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原创

宁锦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好文

热门回答:

宁远大捷之前。明朝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打败过努尔哈赤的后金。不光如此。这一战过后不久努尔哈赤就郁闷死了。关键是他死得还很仓促。连个身后事都没准备好。

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一合计。要不咱们自己民主选举好了!于是乎皇太极就这么莫名其妙成了后金大汗的继承人。

皇太极上台以后。地位很尴尬。为啥?因为他是四大贝勒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即使他做了大汗。依旧还是四个人一起商量着办事。哪怕是上朝。也是四个人坐一排。号称四尊佛。

这哪成啊?为了凸显出自己的特殊性。皇太极必须要用战功为自己提升影响力。这就是宁锦之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一、宁锦之战不光要为皇太极立威。还要给努尔哈赤报仇。

努尔哈赤是什么人?后金创始人。是把女真各部落联合起来的后金大汗。他这辈子没怎么打过败仗。尤其是宁远之战这种大败仗更是从来没打过。

明朝此前面对后金。那是节节败退。从来没打赢过一场胜仗。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大捷。可谓是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

最激动人心的是。努尔哈赤在半年后居然病死了。目前证据可以表明。宁远大捷对努尔哈赤的病逝影响很大。甚至有观点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炸伤了。病逝也是因为炮伤发作。

不管怎么说。老头子的脸面算是丢尽了。他已经无力挽回这一切。事情只能交给儿子们去办了。皇太极接过后金大汗的位置以后。第一件事。自然是要给努尔哈赤报仇雪恨。

导致努尔哈赤去世的直接凶手就是袁崇焕。你说皇太极要干嘛?当然是要找袁崇焕算账了!因此攻打锦州和宁远。就成了皇太极登上汗位的第一战。

给努尔哈赤报仇的同时。皇太极还可以提升一下自己在后金的影响力。那个时候四大贝勒里的确只有皇太极最有资格继位。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有绯闻。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是儿子。莽古尔泰亲手杀死过自己的母亲。身上有污点。

只有皇太极是比较干净的一个。所以他上台是没什么毛病的。可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这事儿总归要有个头。否则凸显不出他这个大汗的威望。因此通过战争给自己立威。就是最好的办法。

既能给努尔哈赤报仇。又能给自己立威。这么好的事情。皇太极咋可能不干呢?不过实在不好意思。皇太极高兴得太早了。

二、前后碰壁。皇太极差点哐哐撞大墙。

宁远大捷过后。袁崇焕成了明朝新贵。可谓是大家手里的香饽饽。被提拔为了辽东巡抚。继续镇守宁远。

他坚决执行老师孙承宗的政策。加固锦州、宁远城防。让心腹大将赵率教负责镇守锦州。自己镇守宁远。形成了一道宁锦防线。

第一战。赵率教坚壁清野。固守锦州。

皇太极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带了几万人马前来围攻锦州。他们轻而易举拿下了大凌河城。所以不可一世地以为。锦州也和大凌河城一样容易攻破。

结果没想到人家赵率教是个硬骨头。他选择坚壁清野。不跟你硬扛。躲在城里你也进不来。这种气死人的战法。是后金最害怕的。为啥?因为后金的骑兵英勇。攻城的步兵却没什么优势。

除了坚守外。赵率教还想了个损招。他居然派使者到后金军中议和。这是什么毛病?大战一触即发。你议和个毛线啊?原来赵率教是在拖延时间。目的是为了有充足的准备为固守城池做相应工作。

皇太极反应过来的时候。赵率教已经做好准备工作了。所以这次攻城后金的损失有点惨重。打不下来只好往后撤。总不能留在城下让人家提供夜宵吧?

第二战。油盐不进。皇太极只好到沈阳请援兵。

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赵率教始终油盐不进。这事儿让皇太极挺反感。所以他就让人射了不少劝降信到锦州城内。结果一丢丢反响都没有。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用激将法逼迫赵率教出城野战。到了城外。可就是八旗骑兵们的天下了。结果人家赵率教摇摇头。依旧不理皇太极。

把皇太极给气得牙痒。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让人从沈阳再派遣援军过来攻城。似乎非要打下锦州城不可。

第三战。打不下锦州。只好病急乱投医。跑去打宁远。

援军来了以后不管用。皇太极的大军围了锦州城足足15天。都没能把锦州的一块砖头给掰下来。明军耗得起。可他们耗不起啊!

