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原创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好文

热门回答: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如果把它们和古代的科举考试作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难度和竞争压力根本不值一提。就用范进中举的例子来说。他在那么大的年纪才中了举人。兴奋过度的范进喜极而疯。令人啼笑皆非。可见科举考试中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

从隋朝就开始的科举考试。主要用于皇帝选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们也都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能够金榜题名。就可以改变社会阶层。成为朝廷的官员。所以古代大多数读书人的人生最大目标都是考上状元。

但是为什么古代中探花的人会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

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失败。屡败屡战的\"高龄\"考生比比皆是。就如上面提到的范进;还有唐代诗人孟郊。在考中进士之后骑着快马。一天看遍长安城的花。但大家是否知道此时的孟郊也已经46岁了;就连曾国藩的父亲曾麒书。考到秀才的时候也都43岁了。而那些爷孙同科的现象就更是见怪不怪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含金量比近代到现代加起来的所有考试都要高。因为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统计。在古代社会。文盲率高达90%以上。而不是文盲的人。大部分人认识的字也不多。可以知道。在古代社会读书的人。其实是极少的!

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考中的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秀才有免除个人赋税和徭役、领取微薄工资的权利。但是到了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了。进士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学位\"了。由皇帝亲自做监考老师。在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被称为\"状元\"。举人要去殿试必须先投状。第一名为状头。所以称之为状元。而榜眼和探花则分别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前三名合称\"三鼎甲\"。

状元的待遇肯定要比探花好得多。但是在古代考中探花的人却更高兴的主要原因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中探花的人一定要长得非常好看!

中了探花不仅仅是意味着才高八斗。还意味着中举人容貌非凡。是一种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探花的才貌得到了皇帝的\"官方认可\"。这也就自然而然会成为朝中大员为自家女儿择婿的最佳人选。

所以。古代中探花要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就像是和珅。就是一个典型而又有名的探花。就因为长得好看、俊俏。乾隆皇帝才会在初期对他那么赏识以及对他提拔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颜值都是很重要的。但也庆幸现在是一个考试不用看脸的时代。即使我们做不了颜值担当。还是可以朝着学霸的方向努力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探花也比中状元还要高兴。毕竟被人夸好看。谁不开心啊。

其他观点:

要探花不要状元。只是因为长的帅?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真正发扬在唐朝。唐朝非常重视科举。在科举结束之后。朝廷会组织所有高中的人举办一场游园会。古代文人把它美称为探花宴。

其实这场宴会的目的。主要是让这些高中的举人互相熟悉一下。与此同时。还会从这些人里面挑出来一位长得最帅的人。让他从花园里面选出来一朵花。最后交给状元。

而被选出的这个人。通常把他称为探花郎。由于探花郎长得太过帅气。有时候甚至会盖过状元的风头。

因为在放榜之后。一些大家闺秀会坐着轿子。偷偷来到放榜的地方。从帘缝里面偷看谁长的最帅。回家之后再让父亲去提亲。

长得帅很有用。但是不如名字起的好!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唐朝后期的时候。探花宴就被皇帝取消。直接在殿试的时候任命。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探花郎长得就不一定帅了。吸引力都不大了。

那么古代状元的条件是什么呢?其实古代状元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因为在经过重重选拔之后。主考官会把几个比较好的试卷拿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挑选。

能够被主考官挑给皇帝的。其实文化水平相差不差。主要是看皇帝的个人喜好了。除了这一点之外。名字也非常重要。因为皇帝看不到人。除了看到你的考卷之外。就是你的名字了。

乾隆54年的时候。已经79岁高龄的乾隆。准备开科考选拔人才。等到最后的试卷都成交上来的时候。他看到试卷里面排名第十的人名字叫做胡长龄。

如果名字起得不好。就算是状元。也有可能把名字划掉。比如说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拔得头筹的应该是广东举人朱汝珍。坏就坏在了他的籍贯。以及他的名字。

如果把名字单拆开。可能发现不了什么。但是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之下。让慈禧太后联想到了明朝国姓朱。再加上当时孙中山、康有为这些“反派人物”。都是出自广东。慈禧直接把朱汝珍名字划了。

后来又往下看了几人。发现有一个名叫刘春林的人。慈禧认为。这个名字有春风化雨的寓意。就把他钦定为了第一名。所以说。只要名字取得好。在以前很有可能改变自己一生。

其实古代状元长的也都挺帅的。如果缺胳膊少腿的人。肯定也不好拿出去见人。但是也不是没有长得丑的人。比如说康熙年间的探花刘凤诰。他就是一个独眼龙。

这句话一看就知道是讽刺刘凤诰的。希望他能够知难而退。但是刘凤诰显然不想放弃。他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又紧跟不舍: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刘凤诰回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康熙听完刘凤诰的回答。立刻哈哈大笑。毕竟康熙本人也不是昏君。对联能够对得如此工整。还有什么不要的道理呢?本来拿不到探花的刘凤诰。也被康熙钦定为了探花。

其他观点:

科举制发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在明朝达到顶峰。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告废除。这项制度先后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下。考生们先要通过院试考中秀才。此后依次参加乡试、会试。以及殿试。

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了举人。举人可以担任的最高官职是知县。对于老百姓而言。知县已经是很大的官阶了。著名故事“范进中举”里。范进考中进士就高兴到发了疯。乡试后是会试。通过者被称作贡士。这之后便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和选拔。最终获得前三名分别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为“三甲”。

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是最高等级。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自然状元的名誉要高出很多。而状元有时候又皇帝指定。所以。他的能力才华未必这的就是第一。会试时皇帝亲自出题考验。判断考生水平往往就有了一些变数。

我们常常在艺术作品中看到。状元及第。慢慢的欢心喜气。他们戴上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巡行。这不光是炫耀自己的功名。也彰显皇帝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功德。

状元自然也得长帅气。若果长得对不起观众。就有可能被皇帝将一个等次。

由此看来。古代科举的前三甲并没有完全按照实力排名。跟王艮一样被人为排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们。往往都会尽心尽力。开始并不会把官职差别看得太重。相反。当了状元后。行为举止都置于别人的监督之下。稍有不慎还会引来非议。

到了后来。探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热捧。因为探花有一个“美差”——争做“探花郎”。

实际上。探花的称谓在唐代就有了。宋代开始把殿试的第三名被叫做探花。唐太宗之后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慢慢推行开来。这种近乎完美的选拔人才制度对当时的读书人充满了诱惑。唐太宗李世民每每看到天下大量人才赶赴京城。就非常高兴。在他手里。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大唐高管层面的人数明显增加。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好机制往往会激发更大的活力。为了能够在进士考试中取得功名。有人不会停止脚步。头白了、眼花了。能进入前三甲。那真是要大摆宴席的。

而出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的大诗人孟郊。四十六岁考中进士。高兴得几乎要简直不像样子。“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最早的探花。就是指在杏园里寻找最美丽的花朵。并将之采摘。进士们会在自己的同伙中找出最为年轻英俊的两个人担任探花使。他们要在别人找到最美的花朵前。先将其摘下。否则就要受罚。

这个游戏十分风雅有趣。还富有仪式感。很受进士们的喜爱。以后逐渐成为了固定项目。

可见。如果谁被选为探花郎。就意味着大家认可他的年轻和英俊。被人认可。这是一桩美事。所以大家都盼着被选为探花。

考取功名。最是状元。心里喜气。心仪探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一路有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42

    探花,的人,状元,科举,皇帝,举人,古代,长得,进士,殿试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42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42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如果把它们和古代的科举考试作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难度和竞争压力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