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学而优则仕”。语出孔子《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我国自古以来。读书人成长成才、成就功名事业的必由之路。
古时候读书为官。是穷苦人家孩子。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唯一可行路径。
现在来看。读书求学仍是每个国人成长成才、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只是国家和社会为读书人提供了广阔天地。成功之路不再局限于走仕途一条道。
现在的青年人赶上了好时代。只要怀揣梦想。刻苦努力。无论是在科学。教育。文化。艺术还是实业领域。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其他观点:
野狐试答
题主好。“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 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虽然是子夏所说。但完全代表了孔子的意思。包含着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学而优则仕”曾被断章取义。曲解成孔子的“读书做官论”猛烈地批判。如何理解这句话。这涉及的问题不少。容野狐细细道来。
一 儒家“学”的内涵
“学”一方面包含文化典籍的学习。另一方面包含做人道德修养方面的修习。在《论语》首篇就有不少章句涉及到“学”的问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从中可以看到。在学的问题上。儒家更强调做人的道德修养。典籍的学习常会被自觉重视。修身的问题容易放松。所以儒家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德的问题。以致在后世很长的历史时期。修身问题、道德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
这个问题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德与智的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两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真实的的情形和古人正好相反。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受到普遍重视。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和修习常流于形式。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一方面。国家已经下力气在改变。但具体到各人的落实还是需要不少时间。
二 为官与为政
孔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实现大同世界。儒家把济世和担当作为己任。后世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也是如此。“为官”是实现大济苍生的必选之路。把“做官”当成个人物质享受的手段是儒家所唾弃的。尽管后世很多的读书人会滑到升官发财的邪道上去。但儒家的思想和精神是没有错。
“为官”是“为政”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为政”就是参与社会变革。为推动社会发展做贡献。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会把“为官”与“为政”等同起来。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意思是孔子为什么不做官。孔子回答说:把孝顺和友爱的心推行在家庭。治理好自己的家。这也算是从事了政治。为什么非要通过做官来参与政治。
在儒家“为政”参与政治、参与社会变革是目的。“为官”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这就包含了。“为官”如果不能“为政”那就是为害了。“父母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都是这一思想下的具体说法。
三 修齐治平
儒家强调德治。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上行下效。所以要为官、为政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儒家讲“内圣为王”。就是要通过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王道乐土的政治理想。“修齐治平”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修身完善自我。然后影响和管理好一个大夫的家。进而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最后实现天下王道乐土的政治理想。
四 “学而优则仕”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了。“忧”是充裕的意思。指时间精力比较优裕。“仕”狭义指做官。广义上指“为政”。这句话讲学习和参与政治的关系。为政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去学习。学习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也就是说读书学习是一生的事。关心政治、参与社会变革也是一生的责任。典籍的学习和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有利为政。有利从事社会事务;为政的实践有利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修养的提升。两者可以互相促进。
可惜这样深刻有价值的一句话。后世常很功利的当做读书做官来践行。更不幸的是这句话曾被大肆批判。
五 与时俱进
“学而优则仕”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其实。国家现在提出终身学习;要求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提出干部考核把“德”放在首位。都在一思想范畴内。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都在这一思想之中。我们现在讲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人的事。改革没有旁观者。道理几千年前都讲清了。现在只是换个说法。实质上是相通的。
其他观点:
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当代人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做到的问题回答如下:
一。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子张》。原文在“学而优则仕 ” 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里面的“仕”是做官。如果把“优”字解释成优秀的意思。“仕而优则学”就是做官优秀了就去读书学习。那是明显不通的。
“优”。是个通假字。通“悠”。是闲暇、空闲。整体意思是:做官有了空闲。就要去学习。学习有了空闲。就要去实践。
因为古代万般皆下品。读书就是为了经时济世。也就是做官。其他的行业都是末学。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把读书空闲时间的实践与做官联系起来。
孔子首先是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话。大都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学习问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实际上前一句话说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问题。后一句话说的是学以致用的问题。
必须弄清楚一点:春秋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边教学、学习。边把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在各个诸侯国游说和演讲。孔子也只是在时断时续地在朝为官。终其一生。基本在从事教学。钻研学问。懂得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而优则仕”为什么是“学而悠则仕”的意思了。
二。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当代人怎样做到。
当代人如何做到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比之古代人容易。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都是强调社会实践的。大中小学各阶段都有社会实践内容。“博士”、“博士后”等学习阶段。学习和社会实践已经融成了一体。
另外。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工作门类细化了。做官。仅仅是无数个行业中的一个行业。在学习之余进行社会实践。不存在岗位不足的问题。
当然。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学校重知识轻技能。重升学轻实践。这明显是不对的。在学习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是必须的。否则就可能是死读书、读死书。
三。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曲解。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学习学得好就能做官。“文革”中。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读书做官论的理论。进行批判。这是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但是。语言这个东西。脱离了一定语境。就会有它约定俗成的意义。今天人们看到“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大都会理解为读书做官。我认为也不为大错。
假如从读书做官这个意义上理解“学而优则仕”这句话。那么。怎样做到读书做官。对于当代人来说。就是如何考上公务员的问题。
公务员。可以说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做官。它必须具备一些综合的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和水平。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经时济世的本领。它是通过考试入职的。当然它与封建社会科举取士不是一回事。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很明显。宋代赵恒的《劝学诗》里。有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指的是读书进士后的高官厚禄美女香车。今天的录取公务员。无非有了一份综合性较强的社会工作而已。与其他行业的工作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0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学而优则仕,儒家,孔子,这句话,的是,政治,论语,当代人,社会实践,修齐治平
没想到大家都对传统文化中有,学而优则仕。当代人怎样理解这句话?怎样做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学而优则仕”。语出孔子《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我国自古以来。读书人