斗中同时解决了唐朝的另一个强敌窦建德。即所谓的“一战灭两国”。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候。李渊晋封李承乾为中山王。古代的王爵都是以春秋战国时国家的名字命名的。而中山国虽然不是战国七雄。但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国家。曾经几乎打得赵国生活不能自理。要不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所以。李承乾被封为中山王。应该也是李渊激励李世民的一个措施。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啥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禅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即位之后。李世民立即册封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这既符合宗法。也符合李世民的意愿。因为在此之前李世民对李承乾刻意教导。史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
但是。爱之深则责之切。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培养成一个完人。但却忘记了李承乾生于富贵、长于深宫。平生从未经历过挫折和危险。根本不可能像李世民自己那样。事事都做到几乎完美。于是。年龄渐长的李承乾渐渐叛逆了起来。
两父子的矛盾爆发。是因为一个名为称心的太常乐人。白话说就是李承乾的一个男宠。李世民不能容忍儿子有如此的行为。于是派人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不仅在家中为称心修坟立碑。而且还赌气数月不肯上朝。由此父子几乎反目。
但李世民并不想废掉李承乾。他任命当时已经病重的魏征为太子太师。试图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因为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的很多大臣不满。甚至有人提出要更换太子了。
魏征当时病得已经快要死了。蹭表示自己不能胜任。但李世民说。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能保住朕的太子。
然而。几个月之后。魏征病逝。李承乾的靠山也倒了。因为跟父亲不和。李承乾开始担心自己的太子位会被弟弟李泰夺去。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试图效法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暗杀李泰。但是没有得手。
在暗杀李泰失败后。李承乾又勾结侯君集、李元昌、杜荷等人。意图起兵逼宫。
但是好巧不巧。李世民的第五子李祐谋反。兵败被俘。后来被赐死。但此事牵连到了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此人既是李祐的人。也是李承乾手下的刺客。曾奉李承乾之命去刺杀过李承乾的老师于志宁。
纥干承基被俘之后。为了活命。就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派人一查。果然如此。
在古代。谋反是最大的罪。没有之一。凡是沾上这一条的。最轻也要被赐自尽。李世民纵然非常想保住这个儿子。但大臣们不肯同意。最终双方妥协。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第二年。即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在悔恨和抑郁中病逝。
李承乾死后。大唐王朝没有了太子。当务之急是要新立一个太子。此时嫡子还有两个。李泰和李治。李世民必须要选择其中一个。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是李泰。而且李泰也比李治年龄大一些。按说李泰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他。而是李治。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一个非常曲折离奇的事情。
李泰为李世民第四子。也是嫡次子。比大哥李承乾小一岁。出生于武德三年。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好文学。擅长书法。李世民对他非常偏爱。唐初执行旧制。所有的皇子成年后都要去封地。不能留在京城。但因为李泰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特许“不之官”。
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在自己的府邸设置文学馆。招引学士。李泰利用三年的时间编制了《括地志》。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在地理学上的地位很高。
和李承乾一样。李渊为了激励李世民。李泰刚出生不久就被封卫王。9岁时。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晋封李泰为越王。封地多达22个州。相比较同时受封的李恪只有个州。贞观十年。十六岁的李泰被封为魏王。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礼制。和太子李承乾平起平坐。虽然李世民在魏征的劝谏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因私而忘公。但并未有丝毫收敛。
这种无尽的溺爱。使得李泰渐渐有了问鼎太子之位的野心。他对将来能够登上皇位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理智。
李承乾因谋反被废之后。李泰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要被立为太子了。但他也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迟迟未做决定。最担心的就是兄弟阋墙。为了打消李世民的疑虑。李泰决定向李世民表明心迹。但他做的太过火了。
李泰对李世民说。如果我将来继承了皇位。那么在自己将死的时候。一定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泰的小名叫青雀。恰好在说这些话多时候。一只青雀飞入李世民的怀中。李世民认为这是天意。竟然当场就要答应李泰。
但是。黄门侍郎褚遂良表示反对。他说。杀子传弟这种事怎么可能会发生呢?如果您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那么请您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李泰登基之后。一定会杀掉李治的。
