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道理的。但这种道理。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并不是综合实力。
中晚唐时期。唐朝军事实力。非但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强悍。那些节度使。尤其是边疆节度使。像是出笼的猛兽。具备一方节度使单挑一个大国的实力。
我们可以盘点一下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外战绩。
剑南战场。从严武。崔宁。韦皋。李德裕。这些剑南节度使。让剑南成为攻击吐蕃的前沿阵地。而且甚至开始攻击吐蕃腹地。
这些节度使的军事行动。虽然一部分是朝廷受意。但更多是自发组织的。其中韦皋最为暴力。
历史记载。韦皋屡次主动进攻吐蕃腹地。先后破敌48万。斩首5万。攻破堡垒150处。生擒堡主节度使1000多人。还获得了牛羊25万头。各类军械630万件。
我们看中晚唐时期的对外战争。他们的战果比初唐盛唐更多。所谓无利不起早。在初唐盛唐时期。战利品大部分会给朝廷。而中晚唐。战利品可以自己独吞。巨大的利益。让边境将领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因此。他们的战斗力更强。
当然。这也是把双刃剑。如果节度使觉得亏本。那么他们就不会出手。
在唐代宗时期。吐蕃打入长安城。最主要原因就是边境节度使的放水。
在东北战场。唐军表现得依然彪悍。最著名的节度使是卢龙节度使张仲武。
这个人趁着回鹘内乱。派弟弟张仲至猛攻回鹘。斩首3万。屠杀9万老弱。这些一部分是朝廷受意。更多是节度使自己的决策。
在南方战场。对南诏的作战。地方部队也比较彪悍。高骈屡破南诏。收复安南。气死南诏皇帝。又利用外交手段。杀死南诏三大重臣。让南诏一蹶不振。
在陇右战场。张义潮带领的唐军。生生把陇右11州。从吐蕃手里抢了回来。砍了吐蕃大相论热恐的人头。挂在长安城头。也让吐蕃彻底分崩瓦解。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说。中晚唐时期。唐军战斗力。绝不比盛唐差。甚至更具有破坏力。
这样的破坏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把吐蕃。回鹘。南诏这样的敌人。全部拖进坟墓。同样。当敌人都完蛋了。这样的破坏力。就会转移到唐朝本身。从而灭亡唐朝。
自始至终。唐朝都是极为好战的。而且近三百年的国祚。无年不战。皇权强盛之时。尚可以驾驭这种力量。皇权衰落之时。自然无力驾驭。也就会饱尝耻辱。
其他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中后期虽然藩镇割据。但唐朝整体实力其实不差。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了。因为唐朝中晚期的时候。中央的实力虽然很弱。但地方节度使的实力。那是相当可怕的。
毫不夸张地说。唐朝中晚期的节度使。如果放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话。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强大的诸侯国。战斗力相当的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和唐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很大的关系。
唐朝开国之初。开国皇帝李渊选择完全继承了隋朝的政治遗产。几乎抄袭了隋朝的所有制度。这种抄袭。不光局限于政治制度。也完全适用于军事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就是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指兵农合一的制度。不打仗的时候。军队解散。士兵回家种地。可以充实国力。打仗的时候。大家放下手里的锄头。拿起武器。去前线浴血厮杀。为国征战。
这种制度。首创于西魏时期。后来先后被北周、隋朝所继承。这种军制的优点。在于可以集结更多数量的士兵。古代战争。士兵数量是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支撑之一。能够拥有更多的士兵。自然就更容易打赢战争。
但是。随着唐朝逐渐统一。这种制度的问题开始出现了。
因为唐朝地盘实在是太大了。
唐朝和当年的西魏不同。西魏只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国家领土面积相对较小。如果边境出现战事。从国内开始征兵也来得及。但是等到唐朝统一天下之后。因为国家面积实在是太大。这种制度就开始越发不管用了。
想象一下。比如唐朝贞观年间。辽东地区的高句丽进犯。为了征讨高句丽。国家开始在关中地区募兵。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将命令传达到关中各处。然后又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士兵们从各地集结到长安。完成整编。形成了一支军队。再之后。这支军队需要花至少两个月的急行军。才能从关中地区赶赴辽东地区。等到了辽东地区之后。打仗又需要好几个月。打完仗以后。回家又需要两个多月。这样折腾完以后。已经过去了快一年的时间了。
就在士兵们刚刚回到家。准备开始新一年的耕种时。北方又传来消息。突厥又来了。所以接下来就得再来一遍之前的过程。再去北边继续打仗。如此一来。国家对外的战争有可能打得赢。但士兵在家乡的田地。估计就没人耕种了。
所以。随着唐朝地盘越来越大。常规军队的存在。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了。反正国家也有钱。干脆划出一部分士兵来专门负责打仗就好了。然后由国家负责给他们发工资。这样一来。士兵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府兵制的基础也开始瓦解了。
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军费开支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常规军队。全都是由国家养着。所以随着常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的军费开支也就越来越大。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再加上当时唐朝实在是太能打。基本上已经扫平了内部的一切不服。所有敌人都在边疆。于是唐玄宗便开始进行改革。将所有唐朝的常规军队。维持在五十万左右。然后全部布置在边境地区。这种大规模常规军队在边境驻守的地方。就被称之为军镇。军镇最高的统领之人被称作节度使。唐玄宗在边疆布置了十个军镇。这十大军镇。便聚集了当时唐朝全部的精锐边军。