几万人整天在荒郊野外度日。又缺少粮草。搞得后金士兵一个个士气低落。这么熬下去不是办法啊。于是皇太极想了一个昏招。那就是分兵去攻打宁远。

你打不下来锦州。还指望能打下宁远吗?努尔哈赤被炸的事情才发生了几天?忘啦?不过这个时候袁崇焕也派了满桂前去支援荆州。结果跟后金军相遇。双方打了个遭遇战。压根没什么伤亡。

后金到了宁远城下。结果袁崇焕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双方展开激战以后。轰隆隆几声炮响。立刻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不光皇太极本人的大帐被红衣大炮给炸毁了。济尔哈朗也身受重伤。后金军队损失惨重。不得已之下。皇太极只好选择撤军。

总结:无功而返。皇太极的老脸算是丢大发了。

打不下锦州。就跑去打更加坚固的宁远。皇太极这脑路的确很清奇。要是闪电战还行。可是你都围攻锦州半个月了。人家宁远会没有防备吗?

所以说在宁远城下。皇太极又损兵折将。这个时候皇太极清奇的脑路再次浮现了出来。打不下宁远。要不我们再回去试一下锦州?所以皇太极又跑回去打锦州。依旧是徒劳无功。反而导致了军队严重减员。

无奈之下。在24天的战争之后。皇太极选择了撤军回沈阳。这场宁锦之战就这么灰溜溜地结束了。袁崇焕和赵率教取得了大胜。这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二次大胜。皇太极本想要找点存在感。结果把老脸给丢尽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明实录》

其他观点:

宁锦之战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二次胜利。也是皇太极登上汗位后的首战;

1627年。努尔哈赤因为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炮火伤到。使得宁远战役中后金失败。努尔哈赤受到刺激之后。因病去世。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基。整顿内部。开始发动对明朝的再一次进攻。

此时的袁崇焕。深知守城任务艰巨。不敢稍有懈怠。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在辽西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它以山海关为最后一道屏障。关外层层布防。围绕极宁远、锦州。修复了锦州城、大凌河(锦县)、中左所诸城。派遣军队驻守。同时。袁崇焕大兴屯田。以田养战。以田招民。在军事上。袁崇焕彻“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的主张。积极部署。

后金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六日。36岁的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当时。皇太极听说明朝抓紧修筑锦州、大凌河、中左所等城。担心一旦修好。易守难攻。因此。急发大兵征明。清太宗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亲率大军出征由于袁崇焕督促有力。很快三城工程告竣。锦州城内驻扎明军三万人。皇太极率两白旗两黄旗直趋大凌河城。大凌河城尚未修浚。明守城兵弃城逃走。八旗直追击到锦州城下。皇太极的各路大军都进逼锦州城下。在距离锦州城一里处扎营。锦州城的明车统帅是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他们坚守城池。与后金抗战。但为了拖延时间。以待援军。于五月十二日派出两名使臣。即一名守备、一名千总。缒城同皇太极谈判。

皇太极抓住机会。向明朝来使作劝降工作。他让来使转达口信。即或我攻下锦州城。对你们二位锦州首领也绝不加害。并以攻陷朝鲜为例加以说明。我的政策是“抗者杀之。顺者抚之”。只要投降。一定礼遇。同时。将俘获的明朝二千余人遣还。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不杀俘虏的政策。并让来使带回一封劝降信。劝说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等投降。

守城的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不为所动。拒绝投降。决心同后金军决一死战。当天。后金整理攻城的工具。中午就开始攻城。后金军兵分两路。用步兵和骑兵猛烈进攻城的西面和北面两角。在后金军的猛烈攻击下。城西一角就要突破。此时。明军三面的守城兵都来支援。“火炮矢石齐下”。后金军招架不住。遗尸城下。于是退回五里。暂时扎营。这场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傍。长达十二个小时。皇太极攻城不利。感到兵力不足。迅速下令。急调沈阳驻军来援。

皇太极损失惨重。攻城受挫。就想到了谈判。五月十五日。派出使臣欲同明朝太监纪用议和。使臣三往。明朝使臣才来。明朝使臣说。后金可派来一名使臣面议。后来。几经周折。也没有谈上。总兵赵率教立于城上大声喊道我死战到底。胜负就靠天了。赵率教凭城坚守。拒不出战。面对坚固的城墙。皇太极束手无策。就想采用激将法。刺激赵率教出城交战。