历史证明褚遂良的说法是对的。宋朝时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后。也曾表示将来要传位给弟弟赵廷美。但他登基没几年就把赵廷美弄死了。最终还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又去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的看法与褚遂良大同小异。李世民为了同时保住三个儿子的性命(此时李承乾还未死)。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听说了此事之后。就去对李治说。你和汉王李元昌关系要好。可李元昌是曾经参与太子谋反的人。你不怕被人告发吗?李治本来胆子就小。听了此话之后就很害怕。整天愁眉不展。
李世民发现李治神色异常。再三询问之下。李治将李泰的话转述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明白了。如果真的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将来另外两个儿子恐怕都要遭到毒手。而李治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如果李治将来继位。可以保全三个儿子的性命。于是。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正是册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他出生时李世民已经做了皇帝。所以三岁时就被封为了晋王。
李治在政治才能上比不上李承乾。在文学才能上比不上李泰。但他宽厚仁慈。和众多兄弟关系都很好。
当然。所谓的李治才能不足。也是相对而言的。和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比起来。李治恐怕还要在中上等。在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曾故意让李治参加朝堂议事。李治处理得都很不错。多次受到称赞。以李世民的眼光。能够当众称赞李治。想必李治也差不到哪去。
为了扶李治上位。李世民还曾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新唐书》记载。有一天早朝过后。李世民留下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和李治开会。然后。李世民就开始说起李承乾、李祐等人为了争储谋反的事情。越说越激动。竟然“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众人一看。赶紧上前劝阻。“只要您不自杀。你说啥我们都听。”李世民说。“我想立李治为太子。”大臣们赶紧表态。“中!”李世民马上对李治说。“你舅舅(长孙无忌)这么帮你。你还不赶紧谢谢舅舅?”
从史书记载来看。此事作秀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如何。李世民顺利的将李治立为了太子。
李治既然被立为太子。那么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兄弟争夺储位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对另外两个嫡子进行处置。
长子李承乾虽然已经被废为庶人。但仍被徙往黔州。不久病死。而李泰则被从魏王降为东莱郡王。离开了长安。
然而李世民仍旧挂念李泰。四年之后重新将其封为濮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童年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三年之后。李泰薨。李治以最高的规格安葬了这位亲哥哥。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所以将皇位传给相对平庸的李治。也是无奈之举。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高于李治。但因谋反被废;李泰的文学才能高于李治。但是狼子野心。李世民担心他将来可能会对其兄弟们不利。只能忍痛割爱。这样。嫡子之中只剩下了李治。虽然李治才能不及两位哥哥。但胜在宽厚仁慈。这也是李世民唯一保全儿子们的两全之法。
其他观点:
谢邀。李泰有没有博学多才。一点都不重要。当皇帝不需要多么博学多才。而且。皇家培养的孩子。有多少无才的呢?
如果你是当时的文学家、儒家大师、大诗人、名士。现在有个皇子想请你写个好评。你不写吗?如果这些名人都给这个皇子写个好评。说他博学多才、贤德。谁敢说。他不是博学多才?
在李世民眼里。李泰跟其他儿子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如果有。那可能他更强势一点吧!仅此而已。
李泰的定位。跟《琅琊榜》中誉王是一样的。他永远不可能当太子。他存在的目的。就是一个弃子。皇帝用它来制衡太子。防止太子势力太大。等皇帝自己快去世。会亲自杀了李泰。如果没有。新皇帝继位。也必杀了李泰。
孙权曾经用鲁王孙霸来制衡太子。结果搞出“两宫之争”。事情闹大了。孙权毫不犹豫的赐死了孙霸。废了太子。然后立8岁的小儿子为太子。
李渊用李世民制衡太子李建成。结果也闹大了。李渊想杀了李世民。结果李世民造反了。杀了太子。软禁了李渊。
李世民也选择这么做。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用李泰制衡李承乾。结果太子也想造反。于是废了太子。
李世民没杀了李泰。就已经是真爱了。你还想传位李泰。怎么可能?
如果是那样。这不是在暗示后人。我立了太子。你们都可以后太子竞争。争赢了。你就是太子……谁敢给这样的暗示?
所以。李泰绝对是不可能当太子的。
李世民为难的是。在吴王李恪和晋王李治中原因。根本就没考虑李泰。也就是这个原因。只是李泰傻不拉几的不懂。
李世民选择李治。有两个原因。
一。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的儿子。这点上是减分项。
二。李治是嫡子。有强大的外戚集团支持。如果立李恪。就必须把外戚集团都清理出局。不然李恪爬不上去。但是。外戚集团又动不了。就只能立李治了。
为什么觉得李治平庸呢?我不太搞得懂。
他是少有的活着的时候。把权臣杀了的皇帝。是历史上仅有的敢娶小妈的皇帝。而且立为皇后。是开疆拓土。建立唐朝版图最大的皇帝。是完成了隋炀帝李世民两代人。花了数十年。死了几百万人都没完成。灭亡高句丽的壮举。是把关陇贵族控制朝堂上百年清理出局的皇帝。他是唐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是唐朝最有权力的皇帝之一。
唐朝的皇帝牛归牛。有几个比得上他的?
