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唐玄宗到底开明到什么程度?
原创

早期的唐玄宗到底开明到什么程度?

好文

热门回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当之无愧的顶峰;但这并不是由于唐玄宗有多么的卓越。如果就个人综合能力而言。他可能比不上很多帝王。与曾祖父李世民相比更是差得远。开元盛世的实现。一方面得益于李世民至武则天前期打下的基础。另一方面。与李隆基在执政前期的两个优点密不可分:知人善任、不徇私废公。

但仅仅这两点。就让很多杰出帝王甘拜下风。下面结合两个例子。让我们有更直观的理解。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唐朝施行的是群相制。即同时存在多个宰相。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公元733年。宰相裴光庭去世。位置产生了空缺。于是李隆基让宰相萧嵩推荐人选。

萧嵩曾担任河西节度使。他的代表作是以反间计除掉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并且起用名将张守珪等人。数次大败当时的劲敌吐蕃。其后他因功入朝为相。但在宰相位置上。他表现的就不怎么样。时常揣度上意、毫无主见。

当李隆基向他征询人选时。他本来想举荐自己的老友王丘。但后者把这个机会让给了韩休。在萧嵩的印象中。韩休一向以性格淡然。应该很容易控制。于是就听从了王丘的意见。

然而他看走了眼。韩休之前淡然。那是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实际上他为人正直刚烈。向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趋炎附势;为了一件工作。他时常怼得萧嵩灰头土脸。甚至皇帝李隆基本人也时常被喷得下不了台;另一位名相宋璟就时常感叹:“不意韩休乃能如是!”没想到韩休能够如此正直。我宋璟自愧不如啊。

而李隆基对这样的臣子也是相当忌惮。平日里他在宫里或者后花园游玩。每逢言行上有一丝过失。他立即紧张地问身边人:“这事韩休还不知道吧?”然而让他郁闷的是。每每话刚说完。韩休的谏表就递上来了。

天天这样被人找茬。别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就算寻常人也受不了。有一天。李隆基对着镜子闷闷不乐。身边人当然明白咋回事。于是就就跟他建议:“陛下啊。自从韩休当宰相后。您是日渐消瘦了。为何不干脆把他免了?”

李隆基叹道: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我虽然瘦了。但大唐天下的百姓一定会变肥。萧嵩时常奉承我的意思。但每次跟他聊完政事。我心里都不踏实。甚至寝食难安;韩休则不一样。虽然他每次都跟我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当晚我一定睡得很踏实。我起用韩休为相。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

所谓“谄谀易合。正直难亲”。从古到今。爱听好话、讨厌不同意见。是我们人类的本性;历朝历代的君主。即使个人能力再卓越。也对抗不了这个人性的缺点。这也是大部分时期正直的臣子难以被重用、溜须拍马之徒飞黄腾达的原因。但那时的李隆基不仅明白手下谁对谁错。更能压抑自己的喜好。重用让自己极为不愉快的臣子。就凭这一点。他就堪称一位了不起的君主。

为护国法。毫不犹豫杀掉自己的宠臣

当时的宫里有个名叫“黄瓜”的侏儒。身份是“供奉侏儒”。即可以理解为专门逗皇帝开心的弄臣。此人性格机灵、反应极快。而且油嘴滑舌、多才多艺。深得李隆基的喜爱;由于身高刚刚合适。李隆基时常把他当成拐杖一样杵着。走到哪带到哪。并且戏称其为“肉几”。平日里。李隆基还动不动对其大加赏赐。手笔之大让很多人眼红不已。用通常的概念来说。黄瓜就是李隆基的宠臣;在很多朝代。这种人往往会恃宠而骄。并且会得到皇帝的无底线庇护。

有一天。黄瓜进宫比平时晚了许多。李隆基感到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黄瓜说:“臣刚才进宫时。在路上跟抓捕盗贼的官员迎面相遇。为了争道。我把他掀下马来。所以才来晚了。”说完趴下磕头谢罪。