这是一篇诱敌出城的挑战书。充满心理战的意味。“今与尔约。尔出千人。我以十人敌之。我与尔凭轼而观。孰胜孰负。须臾可决”。即是说。你小子如果有种。就出城来试试。我十个人能打败你一千人。但是。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不受蛊惑。不为所动。依然固守。决不出城。其时。固守宁远城的袁崇焕调兵遣将。支援锦州。袁崇焕派遣二人携带密信。潜赴锦州。不料。二人均被后金军擒获。杀一人。留一人。袁崇焕致太监纪用的密信。落到了皇太极手中。

密信泄露了袁崇焕军事行动的内情。皇太极根据掌握的内情。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命大贝勒莽古尔泰及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廉、豪格率领大军前往塔山。保卫运粮的部队。其前军八十人。与明军两万人遭遇。明军不明战况。“尽弃其马匹、甲胄。分路而逃”。皇太极虏获了大量的汉人和蒙古人。五月十七日。皇太极下令。将御营迁移到距离锦州城二里的地方驻扎。并释放了大量虏获的汉人和家古人。让他们回到锦州城内。以显示优待俘虏的政策。

五月十八日。皇太极将劝降书绑在箭头上。射入锦州城内。但是。锦州城内军民。拒绝投降。坚持固守。从五月十二日到五月十八。一共攻打了八天。后金军损失很大。效果甚微。皇太极一筹莫展。只得在锦州城外。扫荡明军零散部队。五月二十五日。大臣博尔晋、图尔格率援兵自沈阳抵达皇太极行营。皇太极攻城不下。坚持到五月ニ十七日。只得放弃攻打锦州。转而进攻宁远。

包围锦州十四天。皇太极无功而退。皇太极目标转向宁远。但是。宁远(今辽宁兴城)岂是轻易能够攻取的?皇太极深知。宁远城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头一年。努尔哈赤就败在宁远城下。并因此忧郁入心。而最终丧失性命。这个痛苦的记忆。时刻萦绕在皇太极的心头。皇太极怀抱着复仇的烈火。留下部分部队包围锦州。率领主力移兵宁远。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偕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及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萨哈廉等。率领大军前往宁远。攻打袁崇焕兵。十八日黎明。到达宁远城北网。明朝游击两员。率领步兵二千余人挖掘战壕。以车为营。排列火器。枕戈以待。皇太极率领诸贝勒将。面城列阵。准备停当。发起攻击。明军的步兵不堪攻击。“不移时。尽歼之”。明朝的总兵满桂之兵和密云之兵。走出宁远城东二里。列阵南。沿城环列枪炮。严阵以待。皇太极观察后认为。此地逼近城垣即进攻。难以奏效可以后退。以观察明军的动静。

于是。大军过山网。全军作避。过了一时间。明兵仍然“坚全不动”。皇太极想要立即发起进击。阿济格要求紧跟。但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不同意进攻。认为距离城墙太近了“劝阻甚力”。皇太极不听。他命令近御诸将及侍卫等。“皆冠兜”。整装以待。并严肃地说道:“昔皇考(努尔哈赤)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若遇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

说罢。皇太极亲率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及护军等。疾驰进击。明军前队骑兵。招架不住。回马败走。城墙之上。袁崇焕发射威力强大的西洋大炮。轰击后金兵。并“平蝶大呼”。激励将士。后金兵纷纷倒下。死伤惨重。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被大炮炸死。济尔哈朗、萨哈廉及代善的第四子瓦克达也都受了伤。仍然力战。明朝总兵满桂身中数箭。但是。后金军没能攻克宁远城。

皇太极审时度势。没有恋战。放弃了攻取宁远城。回师锦州。六月初三日。后金军准备攻城器械。对锦州做最后一次冲击。六月初四日。进攻锦州城的南端。但是“城深。难以骤拔”。同时。天气炎热。皇太极“念卒劳苦”。感到不能一次奏效。须从长计议。因此决定收兵回沈。六月初五日。班师回归沈阳。

宁锦之战。皇太极无功而返。明朝称此次战役为“宁锦大捷”。袁崇焕自评道:“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这次战役明朝取得胜利。原因是凭坚固守。固守城池。不轻易出战。二是大炮政策。袁崇焕的“凭坚城用大炮一策”。立了头功。皇太极轻视了明朝的抵抗力。认为只要依靠八旗兵就可以横扫一切。所以。一时兴起。发兵攻打锦州、宁远。可以看作是一次不成功的军事试探。皇太极此次受挫。深感需要认真对待明朝的抵抗派了。