看问题不能流于表面。很多人是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我只是比较低调。别把我当傻子
我是南朝。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其他观点:
在李世民诸子中。嫡次子李泰因“聪敏绝伦”而且成为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宠冠诸子”)。
所以。在太子李承乾出事后。李世民已经当着李泰的面。口头许诺以他为太子。
然而。接下来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事情。却使李世民改变了决心。转而立自己认为“仁弱”的李治为太子了。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画蛇添足”
在许诺李泰的次日。李世民对褚遂良说:昨天青雀(李泰小名)投入我怀中。说“我有一个儿子。等我百年之后。我一定杀了我的儿子。把帝位传给李治。”
褚遂良随即表示:如果魏王真的当了天子。他怎么可能杀了自己儿子。传位个弟弟呢(不合乎人情)?陛下您当时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却格外宠爱魏王。这就是太子谋反的原因呀!现在要立魏王。请先处理好李治。确保李治的安全呀!
李世民流涕:“我做不到呀!”随即回宫。
这件事情非常蹊跷!
李泰知识广博。熟读史书。肯定知道管仲“人情非不爱其子。于子不爱。将何有于公”的道理。怎么会在圣名的父皇前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李世民既然已经许诺李泰为太子。李泰何必再“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呢?
其中蹊跷。我们后面再聊。
李治的“恐慌”
不久。李世民又发现李治的神色不对。询问其缘故。
李治说:李泰哥哥告诉我。我和李元昌关系好。现在李元昌参与了谋反一事。我脱不了干系。
此话一出。李世民开始后悔了。
此事又很蹊跷。
李世民儿子虽多。但嫡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李治与李承乾一样。都是李泰的主要竞争对手。李承乾倒后。李治也就成为唯一靠前的竞争对手。
李泰要顺手除掉李治是可以的理解的。
然而。李泰只是在李治面前放狠话。却没有以其他任何方式攻击李治。这实在不是宫廷斗争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宫廷斗争中。放狠话。打草惊蛇是最愚蠢的事情。静心准备。一招杀敌才是主要方式。
“聪敏绝伦”的李泰如果真有心除掉李治。又怎么会只放狠话而不采取其他任何动作呢?
李承乾的“反咬”
随即。李世民见到了犯谋反罪的李承乾。并责备他。
李承乾表示:我是太子。又有什么好去争的呢?只不过是李泰逼迫太甚。我被迫与人商议自安之术。才不幸被人利用了。现在李泰真要作太子了。看来他计谋得逞了!
李世民大惊。对身边的侍臣说:李泰当了太子。李承乾、李治必然会被除掉。如果李治作太子。兄弟几个才有活路呀!
李世民的心思动摇了。
此事中。李承乾作为已经出局者。心怀怨恨。中伤李泰。倒算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更令人匪夷所思。
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
在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的同一天。李泰居然带着百余骑兵到了永安门!
比当年搞玄武门的李世民还走得远呀!李泰这是干什么?
这还了得。李世民下令拘捕了李泰等人。
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李泰是嫡次子。也深得李世民宠幸。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不管在哪个方面。他和当年的李世民都完全不是一回事呀!
而且。从后来的审问来看。李泰也确实没有造反的意图!
那么。李泰率的百余骑就是“误入”永安门了?
李泰再怎么糊涂。也不可能不知道永安门(太极殿西南门)附近的路。更不可能不知道带骑闯门的后果!
只有两种可能:1、李泰发了神经病;2、李泰被人“诓”了。
“嚣张”的立储
李承乾、李泰先后倒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立李治为太子仍然心存疑虑。
他曾对长孙无忌说:我老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得无为社稷忧”。怎么办?
然而。最后立李治的过程却是“干净利落”。
在几个儿子相继出事后。李世民有些悲伤。居然在长孙无忌等人面前做出拔刀自尽的样子。被长孙无忌等人拉住。(这出戏莫名其妙。实在有点看不懂)
随即。李世民话锋一转:我想立晋王。
长孙无忌立刻跪拜在地:遵旨!请下诏。敢违抗的就杀掉!
