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原创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好文

热门回答: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因为每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总会禁不住想起“胡蓝之狱”。更会想到与它一起陪葬的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那个时代的中国。可不会像今天的英国有宪法规定英王和首相的权利界限。结果必然就会出现皇权和相权之争。宰相既是皇帝最主要的助手。又是皇帝权力最大的威胁着。当遇到不理朝政、昏庸无能的皇帝时。宰相就几乎代行了皇帝的权力。

在此之前。胡惟庸一直当着地方小官。但是他很有能力和政治头脑。李善长以为自己选的只是为他冲锋陷阵的先锋。却不想最后自己也被牵连。

胡惟庸还未上台的时候。有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胡惟庸当宰相怎么样。刘伯温回答:“如果胡惟庸当宰相就会失去束缚。不好掌控”。

胡惟庸更加放心了。李善长是第一开国功臣、唯一以文臣身份封公爵的人。而且胡惟庸认为李善长有免死金牌可保他一死。

朱元璋灭了胡惟庸的三族。一万多人被牵连其中。仅仅在胡惟庸案发生一个多月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废除了。

其他观点:

说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名字——胡惟庸。

没错。胡惟庸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也因为他的死。终结了在中华大地延续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

我国的宰相制度

我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但其实从黄帝到西周时期也有了宰相制度的萌芽。“宰相”的“宰”有主宰之意。商朝时宰相负责管理家务和奴隶。周朝时宰相的权限加大。职位也分得更细。出现了管理国事的太宰、管理贵族家务的家宰、管理城邑的邑宰。

“相”有“辅佐”之意。《韩非子》中最开始把“宰”和“相”放在一起称呼官职。

到了秦代。宰相制度趋于完整成熟。还有了一个正式的官名。叫做“丞相”。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有时还会设立由宦官担任的“中丞相”。

汉朝初年丞相权力膨胀。用“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来形容也不为过。萧何、曹参都是当世名相。汉武帝时开始改变这种畸形的制度。宰相制度逐渐走向了下坡路。职位也从一相转变为三公。

从魏晋时起。相权更是不断被分割。演变出了中书监、令等职位。取代了宰相。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编制不固定。目的也是为了分散权力。

自元朝起。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废弃丞相制。改行内阁制。

宰相制度被谁终结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前。明朝共有四位宰相。分别是: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朱元璋认为他才华和贡献堪比西汉名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洪武三年进封中书左丞相。洪武四年辞官归居。后因牵扯进胡惟庸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朱元璋一并处死。

汪广洋:元末进士出身。跟随朱元璋起义反元。洪武三年被召为左丞。李善长卸任丞相后。汪广洋任右丞相。后贬官至广东参政。洪武十年。又被复召为右丞相。洪武十二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大败陈友谅后被任命为左相国。后官至中书右丞相。但徐达连年在外统兵作战。实际上并没有行使过丞相权力。

胡惟庸:洪武七年。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后胡惟庸案事发。被满门抄斩。亲家李善长和无数受其关联的官员也都被处死。人数多达三万人。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罢黜了左右丞相。废弃了中书省。此后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也可以将皇权、政权揽于一身。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昭告群臣: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从此。明朝名义上再无丞相一职。

胡惟庸到底冤不冤

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其实也并不冤枉。在成为丞相后。他不思奋进。反而行事荒唐。让朱元璋生出了不少猜忌之心:

骄横跋扈、独揽大权。胡惟庸当了七年独相。大权在握。逐渐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他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为所欲为。还让人在外收集军马。意图谋反。

行事僭越、欺上瞒下。很多事情胡惟庸不向朱元璋报告。便自行处理。内外诸司所上的奏章。他要先取阅一番。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就扣下来不向朱元璋上报。

贪婪腐化、收受贿赂。他自比朝中第一人。任意提拔、处罚官员。各地喜好钻营之徒都到他的门下奔走。向他献上财帛和贵重物品。只求走通了他的通天门路。便可谋得一官半职。

心胸狭隘、戕害忠臣。胡惟庸对于朝中敢说自己坏话的人。一律要斩尽杀绝。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评价胡惟庸“是一匹烈马。一旦脱缰就会出大事”。胡惟庸知道后。对刘伯温忌恨不已。不但排挤、中伤刘伯温。还对他下毒。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不守法纪。也险遭大祸;徐达对他不满。他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

这桩桩件件事情。都让朱元璋感到心寒而愤慨。胡惟庸欲望的无止境膨胀。也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所以说胡惟庸的命运一早便已经注定。之后所谓的“醴泉事件”其实不过是个诛杀胡惟庸的借口罢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直接原因固然是丞相胡惟庸僭越揽权、结党营私。但也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方面的原因。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丞相一度权势过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致使皇权不稳。这种情况朱元璋是不能接受的。他必须改革这一弊端。

其次是相权、皇权冲突的现实原因。明初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统辖六部。丞相的职权有扩大趋势。而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又如何容忍相权过大呢?

朱元璋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更不能接受这样的权臣企图挑战皇权。所以废相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胡惟庸案就成了一道废相的催化剂。

其他观点:

宰相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宰相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地位非常高。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要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下要给文武百官做榜样。最早的丞相出现在秦朝。秦武王二年第一次设立了丞相。当时的丞相就已经权力很大了。主要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

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是君主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相权和皇权的冲突。一直是古代一个久争不息的话题。很少有皇帝能够忍受宰相权力过大。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宰相的权力一直被缩减。一直被削弱。最后一位宰相出现在明朝。很多朋友会认为最后一任宰相出现在清朝。毕竟有一部电影叫做宰相刘罗锅。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在清朝的时候。宰相制度早已被废除。清朝有那个大学是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等与宰相十分类似的官职。但是与宰相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宰相是明朝的胡惟庸。

胡惟庸想必大家应该也非常熟悉。他是定远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人。与朱元璋是同乡。后来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了朱元璋的宰相。担任中书省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显然胡惟庸也跟王朝的宰相一样。有着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他在成为宰相以后。一直致力于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甚至到了后期处理生杀废黜但是上面都不跟朱元璋汇报。更别说与朱元璋商量了。完全就是一个小皇帝的态度。朱元璋被他一步步的架空了。


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有不少人认为当时朱元璋有可能只是找了个噱头。想要废除宰相这一职位所以才想出这个计谋。杀了胡惟庸。顺便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宰相制度轰轰烈烈的开创。十分悲壮的落幕。其实都是因为宰相的权力过大。对皇权同志构成了威胁也就是说在洪武十三年宰相制度被正式废除。而废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

废除了了宰相以后。朱元璋自己亲自面对六部管理天下大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皇帝都能承受住这份压力。后来朱元璋的子孙实在是一个人扛不住了。就将大学士提拔上来。做宰相的工作。又将身边可信任的太监组成了司礼监担任审批部门。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相权。明朝开国以后的三个丞相都被不同的理由所诛杀。所以明朝在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宰相。有不少人认为那个大学士就是宰相。但是那个大学是是否能拥有宰相的权力。主要还是看皇帝给不给他这个机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旧日梦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7:22

    宰相,丞相,朱元璋,制度,明朝,皇权,权力,皇帝,中书省,就会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7:2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7:22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因为每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总会禁不住想起“胡蓝之狱”。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