其他观点:

宁锦之战发生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是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明辽东巡抚袁崇焕等率军击退后金大汗皇太极围攻锦州(今属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的作战。

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围锦州。攻宁远。袁崇焕等率众固守。城得保全。五月十一日。后金军直抵锦州。四面合围。巡抚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绕到后金军后。再遣水师东出相牵制。尤世禄、祖大寿等将要出动时。后金军已抵达宁远城下。崇焕与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战。列营濠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而尤世禄、祖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战死。仍力战不退。后金军于是解宁远围。增兵攻锦州。后金士卒损伤无数。锦州终不可破。六月五日。后金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战争背景

宁远大捷

天启初年。后金军继沈辽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后来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明朝放弃。唯袁崇焕申明利害。誓守宁远。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6万人(号称13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直逼宁远。袁崇焕临危不惧。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袁崇焕使用西洋红衣大炮。杀伤后金军甚众。后金军伤亡甚重。被迫撤军。努尔哈赤因此役兵败。悒郁疽发。不久病卒。 皇太极在激烈的竞争之后即位。

明军部署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守。渐次进取的原则。并且以袁崇焕为代表的主战派。为确保山海关不受后金威胁。坚持以辽人守辽土的作战方略。加固和扩建锦州、宁远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大凌河等关外诸城堡。调集兵马。充实粮饷。大兴屯田。募集6万余兵据守各城。袁崇焕坐镇宁远。平辽总兵赵率教镇守锦州。短时间内构成一道\"宁锦防线\"。

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初六日。后金大汗皇太极以明朝在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借口。亲率数万军队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袁崇焕得到后金军过辽河的哨报后。立即部署:满桂移驻前屯。孙祖寿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锦州防务: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镇守太监纪用驻锦州。其他相关事宜。做了相应安排。

战争经过

后金出动

宁远、锦州形势

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初九日。皇太极率兵到了广宁的旧边。命贝勒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萨哈廉、豪格率护军精骑为前队。攻城诸将率绵甲军等携带云梯、盾牌等器械为后队。亲自同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大军居中。八旗三队。鱼贯而行。后金军行进。分为前、中、后三队;作战。则列为左、中、右三路。初十日。皇太极至广宁。后金军士捉获明军哨卒。经讯问得知:右屯卫以百人防守。小凌河、大凌河虽修城未竣也有兵驻防。锦州城修缮已毕、马步卒3万人。皇太极命乘夜进军。轻取右屯卫城。直奔大凌河城。五月十一日。后金军由纵向的前、中、后三队。调整为横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极自率两黄旗和两白旗兵为中路。直趋大凌河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贝勒硕讬及总兵官、固山额真等。率两红旗和镶蓝旗的兵马为右翼。直趋锦州城;三贝勒莽古尔泰率正蓝旗的兵马为左翼。直取右屯卫。中路皇太极军逼近大凌河城。当时城池还没有修筑完成。守城兵撤往锦州。左翼莽古尔泰军逼近右屯卫。当时城池也还没有修筑完成。守军逃遁。奔向锦州。后金军轻而易举取得了大凌河、右屯卫两城后。三路大军会师锦州。距城一里。四面扎营。袁崇焕调蓟镇、宣府、大同等地的兵马出关迎敌。

锦州激战后金军进抵锦州城外。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严密包围。时明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驻锦州。负责筑城、守城。当后金军将要到来时。左辅等人撤入锦州。凭城固守。准备抵抗。沿边小堡也都撤兵。归并大城。坚壁清野。合力御敌。

五月十二日。纪用和赵率教派官到后金军大营。商谈议和。首先。明军对后金来犯。缮城整军。治械储粮。金军突然围城。明军准备不足。所以。纪用和赵率教遣官往皇太极大营议和。拖延时间。以待援兵。皇太极对锦州来使态度强硬。并给纪用、赵率教写了回书。但是迟不见回复。皇太极下令攻城。锦州激战爆发。同日。中午。开始锦州攻守激战。当日后金军攻城不下。受到重大的损失。后退五里结营。城里与城外。议和与兵锋。尔来我往。交替进行。皇太极初战失利。派人到沈阳调兵增援。