但这样一来。精锐军队高度集中在某一个人手里。势必会造成某个将领的尾大不掉。所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作为唐玄宗宠臣的安禄山。坐拥十大军镇当中。最强大的三个军镇。几乎掌握了唐朝半数的精锐边军。而且因为唐朝已经承平百年。内部根本没有什么强大军队。所以安禄山起兵之后。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大量地盘。
为了消灭安禄山。唐朝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精锐边军近乎被全部打光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唐朝高层的指挥失误。让这场平叛战争更加扩大化。最终。为了彻底消灭叛军。唐朝统治者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大的实权。并且给予一部分叛军降将自治的权力。
就这样。唐朝的藩镇开始出现了。
唐朝的藩镇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便已经十分强大。那些地方藩镇的领兵将领。因为手里有了实权。所以开始持续性的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到了后来。这些藩镇已经成了国中之国。彻底尾大不掉了。
不过。这里要多说一句。唐朝的这些藩镇。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一样。倒是更高度近似于近代的地方军阀。一方面。这些藩镇名义上隶属于中央。而且要接受中央的控制。确实是臣子身份。另一方面。这些藩镇在地方上又相对独立。甚至完全可以做到父子相传。
藩镇出现之初。便大幅削弱了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因为藩镇的出现。唐朝中央的力量。开始迅速衰弱。面对强大的藩镇。后来的唐朝皇帝们。也曾想过要收回权力。但最终却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了。
后来唐朝皇帝收拾这些藩镇。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内部宦官专权。让皇帝腾不出手去收拾这些藩镇。比如后来的唐朝皇帝。总是时好时坏。偶尔出了一个好皇帝。紧跟着就出现一位坏皇帝。让上一代的所有成果。全部付诸东流。
不过。这些其实都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的藩镇制度。已经和国家紧紧地融为一体。想要从根本上完成改革。相当于要撼动国家的根基。这实在是太难了。藩镇的存在。固然会威胁到中央集权。但同时也是抵御外敌最强大的利器。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周围的几个邻居都十分强大。比如吐蕃、回鹘、契丹等等。如果唐朝皇帝撤除所有藩镇。国家的国防力量会瞬间崩溃。外敌会马上攻入。国家灭亡便近在眼前了。
消灭藩镇。唐朝估计一百多年也就到头了。但保留藩镇。唐朝却反倒可以苟延残喘近三百年。这笔账如何算。不同的统治者肯定有不同的选择。而唐朝的统治者们。无疑选择了后者。
在这种环境下。地方藩镇的割据将领。也和唐朝高层达成了一种默契。双方尽可能地友好相处。藩镇帮助中央抵御外敌。同时中央默认藩镇存在的合法性。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唐朝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一直处于这种拉锯战的态势当中。而这种环境下的藩镇。一个个也被养得极为能打。战斗力极为彪悍。往往一个强大的藩镇。便能直接挡住一个外敌。
比如剑南节度使韦皋。虽然仅仅只领导一个剑南军镇。却能多次攻入吐蕃腹地。前后杀敌几十万。有效地保证了唐朝的边境安全。再比如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以卢龙军镇一家之力。便重创了回鹘、契丹、奚族。唐朝末期的契丹。在辽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横扫北方。但却始终没能入主中原半步。因为在他面前。存在了两座大山。一座是河东军镇的李克用。一座是卢龙军镇的刘仁恭。这两人在的时候。契丹人没能踏足中原半步。直到这两人都死了以后。契丹才有了进入中原的机会。
有专家曾经测算过。唐朝中晚期发动的对外战争。胜率其实一点都不低于唐朝初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唐朝中晚期其实也很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属于地方藩镇的强大。而不是属于唐朝中央的强大。在唐朝中晚期的时候。有些戍边军镇。甚至在发动对外战争这件事上更为热衷。因为打赢了之后的战利品。可以完全归军镇所有。不用交给中央。这种制度。让唐朝中晚期地方军镇的战斗力。变得极为彪悍。
面对强大的藩镇。唐朝高层也曾想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法。比如武力镇压。将大军镇分裂成小军镇。再比如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央军队。直接由中央政府领导。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些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力镇压。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分裂成小军镇。导致了唐朝后期藩镇数量极多。中央朝廷控制力再次下降;而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队。因为唐朝中后期宦官干政严重。所以中央军队又经常由宦官领导。这些手段。都没能从根本上抑制藩镇的壮大。