李世民随即对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了。还不拜谢?
随即。李世民问道:不知道外面对这事会怎么看?
长孙无忌表态:晋王仁厚。天下归心很久了。请陛下试着问一问百官。
李世民召集文武: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都不能立。你们看谁合适?
百官拜呼:晋王仁孝。当为嗣!
李治胜出了!
从这段记载看:仿佛李世民想立李治。非要做出自杀的样子。以此来逼迫长孙无忌等人拥戴李治。
其实。长孙无忌早已经公开支持李治了。早在李世民要立李泰时。长孙无忌就搬出“治万吉”的碑文来支持李治了。何来这一出呢?
当然。无论这段记载有没有失实部分。都说明了立李治的关键原因。
表面原因:要保全诸子
没有人比李世民更懂得皇权的危险和残酷。
当初。他本人正是杀了自己的兄弟才夺得帝位的。
可是。李世民虽贵为“天可汗”。也是爱子的父亲。
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再重蹈自己的覆辙。兄弟相残。
因此。他既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有足够的才能。可以继续盛世。也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保全兄弟。
所以。李泰“凶险”。必然不会给兄弟留活路。李世民由此选择了“仁懦”的李治。
从后来的结果上看。李继乾走得比李世民还早。而李泰。在李治登基后。确实保全了富贵。
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李泰的所谓凶险。也实在太低级了。其”找死“的作为。不要说一个“聪敏绝伦”的人干不出。就是一个智力水平正常的人也干不出。
所以。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在此。
主要原因:群臣之争
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新帝登基。自然会对人事班底进行调整。
因此。重臣必然要“站对队”。拥戴能保障。甚至提升自己利益的皇子。
同样。有心夺储的皇子也要“站对队”。联合有实力的权贵。
李泰便败在这里。
很早的时候。李泰就与重臣关系紧张。
李世民甚至曾因为三品以上官员对李泰无礼而训斥房玄龄、魏征等人。
此后。李泰获得了开文学府的权力。自己招揽士人。
就像李世民登基后必大用秦王府旧人一样。李泰登基。也必然要大用魏王府旧人。这显然是当权重臣所不愿意看到的。
同样。在太子一系倒台后。原先支持太子的官僚。除侯君集等已经落网者外。其他人对李泰也是非常畏惧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李泰为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人物所警惕。
隋唐。都是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建立的。
然而。皇帝既依赖关陇集团支持。又想要重用山东、江南士子。以尽量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维系平衡。
所以。关陇集团与其他势力既合作又竞争。关系微妙。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泰自己通过开府招纳了一些士人。又获得了岑文本、刘洎等江南人士的支持。
显然。李泰一旦继位。对关陇集团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仁懦”。尚没有自己班底的李治。更容易加强对关陇集团的依赖。
因此。太子倒台后。原太子系、关陇集团(及其依附者)联手。阻止李泰上位。
这也就能够解释那些匪夷所思的举动了。
从鼓捣所谓“治万吉”的碑文开始。一场拥戴李治的大戏就开始了。
当时李治并不是太子。如果不是获得关陇集团等强势集团的支持。李治自己鼓捣这个。无疑是自杀!
李世民告诉褚遂良:李泰以后会把皇位传给李治。通过这样的妥协。使关陇集团、重臣们支持李泰。但这显然是不可能被信任的建议。
李治“忧色”。李承乾“咬死李泰”。强调李治登基。必杀兄弟。以此来影响李世民的决心。
此后。李泰莫名其妙地闯永安门。必然是被阴谋所联合欺骗。(可能是受魏王府司马苏勖所欺。此人作为魏王府重要僚属。在魏王倒台后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进爵)
最后。李世民告诉李治:是你舅舅许可你上位的。
意思很明显:李治就是要紧紧依靠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
李泰。由此出局了。
对于历史而言。选择李治或许没有什么毛病。李治时期唐朝继续发展。维系盛世。
然而。对一心拥戴他的关陇集团来说。就有点人算不如天算了。
李治确实“仁懦”。但是他老婆很厉害。
武则天。进一步打击了关陇集团。就是长孙无忌也遭遇了被贬自缢的结局。
对李世民而言。这更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李世民去世仅仅41年。李治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的老婆)。就一度灭了大唐。改朝换代了。大唐江山。险些就此终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229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子,长孙,儿子,无忌,自己的,皇帝,集团,杀了,李渊,等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尽管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但他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只有三个。即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七子李治。这三个就是李世民的嫡子。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