五月十三日凌晨。后金以骑兵围城。却不敢靠近城垣。皇太极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说降。都被赵率教拒之城外。皇太极传令攻城。后金军攻城。增加伤亡。别无所获。皇太极再发劝降书。用箭射到城里。连射数封信。城里无反响。皇太极求和心切。并等待援兵。再遣二人随明朝使臣回锦州城。但明军仍闭城不纳。皇太极令明使者带回书信。书信内容意在激纪用和赵率教派军出城野战。纪用、赵率教断然予以拒绝。同日。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送给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军截获。此信是袁崇焕的诓骗信。皇太极却信以为真。这一天。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廉、豪格等率军前往塔山护粮。前队的八十人遇到了明军满桂、尤世禄二总镇的两万人。被后金军击溃。

五月十七日。皇太极收缩对锦州城的包围。聚兵于城西二里处结营。以防明朝来援的军兵。五月十八日。皇太极急不可耐。将书信射入锦州再次劝降。锦州城中的纪用和赵率教对其劝降。不予理睬。五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后金军继续围城。五月二十五日。后金固山额真博尔晋、图尔格率领援军从沈阳来到锦州。增强了后金军攻城的兵力。

至五月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时值初夏。后金官兵暴露荒野、粮料奇缺、人马疲惫、士气低落。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三大贝勒。众台吉、每旗副将一员。并护军营共三千兵。往宁远一带迎击明军。后金军分兵为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此前。袁崇焕军同皇太极军相遇激战。

诱明野战

锦州被围。京师震惊。因而明朝必调援兵。后金也在盘算。集中兵力围攻锦州。明军必来救援。诱其野战争锋。发挥骑射长技。—举歼灭明军。袁崇焕也头脑清醒:不发援兵。锦州危机;如发援兵。“正堕其计”。明军援锦。易中敌计。失恃坚城。恐遭包围。袁崇焕既要固守宁远。又要出援锦州。首先是固守宁远。其次是出援解围。但是明廷为着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五月十六日。明山海总兵满桂率援兵往锦州。过连山到笊篱(zhàolí)山。同后金护卫运粮的偏师相遇。满桂、尤世禄奋勇而前。内外夹攻。拼力冲杀。突破包围。两军交锋。各有死伤。但是死伤均较少。由于双方互存戒心。战斗很快结束。明援军回到宁远。后金军回到塔山。五月十九日。袁崇焕派出奇兵。进逼扰敌。但以上诸措施。均未见太大实效。 [6]

宁远激战

宁远城上——红夷大炮

皇太极见诱明援军野战不成。锦州攻城不下。派使劝和不降。便向西移师。攻打宁远城。早晨。皇太极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济尔哈朗、阿济格、萨哈廉等八旗官兵。前去攻打宁远。当时宁远城内。袁崇焕和内镇太监一起驻守。袁崇焕指挥明军撤进壕内。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率军在西面。满桂令副将祖大寿、尤世威等率军在东面。余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备火器。准备迎战。城外。布列车营。前面挖掘深壕作为屏障。明军都撤到壕内侧安营。袁崇焕此次固守宁远。除“凭坚城以用大炮”外。还布兵列阵城外。同后金骑兵争锋。

五月二十八日早晨。后金军到达宁远。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萨哈廉、瓦克达等部都被明军重创。同时。锦州的明军出城。后金军迎击。击败了来援的明军。皇太极亲率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护军等向明军疾驰进击。诸贝勒来不及披甲戴胄。仓促出战。明总兵满桂、副将尤世威率军迎战。短兵相接。互有杀伤。明军城上城下互相配合。炮火、箭矢齐发。皇太极大帐被炸毁。济尔哈朗等受重伤,后金军死伤累累。被迫撤兵 。

回攻锦州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皇太极攻宁远不克。又转攻锦州。遭明军西洋大炮和其他兵器还击。伤亡数千人。加之中暑得病。大量减员。皇太极鉴于围攻宁、锦24天。取胜无望。遂下令撤军。自返沈阳。

战争结果

初五日凌晨。皇太极开始从锦州撤军。经小凌河城。拆毁明军的工事。初六日。至大凌河城。毁坏城墙。然后东去。皇太极背负“辱名”之痛。于十二日回到沈阳。明朝方面取胜。史称\"宁锦大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独一人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53:39

    太极,锦州,宁远,贝勒,努尔哈赤,明朝,袁崇焕,总兵,城下,山海关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53:39

    没想到大家都对宁锦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53:39

    宁远大捷之前。明朝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打败过努尔哈赤的后金。不光如此。这一战过后不久努尔哈赤就郁闷死了。关键是他死得还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