总之。唐朝中后期的国家。整体上未必强大。因为藩镇割据。内部内耗太严重。但如果只着眼于地方军镇的话。我们又会发现。很多藩镇特别强大。这种强大。实在是一种病态的强大。
其他观点: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到了唐代的中晚期。已经开始形成了地方藩镇林立。中央集权式微。中央朝廷虽然也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但是数量和实力都很弱。已经无法对付周边藩镇了。这一时期朝廷对地方藩镇的节度使主要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因为无法管控。只能由它去了。只要它不公开起兵造反反对朝廷。那么朝廷对其都是采取默认的做法。所以到了中后期。地方的藩镇节度使已经形成了和军阀一样的情形。节度使在死后都会把自己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听从朝廷的指令。只要既成事实后。再向朝廷请封就可以了。一般都会同意的。这就是个流程而已。并且唐代中后期的边疆藩镇的军事实力都不弱。甚至和唐代前期相比还有更加加强的趋势。不过这些藩镇大多为的是保全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对于中央的指令概不执行。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情况
唐代藩镇割据地方的情况。真正开始出现并形成是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以后。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时间。最初大部分的藩镇割据还没有那么明显。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如此它也在某些方面施行朝廷的法令。也就是“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并且这一时期的割据藩镇也曾一度被解除过割据。一直到唐末的农民起义黄巢之乱后。地方才开始出现大量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为朝廷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
地方的藩镇割据最主要的依靠。是其财政来自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其武力统治是依靠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所以即使是唐末割据地方很久的藩镇。它们既希望摆脱中央的控制。但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的统治。只能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在藩镇节度使统治下的区域内。对种田的人来说。赋税是上交给朝廷。还是截留给藩镇。并无任何实质上的区别。同样是靠缴纳一定的赋税。来获取剩余的价值。藩镇和朝廷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大。因为税额并没有减少。因而割据土地上的地主对割据的政权抱着不支持不合作的态度。因为他们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唐末藩镇的作战能力
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公元907年。被藩镇里面实力最强大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逼迫让皇位。使得曾经强大的唐朝彻底灭亡。但是在地方的藩镇却仍然保有强大的战斗力。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北方的河东镇和卢龙镇二个藩镇。
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正好就是唐朝在北方最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最前线。经常遭受到游牧民族契丹的攻击。这也养成了地方尚武的风气。虽然是步兵居多。但是也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骑兵。在和契丹的历次较量中并不让下风。
当时的契丹军队为了获得更多的补给曾多次南下攻击河东镇和卢龙镇。结果不论是在河东镇。还是在卢龙镇。他们都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每次对这二个地区发起军事行动。都会受到坚决的抵抗。同时为了惩罚这些攻击的契丹人。这二个藩镇的唐军还常越境向契丹发起反击烧毁了大批契丹人的牧场。使得契丹人掳掠到的物品都无法弥补他们被攻击所受到的损失。由此可见藩镇军事实力之强。远超唐朝前期的军队。
综上所述。在唐朝中后期因为内部的动荡和内乱导致地方藩镇崛起。中央的控制力严重下降。在地方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各地的藩镇节度使基本形成了父死子继位的情况。中央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并且形成了藩镇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情况。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526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藩镇,唐朝,节度使,契丹,吐蕃,朝廷,强大,军队,中央,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中晚期更强大,只不过皇室屈辱”这个论点是否正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道理的。但这种道理。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并不是综合实力。中晚唐时期。唐朝军事实力。非但没有衰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