依仗皇帝的宠爱横行霸道、冲撞执法人员。这样的场景在古代很常见。往往被大部分帝王视为小事。顶多骂几句。和和稀泥了事。当时的李隆基是这么说的:“只要没人上奏章说这事。你就不用怕。我就当它没发生过。”

然而黄瓜很不走运。过了一会。京兆官员的汇报就递上来了。李隆基当即翻脸。把黄瓜痛斥而出。交付有关部门按律乱杖打死。

无论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第一位的生产力;而在我国封建社会。从来都不缺少人才。缺的是亲贤臣远小人的帝王;那些盛世的开启。无一不与执政帝王知人善用、任人以才有关;而朝代的灭亡。首先也是从用人失道、朝政混乱而起。

李隆基前期。能够很好的压抑自己的喜好。打造了名臣满朝、人人各展所能的清明政坛。为创造开元盛世奠定了牢固的组织基础;但在后期。随着他日渐自得意满。失去了进取心。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等人掌控朝政十余年。朝纲逐渐腐败。大唐繁华的外表下暗流涌动。最终以安史之乱为爆发点。彻底打断了之前百余年的发展势头。这也体现出。在高度人治的封建社会。王朝的发展兴衰与君主个人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古代两千年走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主要原因。

其他观点:

五十年太平天子”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君王。少年成名。年少得志。他能走上政治舞台的最高峰。是自己连续不断努力的结果。和前朝世祖明皇帝杨广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唐玄宗登基之后就凭借年富力强的精力和能力开始创造大唐帝国。

前期的李隆基主要从节俭、戒奢入手。废除了斜封墨敕官、员外和检校等非正途选拔的官员。节省了俸禄。减少了财政开支。维护了官僚队伍的纯洁。玄宗还特别注意对地方官的任用。因为地方官是联系中央和地方的桥梁。非常重要。这是玄宗早期强烈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此外。早期的玄宗还具备虚心纳谏、关心臣工、合理调度人员等优点。

唐玄宗的转变主要是由于长期殚心竭虑理政之后。非常疲惫。对永无尽头的政务产生了难以言说的厌烦。而唐朝在他治下的二三十年里面非常辉煌。他也想去休息一下了。

唐玄宗的衰老使得许多势利小人纷纷涌上历史舞台。敢于直言的张九龄下课之后是李林甫继任。李林甫以胡人善战为名大量提拔胡人为边镇军官。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安禄山。衰老的唐玄宗已经很难辨别是非。被一片歌舞升平的假象所迷惑。而杨贵妃饱满的胸脯让唐玄宗更加陶醉。


其他观点: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

由于从小在危难中长大。玄宗深知为君不易。也更能体贴百姓疾苦。登上皇位后。他接受并采纳了宰相姚宗所提出的十项建议。在政治方面。他以仁义治国。礼贤下士。不滥用刑罚。赏罚分明。例如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仗着自己的身份。抢夺百姓财物。吞占民田。最终被玄宗正法。

他严禁外戚宦官干预朝政。提倡大臣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善于纳谏。他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取消了租税以外的一切额外征收。正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玄宗初年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

唐朝时期。唐政府对外贸易十分频繁。当时与七十多个国家发生来往。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因此。大批外商都十分向往来唐经商。唐朝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一切。与唐玄宗所做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唐玄宗重视文化、科技。所以在他统治期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各种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这中间。以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科技领先世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测算子午线长度的僧一行。另外。这一时期的书法与绘画也蓬勃发展。出现了伟大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

政治的清明。导致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至天下富庶。在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盛世景观。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街听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7:00

    玄宗,自己的,开元,宰相,黄瓜,大唐,朝政,唐朝,的是,帝王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7:00

    没想到大家都对早期的唐玄宗到底开明到什么程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7:00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当之无愧的顶峰;但这并不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