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原创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好文

热门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是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三十岁所达到的成就的自我评价。“三十而立”是一个成语。如果改成立之年。就失去了意蕴。也不符合朗朗上口的阅读习惯。

其实“三十而立”并不是指你成家立业了。而是指你在这个年岁应该要承担一些责任。立。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有内涵的人!

不过。以我杨角风以往回答问题的风格。如果仅是这么简单的回答。肯定是不行滴。其实“三十而立”在杨角风看来。还有更深的内涵!

我们仔细看题目。他问的是三十岁。为何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这两种问法。就差了一个字。一个“而”字。那么这个“而”字还可以理解成什么呢?

你没有猜错。就是“儿”字。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人到了三十岁。他的孩子是能立着的。也就是说。三十岁的人。孩子应该有一周岁了。可以站立了嘛。

如果儿子还没有。老婆还没娶。对象还没找。那么到了三十岁。就是大龄青年啦。最起码在婚姻爱情这方面。就落后于其他人了。是需要努力了!

也就是说。到达三十岁的时候。不光光能立身。比如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有责任心。有车有房有工作。还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但是偏偏少了“儿”字。这个“儿”既可以指女儿。也可以指儿子。总之是有小孩的!

所以。如果拿掉了“而”字。这种意味就没有了。也表现不了孔子对生儿育女的期望!

不过。如果一本正经的讲呢。其实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而”字。纯粹就是凑字数的。不然。读起来不舒服。说白了。汉子就是这么奇妙!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其他观点:

看来提问者是个爱思考的人呢!

“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由出处原文来看。这个“而”字是个虚词而非实词。起连接作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所以“而立之年”与“立之年”的在词语意思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这个“而”字还挺多余。

但人们最终选择叫“而立之年”。我想是出于对“四字词”这种形式的追求。

第一。四字词韵律合拍。朗朗上口

你试着读一读“而立之年”和“立之年”这两个词。就能感受到前者是有韵律节奏的。读起来带感。

而后者读起来就有头重脚轻之感。

第二。四字词均衡匀称。符合审美

我们汉民族十分注重均衡美和对称美。它体现在书法、绘画、镌刻、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

这种审美自然也投射到汉语上。而骈体文和四字词就是非常符合这种审美的。能满足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第三。四字词由来已久。喜闻乐见

历代的人们出于对语言精炼、形式谐美的四字词的喜爱。不断从典故中提炼出四字词。也在不断加工和创造着四字词。

所以本文中孔子的那段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们就加工成了:

“而立之年”——没意义的“而”字带上了;

“不惑之年”——这个“而”字就去掉了;

同样一个“而”字待遇却大不同。纯粹就是为了迎合四字词的形式嘛!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四字词的原因了。

其他观点:

出自我国的孔圣人的《论语·为政》内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其实不难解释。他说的就是三十立。“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后来现代汉语也演化为“而立之年”。

关于而立之年的解释。比较认同的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学识、家庭、事业、都独挡一面。各方面发展已经成熟。自立的年龄。

这个世界有意无意间。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博弈的平台。因为利益总是那么稀缺。谁不想占有。要迎战还是后退??

按照孔老大的说法。一个人到了什么年龄阶段。就该做什么年龄阶段的事。根本破不了的。这最终归结为命。知命。心安。

在下真的觉得。一个人。该做的事情不去做。而是选择了逃避。就等于欠下了。有一天。终归还会还回去。你不还。有儿孙还。

(大成风水故事。约你在擅长的领域写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初心未变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33:31

    而立之年,四字,的人,的是,不惑,这句话,论语,孔子,之年,是一个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33:3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33:31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是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